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自學生的蛻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進入五月開始,自學的進度幾乎漸漸地走向尾聲,幾個嘗試性的課程也一個接著一個地結束,隨著課程的結束,自學生多了一些空白的時間,在還沒結束課程前一直在想著:會不會需要再想想安排其他的課程銜接,或者是開始搜尋其他活動來填時間,剛開始結束的時候,正好遇上了幾個月前就報名了的新竹走讀活動。去年安排了三天的旅程去參加北埔的走讀,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都意猶未盡,今年報了不同地點去走走。

參加這活動的路程幾乎要環島,一大早出門轉車換車到達集合地點,無論是在實際上或者是感受上,路程是真遙遠的,但可能是因為盧駿逸,每次活動下來的收穫常常讓自己和小孩都開心,想想有車到的地方,就是台東也都不遠了。

連著的這兩個月去了新竹的六家和香山,不同的故事結構和走法,連結著不同地點的特色與風景,小孩玩得很開心,大人看得很敬佩。


raw-image

一場以小孩為學習主體的走讀,故事要從哪裡開始、要怎麼安排所有的細節、要怎麼進行怎麼結束、怎麼在不同的小孩之間取得平衡、在不同的小孩背景取得對活動的共識﹐在每一個不同的家庭期許中,拿捏一個活動進行的深淺度等等,這些都是作為一個教育陪伴者需要學習的。現在陪著自學生學習,自然想要能夠偷學點甚麼。

陪伴小孩成為自學生的過程裡面,經常在母親以及教育者、教育陪伴者之間的角色混淆,有的時候想要切割得很清楚,好像要能夠切出”我現在是老師”、”我現在是媽媽”、”我現在是伴讀”的角色,才能夠在自學過程裡面呈現一個所謂的教與學。在這樣想的時候,我也重新想著為什麼自己要這樣,這感覺就好像在學校裡的老師,下了課就是隔壁阿姨,在小孩心裡就不是老師那樣,這可能嗎? 我們都知道不是這樣的。

好像會以為教學與學習可以一下開、一下關、每天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開,每隔50分鐘 關10分鐘;可是,真正的教與學怎麼可能會是這樣? 好像打開了就進入學習的狀態;教也是,打開了就是開始教,關起來的時候就沒有在教。我在想,會不會在學校裡就有可能,像是利用上下課鐘聲來啟動這樣的狀態? 聽起來是個可行的機制,但再多想一想,我們都知道不會,但為什麼這樣。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同意:在學校小孩在下課的時候學習、遵守的規則甚至比上課還要多,或是說多樣化。下課的時候,與同儕間的互動溝通、與空間之間的互容、與隱形規範的拉扯,這些與自我有關的概念學習,都不比上課期間的學習來得少。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想,小孩的學習,不只是因為空間的不同,也因為人的不同而一直不停的產生,那麼同一個人角色的改變不就更應該成為學習差異的時候。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同樣的人在不同的時空角色裡,對我們的影響為什麼會有所不同,看穿這些狀態的背後,會不會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掌握度,開始接納自己是一個完整並且完全的人,看見自己的全貌。當我們清楚看見並接受學習是自己的,便能有堅定不懈的毅力,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未來。

陪孩子自學的生活裡時,經常得要提醒自學生和自己,我們在討論期間是不是真正地看見自己和彼此的期待與需要,在溝通的過程裡面有沒有將每一個可能發生的狀態和影響提出來,最後進入決策的時候,也要再三地討論才決定。這樣的過程經常很冗長,經常會擦槍走火,經常因為時間在即變得劍拔弩張;但也因為自學才有機會這樣,能夠把時間放在這樣的事情上,能夠做不同於其他孩子的練習;這樣的過程一年來,漸漸地在空白時間越來越多的最近發酵。

想著他有許多多出來的空白時間,因此討論了一個我們都還很喜歡單位開辦的課程,在討論課程的時候,從DM了解、網路上的訊息分析,最後討論把”嘗試”當作是一個開始去上課。在進入教室的時候,自學生的態度和以往的狀態很不同,是一種願意積極的樣貌。課程結束的時候,他略顯不開心的臉,本來想著,大概又上不得了。幾天討論過程裡,他說著:「我不喜歡水彩,會弄得手很髒又不能馬上洗」、「下星期又要畫水彩」、「又不是畫畫課幹嘛畫水彩」;討論著畫畫可能跟思考之間的關係,很多很哲學家都很喜歡畫畫、有時候畫畫以後會想通一些事情等等,便結束話題,讓他自己想想再決定要不要繼續上。

幾個小時候小孩一開始說「可以上課,但我要自己帶自己的畫筆,不用水彩」,到幾天後又說「在這裡畫水彩跟以前不同,所以我不太會,才會覺得討厭」,到下一堂課後說「結果今天沒有畫水彩,所以我不知道如果再畫一次感覺有沒有不同」。

我問:「今天沒畫水彩會讓你覺得可惜嗎?」

他說:「跟上周說的不同,那就不用這張課程表啦~不然我準備要畫結果沒畫,這樣也很白做工的感覺。」

聽到這樣的話,只能大笑回應,但心裡面是開心的。這樣的改變或者很緩慢,我們將近一年的自學,才讓小孩理解了課前的準備是怎麼一回事兒,學習與自己的關係又是甚麼,如果他在10歲的現在,經由自己的體認知道了這些,未來會是怎麼樣呢?!

