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是一部於2019年上映的美國心理驚悚片,改編自DC漫畫旗下的同名角色,由陶德·菲利普斯執導並與史考特·席佛共同編劇,瓦昆·菲尼克斯、勞勃·狄尼洛、薩琪·畢茲、比爾·坎普、法蘭西絲·康諾和布雷特·庫倫主演。
以下無雷:
你知道什麼是「失能的社會」嗎?
每當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時,新聞、媒體、社論都經常提到一個名詞叫做「社會安全防護網」,台灣衛生福利部的網站內明確指出:
「本計畫目的是要結合政府各部門的力量,建構一張綿密的安全防護網,扶持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於其生活或所處環境出現危機時,仍能保有其生存所需的基本能力,進而抵抗並面對各種問題......實有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間團體、每個家庭,以及社會大眾共同合作協力推動與執行,從根本解決影響社會安全的各項風險因子。」
當政府機構因官僚或貪污而失去功能,民間團體因為環境和經濟的惡化而一個個關門,中下階層的家庭沒有資源,被迫遊走在法律邊緣才能生存。這所有的因素加起來,便構成了失能社會。
這部電影裡的高譚市幾乎就是大家印象中的城市,貧富差距極大,世界最壯麗的財富和世界最悲慘的命運能同時生活在這座城市裡。人民感到不滿卻無法宣洩,富有志向的上流人士握有資源卻不知道能做什麼、該做什麼。
在過去的蝙蝠俠電影裡,高譚市給人的印象就是如此,我們看的是一座城市被拯救的過程。
而在這部小丑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座無可救藥、瘋狂傾倒的城市。電影開頭的口白就暗示著,這座城市正在瓦解。我們正在看的,只是巨大悲劇之中的微小化學反應。
瓦昆·菲尼克斯所詮釋的小丑,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反派,不是「因為蝙蝠俠存在所以小丑存在」的一個角色,直到看完電影,我仍沒感覺這是「小丑」。
他沒有什麼雄才大略或令人著迷的理想,也不具備英雄氣質(很多反派都有英雄氣質),電影裡的亞瑟,只是一個沒有被接住的孩子,只是一場悲劇的產物,他沒有創造出時勢,只是剛好在時勢中爆發,就像四處蔓延惡臭不堪的汽油只缺一根點燃的火柴。
也許晚個幾年,仍會有另一個人變成小丑,仍會有一些事情點燃底層人民那積壓已久的怒火。
在超級英雄電影裡,反派也必須是迷人的(火箭隊的口號其實有做過研究),不論是傑克·尼克遜或希斯·萊傑的版本,他們的螢幕形象都帶著魅力和記憶點,我不認同他們在電影裡的瘋狂行徑,但可以接受「這個社會需要一些刺激」的想法。
這部電影裡的亞瑟·弗萊克(Arthur Fleck),我完全無法認同也不能接受。我所看見的,是血淋淋的社會悲劇,是大家喊打喊殺的惡魔在螢幕裡實施暴行,令人坐立難安。
電影花了很多時間去鋪陳亞瑟的身世,我能理解他的心境是如此扭曲和悲憤,我甚至非常同情他的人生。看著他一步步墜落,整個高譚市卻沒人能接住他,以致發生了不可逆轉的結局,我的心很痛。
這部電影看似充滿著煽動性和反社會,但其根本的創作精神,其實是向眾人展示一個沒有文明的國度,是一個犯罪者的逆傳奇旅途,進而使我們捫心自問:我離這樣的世界有多遠?
從貧富差距到社會失能;從人間悲劇到制度瓦解,這種精神與視覺的震撼,是我長久以來看電影、玩遊戲,一直所夢想接觸到的內容。如今我觸碰到了,卻沒有化身成狂熱粉絲,而是被狠狠打了一巴掌。
我不禁想起今年六月的寄生上流,同樣展示了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所造成的結果,其實小丑這部電影和寄生上流非有點相似,只是寄生上流比較偏向喜劇節奏,沒有一個明確的改編來源,但其核心精神乃至於結局,都很有共感。
小丑也讓我想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是與惡的距離尚處在社會瓦解的前端,只是個開始,而小丑,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了結局,整個故事墜向黑暗深淵的幾十年後,整個社會終於孵育出了惡魔,嗜血的念頭感染了所有人。
這是一部令我痛心卻又傷心的電影,是我一直夢寐以求想看見的電影,更是我人生走一趟,最值得一看的電影。
天佑人類文明,希望我們不會有這麼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