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30|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究極掰真社會新人類-性與暴力(上)

但,筆者又不是角馬,筆者怎麼知道角馬是不是這麼想?前面提到角馬的這種行為,筆者評斷這是屬於一種「義」的行為。筆者承認自己從來沒有過想要為別人犧牲性命的念頭,怎麼知道那時候的心境會是如何?
正確地說這種認知是直接從四維模型推論出來的,只要這種行為合乎四維的理論基礎,個體就有理由這麼做。從族群的角度來看,筆者並不需要真的知道單一角馬是怎麼想的,而是從其群聚的狀態加以判斷。如果多觀察一些不同動物族群的生活形態,可以發現更多關於禮義廉恥的策略正在生態系中不斷地進行著。許多動物都有群居行為,可以廣泛地稱呼為社會性動物。但每種動物組成的社會都有著極不同的社會樣貌。

旅鼠效應

過去觀察記錄到像是旅鼠這樣的動物,當牠們的族群繁衍過剩時,牠們會因為食物不足而開始大量的族群移動。但這種遷徙幾乎可以說是全員出動、不計代價的。上出下海的遷徙路途相當的遙遠,過程會造成大量旅鼠個體的死亡,整個行動會持續到牠們找到最後可以落腳的地方為止。這種群聚現象,可以猜測為族群裡沒有發展出完整的四維模型意識來調控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是旅鼠並沒有禮義廉恥的意識。高等的哺乳類個體在族群中發生遷徙時,常發生於遭受排擠的個體,因缺乏認同而被迫遷徙。很少有整個族群一起遷徙的—除非原棲地有重大災難。但沒有四維觀念的旅鼠族群,每當有一隻旅鼠決定出走時,由於個體之間的差異又非常小,其他個體在相同的環境條件影響之下,也很可能會做出相同的決定,因此也就導致族群裡相當大量的旅鼠共同出走的情況發生。
這就很像當雙胞胎一起感受到環境有困難時,兩個人會有一致地像是放聲大哭這樣的情緒反應,彷彿有一種同步的機制存在。如果一個群體內的所有個體生理條件皆相同,那麼就像殭屍大軍一樣,單一環境條件就能引發所有個體相同的反應。
想像你是《屍速列車》的男主角石宇,現在被一群沒有思考能力的殭屍追殺;當你發現有一個方法可以分散它們的注意力—好比製造巨大聲響,你只需要製造一次讓所有殭屍都可以聽得到的聲響,就可以將所有殭屍同時轉移注意力而不用一一對付—因為它們的判斷邏輯都相同。那麼追殺你的再多,也和只有一隻殭屍一樣意思。如果這群殭屍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勢必需要有一個群體以上的調控的策略來控制才行—一位在背後操控這群殭屍的殭怪博士:當它們被分散注意力時,一次調開一隻、下令其他的繼續追。這個機制就是四維模型的開端。集體遷徙很可能並不是出於以族群存活為角度的宏觀資源調控,而只是完全出於單一個體對外部壓力的對應策略。
韓國災難電影《屍速列車》
韓國災難電影《屍速列車》
舉一個最簡單的魚群為例子。魚群通常都一整群的一起行動,當大魚來的時候,牠們只是儘可能地聚集,知道只要不要落單,就不容易被大魚盯上。但牠們並不會有分散出部份個體來進行聲東擊西的這種謀略。那這時候魚群所謂的策略又是如何?牠們並不是沒有策略可言,只是策略相當的原始,但有效。牠們透過繁衍-也就是人海戰術,聚集大量相同特徵的個體群體行動。只要繁衍速度大於環境壓力的消耗,這個族群就可以活下去。
再論回旅鼠的這種群聚行為,若和角馬進行比較,就可以發現角馬族群有稍微進行宏觀調控,旅鼠卻沒有-角馬的族群當遇到困難時,會技術性的選擇單一個體去承擔風險;但旅鼠不會。旅鼠的族群遇到困難時,大家都各自做決定,然而大家做的決定又都一致的,就會引發大遷徒而且造成不必要的犧牲。筆者依此推斷角馬的族群是不是就有比旅鼠的有好一些的群體策略。因此筆者推測,當動物開始有了群聚行為,就必須開始遵循某種自然的規律發展。直到發展出四子模型,以致於整個群體的生命週期有偏重於不同的禮義廉恥策略的問題?不難想像生物很早就開始著群體生活,只是群體生活不代表有所謂的社會組織、有我們期望的角色劃分。牠們能採用的策略可能從一開始只有禮、義,慢慢地推進到禮義廉恥皆備。同時並非是高等哺乳類的社會才有完整的四維策略,真社會性動物很可能就是我們要找尋具有完整四維策略的群體。
螞蟻和蜜蜂的社會分工結構就一直是人類觀察、學習的對象。這些昆蟲有人類確實沒有的群體特色。牠們不但每個個體負責的工作非常清楚,個體間的差異也因角色的劃分而在體形上有實質的差異。同時當牠們社會裡某種角色缺乏時,其他的角色還能夠迅速轉化以進行替補。社會性動物與群居性動物的定義在生物界並沒有區分,但人類總認為稱的上社會生活的就是有不同角色彼此相互協作,這就是四維模型裡的角色分化這個變數的基礎。像魚群那樣沒有角色分化的族群雖然也是一個社會結構,但因為沒有角色分化。牠們的族群就如管仲所說的只有四維之中的一兩維是發揮作用的。但不能說牠們沒有群體意識與群體策略。

