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關於「混齡教學」的思考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九月中我與台東暖蛇的夥伴,討論這學期文字課接下來的方向。與其說是討論「文字課」的方向,不如說討論的重點更在──如何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學習狀態的孩子的需求。
我先說了自己這一年來的觀察──
這群小孩從四到六歲長成五到七歲,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應該」沒有打壞小孩對文字的胃口。但我現在遇到一個困難,比較小的小孩還在喜歡文字遊戲的階段,而比較大的孩子開始想要學寫更多字了,「在同一段課程時間中,我很難同時滿足他們的需求。」
當我顧及七歲小孩寫字的需求時,五歲小孩因為還不想寫字而開始在旁邊玩,「這樣多少會對已經在課程裡的孩子,造成干擾。」我說,「所以我在想有沒有可能,將上課時間和空間切割開來,來滿足不同狀態小孩的需求?」

老師的困境,不見得是學生的困境

我提出觀察與提議的時候,倒沒有否定混齡上課所帶來的潛移默化的效果。比如五歲的波波看起來好像都沒有在上課,但他其實多少知道我們在幹嘛。有一次我聽到波波說,「不用看就會寫那個字,才是真的會寫。」我就想,我說這句話的時候,波波當時是在旁邊玩戰鬥陀螺吧?為什麼他會說出這句話呢?
確切的原因我無從得知,我只能先把它想成潛移默化。但是除了這種潛移默化,我覺得混齡上課所帶來的困難,似乎大於它的優點。所以我把我的觀察說出來,並提出了分組的建議──比如第一個小時先上想學寫字的小孩的課,第二個小時上想玩文字遊戲的小孩的課;而這樣的上課方式很有可能第一個小時進來的是七歲小孩,而第二個小時是五歲小孩。
暖蛇夥伴聽我說完後,小巫說:「可是如果是這樣的分組,那就不算是混齡上課了。」接著她又提出另一個觀察──應該要把因為「不想上課」所帶來的干擾,與因為「需求不同」所帶來的困難分開來看──她建議前者就直接由觀課的大人陪伴帶離現場,而後者則是混齡教學一定會遇到的困難,大人應該要用不同的思維去處理這個挑戰。
小巫的分析,讓我重新思考「混齡教學」的意義。
我發現我一開始所提出的混齡教學的「困難」,是從老師所設定的「目標效益」來看。雖然我們沒有訂定明確的「目標」,但因為我發現七歲小孩已經想要寫字,而我也希望可以陪他們好好寫字,所以這時我就覺得還不想寫字在旁邊玩的小孩,是一種干擾──我並沒有把他們想在「一起」──我看到的是因為他們的「需求不同」,而我需要「同時」滿足,這對我來說是個「困難」。
但聽了小巫的分析,我才發現混齡教學應該要從另一個面向來看,不同年紀的小孩需求本來就會不同,教學者該思考的不是同時滿足不同需求,而是去創造一種可以運用「混齡特質」的課程,嘗試創造一種能將團體成員的特質連結起來的學習環境。現場有夥伴開始丟想法和建議,比如讓想要寫字的小孩寫字做成文字遊戲,給想要玩文字遊戲的小孩玩。
說是這樣說,實際到底該怎麼做則還要再想(我真的覺得不容易)。但是,有這樣的分析與討論,我覺得至少撥開了原本的迷霧。像是再仔細想一下就會發現:我前面說的混齡教學困境,其實是老師的困境,而不是學生的困境;如果換一個角度想,原本的困境可能反倒變成多元刺激。
「但是……」,我們又接著繼續想,五到七歲可以混齡教學,這當中的差異可視為多元刺激,「但是,混齡有可能無限度的混下去嗎?比如當原有團體的小孩長到八歲,這時如果有新的四歲小孩想要進來……年齡差距越來越大,真的有可能這樣一直混下去嗎?要混到什麼程度?」
這個問題當然不是馬上就有答案,還可以繼續對話思考下去。

與小孩對話,調整上課的「框」

當討論到對這學期上課的期待時,六歲半的小茶說,「我想要多學難一點的字,可是我覺得我會被平板影響。上課的時候可以要求大家不要用平板嗎?」
小巫問她:「如果文字課跟用平板兩件事同時給你選,你選哪一個?」
小茶想了想後說,「我想要上課,可是我覺得我會被平板影響……」小茶並沒有直接說出答案。
從小茶的回答我可以感覺到,她對於「文字課」這件事是有感的,她想要好好上課,但她也坦白自己會被三C影響,所以她直接提出建議,希望可以排除三C的「誘惑」。
