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Po了
〈自溺者筆記〉,沒有開放閱讀權限,因為說的多半是心理狀態,與文字課或寫作課本身沒有直接關係。但我還是po上來,作為一種記錄,記錄混亂的狀態。並不是所有的時刻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也並不是所有的時刻都正向積極。
身為教育工作者可以消極嗎?我不認為自己是教育工作者,我稱不上。我至多是一個,想要把自己喜歡的、覺得重要的東西,分享出去的大人。教育工作者該有的抗壓性,我沒有,使命感我也沒有。並不是說一定要有抗壓性和使命感才能做教育∕教學工作,而是我認為要有那些才可能做得長久。
但是一定要做長久嗎?做長久才是好的嗎?
小孩的家長,同時也是共學的夥伴問了小孩N:「廖瞇有沒有來上文字課對你來說有差嗎?」聽說N給了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回答。夥伴說,「但他當時他愛聊不聊的,所以我還想再確認更多他的想法。」
我還不曉得小孩的想法。但當我看到這個提問時,心裡還是緊張了一下。小孩會不會說「沒差」呢?嗯,他們很有可能說沒差。我猜對小孩來說,他們可能不討厭文字課,但應該也不是「自己主動想要」的東西。對於不是自己主動想要的東西,有或沒有,應該都沒差吧?我是這樣想。
有也可以,沒有也沒差。我覺得在還沒有進到自己就是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階段之前,可能多半都是如此?或許對於「不要什麼」比較可以說得明確,「很喜歡的」應該也可以說得出來(比如騎腳踏車)。那麼不算討厭但也沒有特別喜歡的東西,可能就都可以,隨便。
哈哈,我好像在替自己打預防針。畢竟對小孩來說可能沒差的東西,大人可是花了好多心思去準備!我覺得做自學真的是很累,大人一面要用盡心力,另一面要能夠接受小孩的可能可有可無。我這樣講絕對沒有抱怨的意思(咦這不就是在抱怨?),我真的沒有抱怨,這只是情緒抒發,因為這是現實。
如果小孩覺得沒差。那麼我呢?我怎麼看待這件事?我把同樣的問題拿來問自己:
「我有沒有繼續上文字課,『我覺得』對小孩來說有差嗎?」
「我有沒有繼續上文字課,對『我』來說有差嗎?」
第一個問題跟前面的問題很像,差別在「我覺得」。「我覺得」對小孩有差嗎?前面我試著分析(猜測)小孩的感覺,現在我要分析自己的感覺。但其實我連分析都還沒有分析,我就可以很直覺的說出:「沒差!」
不過,說出沒差是直覺,至於「為什麼」還是需要分析,我還是花了一點腦筋才整理出來。我是這樣想的──
我覺得只要是尊重小孩的大人,只要那個人願意去聽小孩也願意聽自己,只要那個人不討厭跟小孩相處,只要那個人對文字有興趣──我覺得,別的其他人來上這群小孩的文字課也很好!不一定要廖瞇這個人來上課。
當然,如果真要討論「有沒有差」,一定還是「有差」。但這個有差不是「比較好或比較差」的「差」,而是「差異」的「差」。每個人都會有他自己的長項與特質,我有我的長項,另一個人有另一個人的長項;我有我跟小孩相處的方式,另一個人有他自己和小孩相處的方式。拉遠一點放鬆一點看,我覺得只要是處在願意也能夠去討論學習狀況的情況下,小孩自然能從不同的大人身上,多少學到一些東西(吧?),是誰真的沒差。
下一個問題:「我有沒有繼續上文字課,對『我』來說有差嗎?」
回答其實可以想像──當然有差也當然沒差。我在上這群孩子文字課的過程中,我真的覺得收穫很多,多到我覺得對我來說有差對小孩沒差(所以應該是我來付那些小孩學費嗎XD)。那些收穫我就不細說了,想知道的人請自己去讀
【小孩學字】。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知道如果不上這個課,我會覺得很輕鬆。對我來說做這件事真的要跟我的個性打架,我不認為我有辦法長長久久做下去(所以對那些可以做很久的人深感佩服)。
那麼接下來到底會怎麼樣呢?
上不上這個課,有差嗎?放很鬆來看,當然是沒差。但我卻也因此想起一篇好久以前寫的文章。我不知道接下來會怎麼樣,但我知道有些東西需要反覆思考。特別是一條少人走過的路,特別是一條你得自己走過才能明白的路。
課程的本質是框
(PS.這篇文章是2016年寫的)
「學習」是我主動。當我想學習時,隨時都在學習。我一出生就開始學習。學習這件事不一定是正向,學習就只是學習。
「教育」是某個人想給另一個人什麼。所以那個人會想「方法」,把某個東西教給另一個人。
「課程」是教育的方法之一。而課程又因為立場、價值觀不同,而有各式各樣的方法與內容。但不管是什麼樣的課程,一定有所「目的」;不管那個目的是提升成績,還是讓小孩懂得思考。
我想說的是,關於課程這件事,你一定有所目的,一定有所方法;但不管你是什麼目的什麼方法,我能確定的是我無法決定課程中的學習者的狀態。
因為課程就是一個框,你把一個人,或一群人,框進來。不管你的教育態度是填鴨還是開放。
對方今天可能想上課,對方今天可能不想上課;對方今天對你準備的東西可能感興趣,對方對你準備的東西可能不感興趣;對方今天可能想學習,對方今天可能不想學習。
可是課程就是一個框,你有想要帶給他們的東西。但在那個框裡面的他們,不一定剛好是想要收下的狀態。那個框意味著固定的時間、地點,甚至是目的。不管是體制內的課程,或是體制外的課程。
所以課程中一定會有拉扯或調整,因為那麼多人裡面,一定有「我不想」或「我無法」接受現在這個框裡面打算給我的東西(特別是小孩)。
課程的本質是框,而我無法決定框內的每個人的狀態。準備上課之前,我要先接受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