生物群居的好處

生物學家對於動物為什麼要群居做了很多的研究。原因可能很多種,整體來說群聚生活是好處多於壞處的。首先是覓食,共同狩獵可以確保食物的來源,好比狼群的協同狩獵。再來是求偶與保護後代。群聚的生物能夠很容易在族群內找到配偶,並同時相互扶持、哺育後代。以海龜為反例,這種爬蟲類就只有在求偶期—好像大家都約好了一樣,會同時聚集回沙灘求偶。也許牠們能夠順利交配,但隨後牠們就返回大海裡。這使得之後誕生下來的子代因為缺乏親代保護,在從蛋殼裡出生到爬回大海裡的僅僅幾百米路途中,就會遭受海鳥叼食等捕獵,死亡率最高能到達 50%i
剛出生的小海龜
群居的第三點好處是共同防衛;好比魚群的人海戰術、非洲的斑馬、羚羊等等,也是透過數量來對抗肉食性動物的獵食。第四是取暖。寒冷的天氣裡彼此聚集在一起比較容易保持體溫。同時這樣的群體還會懂得輪流交換位置—不會一直讓某些人擔在外圍,或總是擔在內圈。最後一點就是社會分工。
前面的五種動物群居的理由是目前最普遍接受的。到目前為止,讀者應該都已經可以看的出來這些優勢分別對應於四維裡的何種策略。這裡面大多都是屬於禮策略—數量優勢,包括共同禦敵、共同取暖等。而子代保護則有社會分工的成份,屬於廉策略。但這五個優勢都沒有提到四維的最後一個策略,就是以恥的不從枉—保留特徵為目的的群居優勢。

