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書誌:《反文化革命- 冰城往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些對反修例嗤之以鼻的人,總愛用文革、紅衛兵等字眼,套用在反修例人士身上,或作抹黑,或作揶揄嘲諷。對文革有一點兒認識的人,自然會知道這種套用如何引喻失義,招來笑柄。
可惜,仍然有人對文化大革命缺乏較認識了解,令這些失義之喻,可以肆無忌憚充斥媒體網絡(1)。亡羊補牢未為晚,在香港遭受報復、失去資訊自由之前,多讀一兩本有關文革源由發展的著作,可以增強自己抗衡胡言亂語的能力。
讀有關文革的作品,可以選磚塊一般的大塊頭理論巨著,或者從文革關鍵人物的傳記入手(2),亦可由小故事出發,例如這本《反文化革命-冰城往事》(《冰城》)。
《冰城》是作者陳力川的成長故事,記述他在這10年間活在「冰城」的際遇,透過一個又一個生活片段,側面觀察這場席捲全國的浩劫。文化大革命開始一刻,作者不過是一名十歲孩童,文革終結後,作者已經可以參加高考,報讀大學。沒有甚麼史詩氣魄、學術探究,卻容易讓我們身歷其境,感受到文化大革命如何影響尋常百姓的生活。全書不過百多頁,廿多個故事,容易閱讀,卻舉重若輕, 饒有深意。
書中提及的冰城,是北方城市哈爾濱,一個筆者未曾到訪過的美麗城市。我如何知道她的美麗?作者行文之間,免不了講解一下成長地哈爾濱的歷史,其異國情調、城市沿革(97-104頁)等。書中沒有照片,卻有多幅由黎綱峰手繪的插畫穿插其中,都是哈爾濱的城市景觀、著名建築物。美麗嗎?十分美麗。
《冰城》手繪插畫 (103頁)
本書命名為「反文化革命」,應該與其中一段談話有關(137頁):
"...... 文化這東西是是一個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創造和積累起來的,一個國家不能革文化的命,只能在繼承中不斷創造,不斷建設。如果文化中有甚麼不好的東西,也只能創造新的東西去取代他 ...... 文革實際上是一場反文化的革命 ......"
上述談話起碼涉及3個大課題:文化的本質是甚麼?文化大革命的用意是甚麼?反文化這個論述其實有沒有意義?好宏偉!說好的「短篇小故事」呢?《冰城》只是如實記述了這類談話,沒有花篇幅詮釋或關注這些學術課題。這類談話是作者身旁一群長輩智者,間中吐露的雋永之言、時局洞見。作者陳力川的家庭「成份」不好,物以類聚,圍在身邊的疑似「地富右反壞」長輩不少,部份人甚至在建國初期已經被批鬥。在那個動輒得咎的年代,這些肺腑之言尤其難得。
其他小故事,反映了文革日常是如何進行,例如造反派奪權武鬥、批鬥教師校長、北大荒上山下鄉、被關在牛棚、胡亂抄家、停課鬧革命然後再復課鬧革命、五七幹校勞動改造等等,作者都有家人親友;甚至自己也牽涉其中。這些都是作者第一身經歷,容易令讀者投入其中場景,同悲共憤,或嘲或憂,亦可窺見少年人眼中的文革,是甚麼一回事。到了文革末期,冰城小百姓固然「見證」不了遠在北京的凶險權鬥,就記述民間如何評說理解丕變的世局,例如林彪折戟大漠、唐山大地震、周恩來毛澤東相繼去世、四人幫「落網」等等。成年回望少年事,作者間或會在小故事中,加入自己的觀點,甚至批判。
其實故事往往比理性批判更入心坎,更具威力。我嘗試舉出兩個例子。作者父親被關進牛棚後,他與姊姊因學校「停課鬧革命」,無所事事,就到哈爾濱市教育學院圖書館,協助那裡的圖書館管理員朱老師「整理」圖書,但當時教育學院同樣「停課鬧革命」,整理圖書意欲何為?原來這是作者父親與圖書館管理員(作者父親的老師!)的「合謀」演出,讓停課的孩子有機會接觸圖書。後來朱老師「設下計謀」,令小朋友甚至把大部頭的西方翻譯小說,「偷偷摸摸」帶回家閱讀。這個「反政府」(不鬧革命,讀洋小說)行為,奠定作者的文字根底及日後的學術取向。
頗戲劇性。筆者會問:讀書何罪?為甚麼要弄得像偷雞摸狗,見不得光?