我覺得這很有意思,暖蛇課程的框一直在改變:一開始因為上下課時間這個框讓大人與小孩的關係變得緊張,所以我們鬆動了那個框;後來課程的框變得彈性,但我也發現我因此不斷的在「抓小孩」──抓住這幾個小孩想要上課的時機,抓住那幾個小孩想要上課的時機──不得不說,這樣的上課方式挺累的。但我說的累卻不是指不好,我覺得這樣的累對這個階段的小孩有用就是好的。
而過了一個學期,我發現部分的小孩漸漸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他們似乎對「透過上課來學習」這件事越來越有意識──這個時候,我覺得或許有機會可以跟小孩一起來討論,如何營造一個「讓自己想要好好學習」的環境和心情。
也就是說,起初的框是大人制定的,而在過程中我們因為小孩的反應而去調整了那個框;現在,我們發現小孩有了更明顯的學習慾望與動機後,我覺得似乎可以開始「更有意識的形成『我們』自己想要的框」,而這個『我們』,包括了老師和學生。

之前在〈不練習,真的能學會寫字嗎?(一)〉這篇文章中,最後提到了幾個問題:關於是否該更系統化的來上課?關於不同個性或學習方式不同的小孩,我如何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這些問題我本來想要逐一回答,但在跟暖蛇夥伴討論完「混齡教學」後,我覺得似乎不需要逐一回答了,我覺得可以跳脫原本問問題時的框架,從新的角度去看待那些問題。本專欄的訂閱讀者,建議可以將這兩篇文章連在一起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72會員
140內容數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廖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記得文字課第一堂,小羽才剛上課就跟我嗆:「我不要寫字!」我想說我根本還沒開始上課耶,到底從哪來對寫字有這麼不好的印象呢?所以我當時想,或許我可以透過「文字遊戲」先引起他們的興趣,而我當時做的第一個活動是「抽字」遊戲。
「不練習,真的能學會寫字嗎?」這其實是個假問題──寫字這件事,不練習當然不可能學會。學會寫字那麼不理所當然,那麼──如果我們不要求小孩練習,他們真的能學會寫字嗎?或者應該更精準的問──大人如果都不要求小孩練習寫字,小孩自己會去練習嗎?小孩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字?
我想到既然都到廢校上課了,剛好可以跟小孩談談「學校」:人為什麼要上學?所有的人都可以上學嗎?什麼時候開始有學校?學校是很久很久以前就存在的嗎?為什麼學校會變成廢校呢?還有,既然曾經是學校,那麼學校裡可能還留有字,比如校門口的校名、公佈欄、招牌……我想可以設計一個活動讓學小孩去找字,然後猜猜字的意思。
媽媽喜歡吃牛排 / 媽媽討厭我囉哩吧嗦 / 媽媽喜歡睡大頭覺 / 媽媽討厭肥嘟嘟 / 媽媽「最」喜歡我跟爸爸 / ──艾書(六歲)
上學期的課程結束後,我與共學家長們(同時是共學夥伴)做了討論,在過程中我發現大家似乎覺察到同一種困境──那就是「課堂」的「上下課時間」把小孩綁住了,也把大人自己綁住了。於是夥伴提了一個方式,這個學期他們想要以「主題」來設計課程內容,並且打破上下課時間的限制。
11月上課時,發生了我差點爆走,差點就把東西收一收騎機車回家的事件(詳情請看〈小孩順著情緒走,那我呢?〉)。在那之後,我一直想著該如何上課的問題。後來我發現,有些事並不是一直去想就會有結果,更多時候是隨著相處時間的累積,才能看見從前沒發現的層面。
我記得文字課第一堂,小羽才剛上課就跟我嗆:「我不要寫字!」我想說我根本還沒開始上課耶,到底從哪來對寫字有這麼不好的印象呢?所以我當時想,或許我可以透過「文字遊戲」先引起他們的興趣,而我當時做的第一個活動是「抽字」遊戲。
「不練習,真的能學會寫字嗎?」這其實是個假問題──寫字這件事,不練習當然不可能學會。學會寫字那麼不理所當然,那麼──如果我們不要求小孩練習,他們真的能學會寫字嗎?或者應該更精準的問──大人如果都不要求小孩練習寫字,小孩自己會去練習嗎?小孩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字?