最近知道即將自學一年了,在準備自學成果的過程裡面,好像更讓自學生自己有一種:”我現在的樣子,就是自學成果的樣子”。每天起床後大致上會有個概念性地時間規劃,有時候先寫完每天少少的數學以及語文的練習,有時候會說下午沒有要上課的時間再寫,沒有寫的時候,第三天大概也都可以提醒一下便很心甘情願地補寫,反而變成了沒有太多的爭執(取),有時候甚至會懷疑,是不是突然間太奴性了他。

看看,媽媽就是這樣,永遠都想得太多,但,這就是媽媽啊~

老師會嗎? 不會,他們都只想要奴性很強的孩子啊~(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別問兒子是誰的馬麻的沙龍
40會員
39內容數
2021/03/31
我想著,以前只懂得欣賞一個有理念的老師,一個能堅持的老師。最近又在想,每一個老師都可能有他的堅持,對,每一個老師都有。只是,究竟他們各自在堅持什麼?他們各自的理念是什麼?
Thumbnail
2021/03/31
我想著,以前只懂得欣賞一個有理念的老師,一個能堅持的老師。最近又在想,每一個老師都可能有他的堅持,對,每一個老師都有。只是,究竟他們各自在堅持什麼?他們各自的理念是什麼?
Thumbnail
2021/03/29
昨天有個家長來身邊悄聲說「你兒好厲害」,將剛剛發生的事情說了一下,他說「妳兒跟我說讓我在門口等一下先不用進去,他去處理。然後我就站在門口看,看他站在兩個人中間,繼續吵架的兩個人他們各自進行的活動,然後就沒事了。怎麼這麼厲害? 可是我看不懂耶,為什麼會這樣」。過了一下子,我問自學生發生甚麼事,他一派輕
Thumbnail
2021/03/29
昨天有個家長來身邊悄聲說「你兒好厲害」,將剛剛發生的事情說了一下,他說「妳兒跟我說讓我在門口等一下先不用進去,他去處理。然後我就站在門口看,看他站在兩個人中間,繼續吵架的兩個人他們各自進行的活動,然後就沒事了。怎麼這麼厲害? 可是我看不懂耶,為什麼會這樣」。過了一下子,我問自學生發生甚麼事,他一派輕
Thumbnail
2020/05/10
幾乎要半年了,這一段時間完全沒有辦法寫文章,無法寫下任何一件關於自學的事。這一段時間的自學日子,就好像是進入了一種幾乎見不到光的暗房,雖然沒有光卻還是看得見東西在移動搖晃,雖然看不清楚卻還是能夠辨識出物體的存在。物體就是自學的樣態,搖晃著、移動著,卻看不清楚方向。
Thumbnail
2020/05/10
幾乎要半年了,這一段時間完全沒有辦法寫文章,無法寫下任何一件關於自學的事。這一段時間的自學日子,就好像是進入了一種幾乎見不到光的暗房,雖然沒有光卻還是看得見東西在移動搖晃,雖然看不清楚卻還是能夠辨識出物體的存在。物體就是自學的樣態,搖晃著、移動著,卻看不清楚方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好久沒有好好地坐下來寫東西,特別是自學的紀錄,倒也不是沒有發生甚麼可以寫的,比較多的時候是一種好像這樣也是一種自學的平常態沒甚麼,或者是說就算發生這樣的事,也可能跟自學沒有關係,所以有點不知道寫或不寫。不過,隨手記錄下來的短文,再重新審視後發現這段時間的自學,比起前一年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Thumbnail
好久沒有好好地坐下來寫東西,特別是自學的紀錄,倒也不是沒有發生甚麼可以寫的,比較多的時候是一種好像這樣也是一種自學的平常態沒甚麼,或者是說就算發生這樣的事,也可能跟自學沒有關係,所以有點不知道寫或不寫。不過,隨手記錄下來的短文,再重新審視後發現這段時間的自學,比起前一年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Thumbnail
自學生的學習安排究竟要怎麼開始? 從計畫自學到開始自學,每個階段的小孩都呈現不同的樣貌,也無法一言以蔽之。方法有百百種,最核心的想法呢? 如果我們相信學習動機是最重要的起始,讓小孩自主地選擇他要學習的方向,那麼除了等待、擴大小孩對這世界的視野和好奇機會,讓他有選擇權之外,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Thumbnail
自學生的學習安排究竟要怎麼開始? 從計畫自學到開始自學,每個階段的小孩都呈現不同的樣貌,也無法一言以蔽之。方法有百百種,最核心的想法呢? 如果我們相信學習動機是最重要的起始,讓小孩自主地選擇他要學習的方向,那麼除了等待、擴大小孩對這世界的視野和好奇機會,讓他有選擇權之外,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Thumbnail