另一個故事,1977年, 中國政府恢復中斷多年的高等教育考試制度(高考)。其實,高考如此停頓多年,已經是國家一大失職,甚至恥辱。當中有一段小插曲,由於文革期間有大量知青在黑龍江插隊落戶,加上多年考生積壓,當地的高考人數太多,竟然不夠紙張印製考試卷。最後紙張何來?原來挪用了印刷《毛澤東選集》的紙張印製考試卷。
今天看來,不過是緩急輕重的取捨常識,但恢復高考之前那段歲月,誰敢如此「大逆不道」?作者擇錄此事,輕描淡寫,但質詢依舊躍然紙上:誰把人間的常理推倒,故意營造數十年的荒誕災殃?
這類文革往事,其實早已「家傳戶曉」,其他省市記錄了更荒謬髮指的暴行,陳力川少年所見,比較之下,不過小菜一碟,甚至有點兒「溫馨」。重點是:以史為鏡,我們有甚麼藉口,容讓這些事情發生;或再次發生?

書外話:為何不能簡單把文革、紅衛兵等字眼,套用在反修例人士身上?緊記,文革不單純是「人民自發」的行為,國家、政府機構的主動參與協調,實在「功不可沒」。套用文革字眼,就要詰問香港政府角色何在?是否如昔日文革一般,推波助瀾?1966年人民日報刊登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俗稱「16條」)(3),提到「 要信任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要去掉『怕』字。不要怕出亂子。」,認真去問:是「誰」信任依靠「那一群」群眾?例如,信任依靠群眾裡的黑社會、恐怖份子?
誠然,把紅衛兵等字眼,套用在香港社會,開始變得「合乎事實」,尤其是 21/7 元朗西鐵站發生恐怖襲擊之後,鼓吹愛國力量抗暴,利用人民武鬥人民,重演文革血腥武鬥的日子,可能為期不遠。
最後,引用一句別人的話(4),鼓勵大家不要單看小故事,也讀硬材料,多一點認識文革。
"...... 研讀文革使人清醒。在中國,一個人是不是深諳文革,將決定他對中國和世界的認識,決定他是否是一個完整的中國公民 ......"
註:
(1) 例如《不到香港還不知「文革」在搞》(大公報,2019年7月12日) http://www.takungpao.com.hk/opinion/233119/2019/0712/318052.html
(2) 例如馮治軍的四套大塊頭著作:《林彪與毛澤東》(1996)、《周恩來與毛澤東》(1998)、《劉少奇與毛澤東》(1998)及《鄧小平與毛澤東》(2001)。當然,它們是入門作,算不上是學術論著。
(3)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4) 《研讀文革使人清醒,宜多角度了解歷史》 (灼見名家,6/3/2018)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研讀文革使人清醒,宜多角度了解歷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1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間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殷鑑不遠,2016至2017年立法會DQ議員一役,輸得多麼徹底,轉眼間兵敗如山倒。我們會否再慘敗一次?
重新察看整件事件的脈絡,尤其再翻閱、整理眾多剪報時,實在驚訝政府於此事步步皆北,能夠犯的錯幾乎都犯上,任何人佯稱政府方案及推銷手段沒有紕漏,實屬掩耳盜鈴。
時局昏暗,仍要繼續讀書。不單為解憂,更為日後行動找尋理據,篤定志向。
間中取出陳舊的CD,眼看、手執,聆聽伴隨成長的音樂,體感相隨,這種體驗是數位音樂暫時難以提供的。
若果辯論也是一件武器,誰人用?如何用?
當我今天企圖「以今非古」批評古人傳承武術用語「不科學」時,應該理解時代的局限。不用陰陽五行丹道術語,難道指望古人懂得用微積分、向量、人體力學表述拳理?
殷鑑不遠,2016至2017年立法會DQ議員一役,輸得多麼徹底,轉眼間兵敗如山倒。我們會否再慘敗一次?
重新察看整件事件的脈絡,尤其再翻閱、整理眾多剪報時,實在驚訝政府於此事步步皆北,能夠犯的錯幾乎都犯上,任何人佯稱政府方案及推銷手段沒有紕漏,實屬掩耳盜鈴。
時局昏暗,仍要繼續讀書。不單為解憂,更為日後行動找尋理據,篤定志向。
間中取出陳舊的CD,眼看、手執,聆聽伴隨成長的音樂,體感相隨,這種體驗是數位音樂暫時難以提供的。
若果辯論也是一件武器,誰人用?如何用?