我想到既然都到廢校上課了,剛好可以跟小孩談談「學校」:人為什麼要上學?所有的人都可以上學嗎?什麼時候開始有學校?學校是很久很久以前就存在的嗎?為什麼學校會變成廢校呢?還有,既然曾經是學校,那麼學校裡可能還留有字,比如校門口的校名、公佈欄、招牌……我想可以設計一個活動讓學小孩去找字,然後猜猜字的意思。
媽媽喜歡吃牛排 / 媽媽討厭我囉哩吧嗦 / 媽媽喜歡睡大頭覺 / 媽媽討厭肥嘟嘟 / 媽媽「最」喜歡我跟爸爸 / ──艾書(六歲)
上學期的課程結束後,我與共學家長們(同時是共學夥伴)做了討論,在過程中我發現大家似乎覺察到同一種困境──那就是「課堂」的「上下課時間」把小孩綁住了,也把大人自己綁住了。於是夥伴提了一個方式,這個學期他們想要以「主題」來設計課程內容,並且打破上下課時間的限制。
11月上課時,發生了我差點爆走,差點就把東西收一收騎機車回家的事件(詳情請看〈小孩順著情緒走,那我呢?〉)。在那之後,我一直想著該如何上課的問題。後來我發現,有些事並不是一直去想就會有結果,更多時候是隨著相處時間的累積,才能看見從前沒發現的層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和小女孩做朋友:我的夏令營故事。 50年的距離,如何跟小女孩做朋友?
Thumbnail
認識海君老師對小語的特殊教育教學方法,如何幫助小語突破認字與書寫的困難,以及發現其豐富的創造力與想像力。特殊教育不僅需要專業知識與耐心,更需要創意和靈活性。這篇文章看見了教育的深遠影響和無限可能。
Thumbnail
疫情還沒完全消失的那年寒假,我在大觀國小帶寒假營隊,當時想說除了固定的日常作息(寫功課、運動放風)外,可以帶他們做點有趣的事。 這一班上起課來不是很好帶,因為年級差別有點大(混齡),而且還有幾個幾乎沒有學習能力或學習風格非常特殊的孩子。低年級和特殊的孩子,需要老師比較多的介入......
Thumbnail
在午休起床後,首先完成喝水、吃點心及收書包, 孩子們最期待的角落時間就到來啦!有時候孩子們會既期待又興奮的問: 老師今天要做什麼呢?老師等一下要玩角落嗎?那我可以玩積木嗎? 老師,我今天想要聽端午節的故事……待老師宣布待會活動後, 孩子們總是:好!耶! 隨著語文能力的發展,
暑假期間接了一所國小的營隊課程,要趁暑假期間利用幾堂課的時間,帶他們體驗看看圍棋這項遊戲。 事發當天是該班級的第一天課程,從午休時間開始掌管班級的帶班事務,進教室後不久,看到一個看起來要吃飯不吃飯,在對隔壁桌搗亂的小朋友,很自然而然的就出言制止他的行為,於此同時同班的好幾個小朋友也開始告該名小朋友
處理小孩的衝突,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常常問題處理到後來,發現在過程中也會不時的與內在的自己相遇。即使我們都是大人了,內在也還有那個還沒有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自己。 孩子的衝突過程是這樣的:小燕、小語一群人在玩,小安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小安也想玩,便拉著小語教他。小語過去了,和小安兩個人玩得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在晨光時間中與學生互動的經驗。作者嘗試用台語和華語講故事,並舉辦小活動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特別之處。課後發生了一起學生搶筆事件,作者及時介入並用冷靜的語氣與搶筆的學生對話,成功緩和他的情緒。晨光時間讓作者更了解學生的表現和需求,希望孩子能在這段時間減輕壓力,開心地玩耍。
Thumbnail
【平板的意義】 午休剛結束,亮師便直接走進教室,用很認真的語氣說:「現在我們要討論個很嚴重的問題」。   實人的孩子們很熟悉用平板自學、共學,但最近孩子們使用平板玩「益智遊戲」如五子棋、消積木的狀況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孩子在上課自學的空閒時間,偷完一下遊戲。   小天舉手發表,當初是自己為了
    今天的任務是幫小一、小二生複習注音1.5小時。雖然主負責老師有事先提醒,但同樣的狀況:上多久、用什麼教材、有沒有作業,這群孩子(混齡)學到哪、以往老師都怎麼上,我竟然要到現場問小朋友才知道。「每一次來的老師都不一樣」、「老師我們可以玩上次那個老師的遊戲嗎」、「老師贏的人可以拿到獎品嗎」「老師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和小女孩做朋友:我的夏令營故事。 50年的距離,如何跟小女孩做朋友?
