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青春之後,再回到學校這件事

    當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再回到校園讀書,這個選擇,到底付出了什麼人生成本。
    比起大學剛畢業就念研究所,好的方面,總體抽象來說,是對許多事情都有經驗,比較知道怎麼做。像是很清楚知道自己選擇念書不是為了混時間,逃避面對出社會的現實,是真的有需求才念,目的動機明確。對於論文想研究什麼樣的問題,多了些人生經驗/專業積累,知道自己想問什麼,有相對清楚的問題意識。
    附加好處是,在買票時被問「學生票嗎?」可以理直氣壯(恬不知恥)的拿出學生證換取優惠,內心竊喜「原來我看起來像個學生呀,真是駐顏有術,凍齡成功」。
    但,其實並不是因為以上這些好處,才回去當學生。就別騙自己了吧。
    其實是「學生」這個身分,至少,在選擇的當時,是我逃亡的一個出口,當時的自己,覺得再也沒有力氣面對工作裡的壓力與責任。
    我沒有辦法,再朝向那個假想的三十而立工作升遷,結婚生子,這一般的道路繼續累積。我很努力了,但就是做不到。
    所以,真正的好處是,我逃進「學生」這個身分裡喘息。
    我就是個學生,還在學習,你就別要求我太多了吧。
    但事情和我想的不一樣。以為回到學生狀態,就會少去那些外在的壓力和責任,但感受到的真實是,我覺得自己變得很沒用,另一種匱乏油然而生,因為同時也沒有了工作上的成就感。
    譬如朋友在講加薪升遷跳槽的時候,課業的回饋頓時變得不屑一顧,書卷獎也不能幹嘛阿,在社會上工作,誰在乎你諮商理論修到A,能賺到多少錢才是重點。在寫作業寫的很煩的時候,就會心想如果手上的作業是工作的報告就好了,可以換成薪水,嘔心瀝血的作業除了教授之外還有人會看嗎?有價值嗎?別人在累積資歷的時候,我在應付課業寫著如廢話般的報告。
    雖然討厭把人生賣給工作,但起碼,這種交換,代表自己是被需要的。那種成就感,不只是工作技能兌換成金錢的物質層面,還有被社會/職場認可與接納的精神層面。此時,你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真的是對的。這些動搖,其實是對自尊的各種詰問,我是個有用的人,還是我是個魯蛇
    儘管知道人生的成功與否,不該這樣定義,在試圖實踐自己的選擇時,其實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明白內心的不安與恐懼後,試圖深呼吸,硬著頭皮繼續走下去。
    準備回學校的時候,心情是想要回到單純的狀態,想念那段寫論文讀資料要發瘋的日子,想要那種純粹思考某個議題的狀態,覺得自己有很扎實的進步。但真的再回到學校後,才發現自己回不去那種狀態了,因為擔心的太多。
    我已經不只是學生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