2019-06-2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做自己的勇氣

    先講啊,今天純粹是murmur,因為心情不太好啊。
    首先,一個認識多年,我還挺喜歡的友人,今天跟我說,她覺得我給人高人一等的感覺。會這樣認為,當然是因為我們這幾次午餐的對話給她的感受,細節是什麼恕我不細述了。
    見到她給我的簡訊,我第一反應是反彈,哪是,我哪是這樣的人?由於這是個我喜愛的友人,所以我馬上又把自己放到她鞋裡,回想自己說了什麼讓她這樣認為。或許開了某個玩笑戳中她而不知,或是哪件事讓她想到自己不快的經驗,或者一切都是剛好對上,讓她覺得必須要說出來讓我知道。
    這位友人聲如黃鶯出谷,但直言不諱,可以用很溫柔的措辭影射很尖銳的話題,這是她的強項。雖然這些年我淡出江湖(有嗎),但骨子裡還是流有好戰的血液,尤其對於我認為對的事。於是這樣來來回回的解釋,不知道是否化解了誤會,還是到了個需要給彼此台階下的階段,最終以歡笑收場。
    這些年來我的社交圈急速縮小,除了接受自己不是隨和的人,社交除了耗自己也損別人的精力,加上到了某個年紀突然間熱愛孤獨一人的感覺,所以我的朋友數量一直是少而精,極少需要多費唇舌的機會,這次突然來了個機會,很慶幸自己這次的應對進步了,至少在與她的對話之間說明 ‘你的認知‘vs‘我的認知’的不同,畫好界線,表示妳可以怎樣的誤會我,但那不是事實,不像以前一樣馬上就套到自己身上,覺得受傷。雖然如此,但總覺得一部分的自己被挑戰了,不舒服。
    愛美麗的高塔突然被搖晃了一下之後,接著與我的BFF對話。她的生日要到了,由於接下來要接待一波一波的親友團,表示很忙,生日不重要,不出來。
    我跟她相知許久,也深知彼此的龜毛,約不出來不是第一次,以我們的交情也無需多解釋,也不會難過,但生日總是一起過的。以過往的經驗累積,讓我有個理論:從很老套的‘人與人都是過客,總有一天要離開‘做開頭,一分為二:壞的分離是誤會,吵架,不和平分手。另一則是慢慢的...越來越少聯絡....到最後變成一年出來2次:你生日和我生日。如果到彼此生日了還決定不見面,表示某方有意要斷了聯絡了。
    我盧了一下,再次重複至少生日前要見面的心願,再次貼出我覺得兩條線要分道揚鑣的理論,她只回答:那就當我沒朋友,沒家人。
    It’s not about me. I know. 但或許那時那刻我有點脆弱,看不到笑點在哪,或者說,我需要她,她這樣的回答讓我很受傷。
    我察覺每當自己覺得受傷時就想縮成一團,打算關閉起來,賭氣,好啊,以後都不要見面啊,看誰先講話啊,諸如此類的幼稚報復念頭。但,內心的好天使出來說:跟好朋友不是這樣處理事情的,要給她一個解釋的機會。
    總之事情到這裡還沒完,大B是最後一條防線結果他在我訴苦的時候幾度急著跑去打電動,加速了我的沮喪。
    讓我感到安慰的是孩子,陪睡時我忍不住掉淚,說媽媽今天的好朋友跟我有點不愉快,嘎B也跟著眼眶紅,跟我說 ’用at least來造句嗎?’,咪拎則是提醒我,今天有什麼愉快的記憶啊(我想不起來,大概只有晚餐覺得好吃)。
    和孩子談完,深深的覺得,要理直氣壯的做自己,真的需要很大勇氣。
    大概就是這樣,我要去隔離自己,默默的看書睡覺了,睡一覺起來一切會變好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