Thumbnail
認識海君老師對小語的特殊教育教學方法,如何幫助小語突破認字與書寫的困難,以及發現其豐富的創造力與想像力。特殊教育不僅需要專業知識與耐心,更需要創意和靈活性。這篇文章看見了教育的深遠影響和無限可能。
Thumbnail
疫情還沒完全消失的那年寒假,我在大觀國小帶寒假營隊,當時想說除了固定的日常作息(寫功課、運動放風)外,可以帶他們做點有趣的事。 這一班上起課來不是很好帶,因為年級差別有點大(混齡),而且還有幾個幾乎沒有學習能力或學習風格非常特殊的孩子。低年級和特殊的孩子,需要老師比較多的介入......
Thumbnail
在午休起床後,首先完成喝水、吃點心及收書包, 孩子們最期待的角落時間就到來啦!有時候孩子們會既期待又興奮的問: 老師今天要做什麼呢?老師等一下要玩角落嗎?那我可以玩積木嗎? 老師,我今天想要聽端午節的故事……待老師宣布待會活動後, 孩子們總是:好!耶! 隨著語文能力的發展,
暑假期間接了一所國小的營隊課程,要趁暑假期間利用幾堂課的時間,帶他們體驗看看圍棋這項遊戲。 事發當天是該班級的第一天課程,從午休時間開始掌管班級的帶班事務,進教室後不久,看到一個看起來要吃飯不吃飯,在對隔壁桌搗亂的小朋友,很自然而然的就出言制止他的行為,於此同時同班的好幾個小朋友也開始告該名小朋友
處理小孩的衝突,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常常問題處理到後來,發現在過程中也會不時的與內在的自己相遇。即使我們都是大人了,內在也還有那個還沒有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自己。 孩子的衝突過程是這樣的:小燕、小語一群人在玩,小安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小安也想玩,便拉著小語教他。小語過去了,和小安兩個人玩得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在晨光時間中與學生互動的經驗。作者嘗試用台語和華語講故事,並舉辦小活動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特別之處。課後發生了一起學生搶筆事件,作者及時介入並用冷靜的語氣與搶筆的學生對話,成功緩和他的情緒。晨光時間讓作者更了解學生的表現和需求,希望孩子能在這段時間減輕壓力,開心地玩耍。
Thumbnail
【平板的意義】 午休剛結束,亮師便直接走進教室,用很認真的語氣說:「現在我們要討論個很嚴重的問題」。   實人的孩子們很熟悉用平板自學、共學,但最近孩子們使用平板玩「益智遊戲」如五子棋、消積木的狀況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孩子在上課自學的空閒時間,偷完一下遊戲。   小天舉手發表,當初是自己為了
    今天的任務是幫小一、小二生複習注音1.5小時。雖然主負責老師有事先提醒,但同樣的狀況:上多久、用什麼教材、有沒有作業,這群孩子(混齡)學到哪、以往老師都怎麼上,我竟然要到現場問小朋友才知道。「每一次來的老師都不一樣」、「老師我們可以玩上次那個老師的遊戲嗎」、「老師贏的人可以拿到獎品嗎」「老師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