身為一個自詡為「開放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過去的十數年之間,我一直致力於在課堂上避免單方面地制訂規則,好讓小孩有完全的自主動機。不過最近我的研究與實踐方向有了轉變,這學期開始,我進行了一個實驗……
Thumbnail
身為一個自詡為「開放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過去的十數年之間,我一直致力於在課堂上避免單方面地制訂規則,好讓小孩有完全的自主動機。不過最近我的研究與實踐方向有了轉變,這學期開始,我進行了一個實驗……
Thumbnail
會不會現在是因為他沒有特別想要跟別人分享自學這一件事情,自然在整理要說甚麼、自己的感受是甚麼這一件事情上,就沒有那樣的自主性,更遑論要去花時間去回想與思考,那麼,現在,這件事情能就這麼放下嗎? 老實說,大人自己也很困惑,也很猶豫。
Thumbnail
會不會現在是因為他沒有特別想要跟別人分享自學這一件事情,自然在整理要說甚麼、自己的感受是甚麼這一件事情上,就沒有那樣的自主性,更遑論要去花時間去回想與思考,那麼,現在,這件事情能就這麼放下嗎? 老實說,大人自己也很困惑,也很猶豫。
Thumbnail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Thumbnail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Thumbnail
我不再能夠很準確地預測他做某一件事情的想法、無法再準確地預測要求他做甚麼的時候他的反應、不再能夠預測他將往哪個方向前進,從這一刻開始,他彷彿像是個我從來不認識的孩子,即使在眼前的是這麼熟悉的臉龐與笑容。
Thumbnail
我不再能夠很準確地預測他做某一件事情的想法、無法再準確地預測要求他做甚麼的時候他的反應、不再能夠預測他將往哪個方向前進,從這一刻開始,他彷彿像是個我從來不認識的孩子,即使在眼前的是這麼熟悉的臉龐與笑容。
Thumbnail
這一個經驗也在重新讓人思考:自學生的自學生活中,父母或者教育者的角色在提供自學經驗的自主性上,是不是有夠多的自省能力,讓學習主體落在自學生上。也就是說,如果在一個大人感受到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並沒有真切同理的當下,我們要怎麼進行交流,這一件事情取決於大人的自我察覺能力,以及大人是否能夠維護學生主體的
Thumbnail
這一個經驗也在重新讓人思考:自學生的自學生活中,父母或者教育者的角色在提供自學經驗的自主性上,是不是有夠多的自省能力,讓學習主體落在自學生上。也就是說,如果在一個大人感受到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並沒有真切同理的當下,我們要怎麼進行交流,這一件事情取決於大人的自我察覺能力,以及大人是否能夠維護學生主體的
Thumbnail
按照我們的觀察,自學生所做的,既不是「有紀律的規劃」,也不是「天賦的大爆發」,而是比較像「邏輯性的學習科學」。
Thumbnail
按照我們的觀察,自學生所做的,既不是「有紀律的規劃」,也不是「天賦的大爆發」,而是比較像「邏輯性的學習科學」。
Thumbnail
自學進行到了第三個月,這一段時間以來大部分的時間規劃都還掌握在大人的手裡,這麼做並不是大人只想要這樣做,好像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作息時間。
Thumbnail
自學進行到了第三個月,這一段時間以來大部分的時間規劃都還掌握在大人的手裡,這麼做並不是大人只想要這樣做,好像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作息時間。
Thumbnail
實驗教育做了五年之後,我們越來越體會到自學能力的重要! 但是小孩的自學能力不是從小就能夠自己發生,我們一開始也是從設計教案來教學,經歷慘痛的失敗,重新檢討、觀察小孩的行為,發現小孩會模仿大人的工作模式,來幫自己學習,才漸漸脫離教與學的苦海。
Thumbnail
實驗教育做了五年之後,我們越來越體會到自學能力的重要! 但是小孩的自學能力不是從小就能夠自己發生,我們一開始也是從設計教案來教學,經歷慘痛的失敗,重新檢討、觀察小孩的行為,發現小孩會模仿大人的工作模式,來幫自己學習,才漸漸脫離教與學的苦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