當我今天企圖「以今非古」批評古人傳承武術用語「不科學」時,應該理解時代的局限。不用陰陽五行丹道術語,難道指望古人懂得用微積分、向量、人體力學表述拳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這本書是關於中日抗戰的歷史書籍,描寫了當時的場景和家庭失散的故事,充滿了生動的例子。作者深刻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和家庭失散的痛苦。
Thumbnail
我出生在白色恐怖的後期,上大學前後看到當時的反對黨(民進黨)的成立,剛好又生長在蘭陽平原,這個以黨外自稱、追求民主自由的地方。 所以可以一眼就看出,現在這個所謂的白色力量根本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完全背離了當初蔣渭水為台灣爭取民主自由的初衷。 大學時代碰上野百合學運,蹺課就跑去中正紀念靜坐抗議萬年國
文革后大陸人渴求自由經濟(民生)、渴求民主政治(民權)、渴求驅逐馬列、恢復中華(民族)。三大渴求漸次醒覺,而共匪則繼續打壓此三大渴求。鄧、江、胡、習的四十多年就是三大渴求與共匪之間的繼續較量。共黨以其所謂的“國營”(實則“黨營”)企業來限制百姓對自由經濟的渴求,以其所謂的四項基本原則來踐踏百姓的民權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我曾在《中國大陸淪陷74年(2023)年告國際書》一文中說,國際社會必須知道,共黨的“改革開放”是假的。在共黨的曆史上,類似的“改革開放”至少有六次。共黨在1927年——1937年間,因血腥殺戮地主、掠奪私營業主、破壞中華文化而喪盡民心,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第五次圍剿之下步入死境。它為了自救,在抗戰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余案:美國會有「文革」嗎?這種問題聼上去似乎匪夷所思。實際上卻是迫在眉睫的威脅。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端視讀者坐在哪條板凳上。不同立場自然會有不同回應。昨天看到一個號稱中立的網站有貼文稱:……美国共产党更像是一个清谈馆。该党的确对包括种族歧视,性别平等,同性恋的诸多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 – 其主张与自由
Thumbnail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Thumbnail
第二十七章  天安門事件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星期六晚間,中共武裝部隊開進天安門廣場,對廣場上悼念前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示威抗議學生群眾們展開了武力鎮壓。消息見報後,台灣各界紛紛譴責中共暴行。由四家唱片公司、一百多位歌手共同錄製的歌曲「歷史的傷口」廣泛傳唱。週一校園裡大家交頭接耳都在談論著這起事件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這本書是關於中日抗戰的歷史書籍,描寫了當時的場景和家庭失散的故事,充滿了生動的例子。作者深刻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和家庭失散的痛苦。
Thumbnail
我出生在白色恐怖的後期,上大學前後看到當時的反對黨(民進黨)的成立,剛好又生長在蘭陽平原,這個以黨外自稱、追求民主自由的地方。 所以可以一眼就看出,現在這個所謂的白色力量根本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完全背離了當初蔣渭水為台灣爭取民主自由的初衷。 大學時代碰上野百合學運,蹺課就跑去中正紀念靜坐抗議萬年國
文革后大陸人渴求自由經濟(民生)、渴求民主政治(民權)、渴求驅逐馬列、恢復中華(民族)。三大渴求漸次醒覺,而共匪則繼續打壓此三大渴求。鄧、江、胡、習的四十多年就是三大渴求與共匪之間的繼續較量。共黨以其所謂的“國營”(實則“黨營”)企業來限制百姓對自由經濟的渴求,以其所謂的四項基本原則來踐踏百姓的民權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我曾在《中國大陸淪陷74年(2023)年告國際書》一文中說,國際社會必須知道,共黨的“改革開放”是假的。在共黨的曆史上,類似的“改革開放”至少有六次。共黨在1927年——1937年間,因血腥殺戮地主、掠奪私營業主、破壞中華文化而喪盡民心,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第五次圍剿之下步入死境。它為了自救,在抗戰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余案:美國會有「文革」嗎?這種問題聼上去似乎匪夷所思。實際上卻是迫在眉睫的威脅。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端視讀者坐在哪條板凳上。不同立場自然會有不同回應。昨天看到一個號稱中立的網站有貼文稱:……美国共产党更像是一个清谈馆。该党的确对包括种族歧视,性别平等,同性恋的诸多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 – 其主张与自由
Thumbnail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Thumbnail
第二十七章  天安門事件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星期六晚間,中共武裝部隊開進天安門廣場,對廣場上悼念前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示威抗議學生群眾們展開了武力鎮壓。消息見報後,台灣各界紛紛譴責中共暴行。由四家唱片公司、一百多位歌手共同錄製的歌曲「歷史的傷口」廣泛傳唱。週一校園裡大家交頭接耳都在談論著這起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