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形聲漢字「旗」中之「方」的漢語發音之ㄧ fang 之起音。此處 f 即代表漢字符號「方」,也抽象的象徵旗桿或旗子。
l:形聲漢字「旗」右上部的橫寫的「亻」形符號「𠂉」之本字「人」的漢語發音之起音。台閩語「人」也有 láng 的發音方式。不過在漢字「旗」的早期字體中此符號「𠂉」演化自符號「𠆢」,所以也可能通過 Greek 字母 Λ 的名稱 lambda 之起音來轉換,而此符號「𠆢」似又演化自一個象徵飄揚狀的旗幟布巾的抽象符號,在漢字「旅」、「旋」、「旌」的早期字體中都可以看到這個符號「𠆢」。
a:通過大寫 A 象徵漢字「旗」右下部的符號「其」。漢字「其」包含「集合」、「收整」等意思,此處 a 或也與 English 中的 gather (集合、集聚、集收、聚合事物人等) ㄧ字相關。
g:通過與 Greek (廣遼之講、廣闊之講 / 希臘之講) 字母 Γ 同音的關係,以 Γ 象徵殷商甲骨文「旅」字中的符號「方」之初文,此符號「方」的初文即爲ㄧ面旗幟的象形文,也用於「旅」、「旗」、「旌」、「旋」等字中,與古代集體行動之「徒旅」(touring) 或「途旅」之活動的集合、嚮導、辨識等的功用相關。此外,此處 g 也可能通過字母本音約略形聲漢字「旌」或「幟」的起音而代表漢字「旌」或「幟」。
f + l + a + g = f + l + A + g = 方 + 𠂉 + 其 + 旌 (幟) = 旗 + 旌 (幟) = flag,直譯即「旗旌」或「旗幟」。其中「旗旌」是漢語「旌旗」的同義倒裝詞,漢字「旌」在古代是指加在旗上的明亮流蘇類飾物,可能用來增強旗幟的夜間辨識度。
此外,flag 一字也可能轉換單一的「旗」字,因爲 f 如同前述可能約略形聲漢語「方」的起音、l 可能約略形聲漢語「人」的起音、a 可能通過 Aɑ 之上下組合轉換漢字「合」、g 則約略形聲台閩語「其」的起音,如此 flag 就可能轉換漢字「方人合其」即「方亻合其」即「方𠂉合其」的組合來會意單一的漢字「旗」了。寫爲橋接式即「flag = 方人合其 = 方亻合其 = 方𠂉合其 = 旗」。
English 中另有一字 tag 爲類似「提記」、「貼記」、「標記」、「標註」等類似含意,flag ㄧ字的造字結構似乎也與 tag 相關,這說明了「旗旌」或「旗幟」的主要用途就是爲了標明、辨認、標識、提示之用,例如用來標示團隊、標定位置或地點,以及用來導向,甚至用來通訊等,亦即也帶有「旗記」或「旗誌」之意,本意應該不是如同近現代中文文化之極端國家社會主義者們把國旗拿來作為政權崇拜之類的象徵工具,不過至少比大清帝國早期及民國初年之極端族國髮型主義者們以制式髮型來定人生死的妨礙自由之極度濫權行為好了一些。
總而言之,套用一句孔子 (孔丘、Confucius,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 在《論語.八佾.第三》裡早已說過的話「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試譯: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禮法有什麼意義可言?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樂理又有什麼意義可言?),引申而言也可以這麼說「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國旗有什麼意義可言?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國歌又有什麼意義可言?」。
突然覺得,從孔子這句話轉換出來的格言橋接公式「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XX 有什麼意義可言?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XX 又有什麼意義可言?」還頗實用的,其應用舉例如下:
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升國旗唱國歌的儀式有什麼意義可言?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愛國又有什麼意義可言?
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燒香拜佛禮拜求詩籤有什麼意義可言?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神仙又有什麼意義可言?
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統壹有什麼意義可言?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獨立又有什麼意義可言?
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選舉有什麼意義可言?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投票又有什麼意義可言?
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法律有什麼意義可言?人如果不能仁愛他人,規矩又有什麼意義可言?
..................
national flag:內省的旗、聯省的旗、內地區的旗、內地一團圈的旗,現代中文多轉譯「國旗」。
white flag:白旗;戰降旗,此時其中 white 可能通過「white = war阜丶丨停E = 戰阝卜止彐 = 戰阝卜夊又 = 戰阝攴夊 = 戰阝攵夊 = 戰阝夅 = 戰降」轉換漢字「戰降」即「作戰時投降」之意,在西方文化中通常是以舉白色的旗幟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