分散式管理

保留特徵是要保留「什麼」特徵呢?在上一節中我們提到樺尺蠖本來有三種體色:正常型、黑化型與中間型。對於樺尺蠖而言,工業革命的污染是偶然的,但卻直接影響了族群正常體色的存活機率。因此族群最後之所以能夠延續下去,就是因為樺尺蠖能夠透過彰顯其中單一特徵,維持族群續存;同時再把另一種弱勢特徵保留下來,當等到渡過外部壓力後,再次重新發揮作用。這就是一個族群恥策略運作的結果。
先不論樺尺蠖本身是否有族群意識,但牠們的基因池可能已經具備了這種機制。這三種體色的樺尺蠖無論再任可時機相遇,都有潛力能夠互相交配並誕生出三種不同體色的新後代。假使今天黑化型的和正常型的因為工業污染而使牠們分居兩地無法交配,等到時間一拖長,這兩種樺尺蠖無法透過有性生殖來交換牠們的基因之時,那麼這些樺尺蠖都將失去了利用體色來適應環境的這一項優勢。牠們的基因在生理層面間接地控制了整個樺尺蠖族群的生存能力。
這其實就是動物群居的一個決定性優勢—特徵(基因)差異管理。當動物選擇獨棲時,牠只能利用自己一個個體所擁有的特徵來應付外部壓力;但當動物是群居的時候,整個群聚的族群內所有的個體所擁有的特徵—包括彼此相同的、相異的,都是對抗外部壓力的選擇。
因此,當該種動物單一個體所能表現出來的特徵有限時,轉而選擇群居將會有效地將各種不同的特徵同時表現出來,大大地提高對抗外部壓力的能力。而當一個族群裡的特徵愈多,個體差異愈趨於複雜的時候,四維(四子模型)就是協助族群去調控個體之間差異的策略。我們再把生物體與族群所擁有的基因想像成一個訊息的集合體,這時整個生物族群就會像是電腦系統裡的檔案一樣,會需要版本控管軟體來管理牠們—有主流,分支與標籤。一個族群同一時間會有一種主流特徵表現出來,但是遭遇到不同環境壓力時,牠們能夠透過管理策略而表現出不同的分支策略。
如果把旅鼠的群聚行為看成最初級禮階段的群聚動物,再來角馬可以算是處在義階段的社會,正要朝著類廉的階段開始。這樣可以預言物種在四維輪迴裡,似乎圍繞著如何發展出一種高效的群體調控意識在走。那擁有廉策略的會是什麼樣的群居性動物呢?如果提出這樣的命題,而要找尋這個答案,線索會有該物種有群居生活、且角色分化開始豐富,而環境的外部壓力不大、屬於優勢物種的這個方向去尋找。此時會發現狼群符合這個條件。狼群的社會在個體間的差距雖然不大,但分工協作上已經相當精巧。同時狼群的社會組織也確實很成功。人類在進入工業時代之前,都還尚且費勁地與狼群爭奪著生存空間。雖然狼在現在的生態圈裡已經不再是優勢種族,但其群居性使得牠們沒有明顯的天敵。牠們過去處理外部壓力的方案已經獲得成效,使得現下的各種環境壓力都已經不構成威脅。同時群體內的個體能夠因族群需要進行分工,並將社會行為代代遺傳下去。
命題繼續往下,代表恥階段的群居性動物又會是什麼?恥的現象就是社會協作行為中角色有分化,但已經開始走向收斂。這代表族群內部有壓力。這時筆者想到的是黑猩猩這樣的靈長類1
猩猩的社會形態和狼群相比,都有類似的特徵:有家庭組織,雌性多負責哺育後代,雄性多負責狩獵;但雌性依然會進行打獵,雄性也會代為照顧後代。整個族群由多個家庭組成,且會有一隻首領。那怎麼就斷言靈長類的社會有進入恥階段?原因就在靈長類的社會形態多出了一個明顯的特徵,是過去群居性物種都很罕見的-劇烈的內部衝突活動。由於靈長類的社會內部矛盾、或說人類的社會內部矛盾,其複雜程度已經脫離了鳥類或有蹄類同類競爭的範疇。許多靈長類行為學家針對黑猩猩們的研究主題,就是在研究牠們的族群內部衝突。相較於其他社會性動物,靈長類的社會組織與社會行為與人類更相近,所以人類希望藉由研究牠們,來啟發人類對於自己社會內部的矛盾行為做出符合演化生物學上的解釋。
接下篇

iThe Survival of the Sea Turtle, YouTube, 23 July 20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mQ6pGxg4
1文章所指的靈長類指的是動物分類學中特定的一科-人猿總科(Hominoidea),下轄人科(Hominidae)與長臂猿科(Hylobatidae)。研究的對象常見的有黑猩猩、大猩猩、紅毛猩猩與巴諾布猿等。這些猿類的智商已經逼近人類,是在所有物種中 DNA 與人類最為近似的動物(~9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