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8/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後埤社區的好事花生

我看見他們的揮手,那是一雙雙充滿溫度的手,有寬厚有纖細,承接住老舊社區的衰退落寞,他們捧在掌心,繼續更多的十年。
成人的只出不進,成仙的只進不出。
一個坐擁兩棟納骨塔的宜蘭濱海小社區,人口僅950人、約300戶的老小社區,一名單親爸爸,拉攏一群阿公阿嬤,起腳動手為這個原本只見黃昏的社區,創生出彩虹般的光彩,也為這群老人家在向那兩棟鄰居「報到」前,享受一段生命的溫暖餘暉。
養雞豬的廢棄空間改造成「文化小公園」,也成為社區居民表演的小小劇場。
養雞豬的廢棄空間改造成「文化小公園」,也成為社區居民表演的小小劇場。
陰沉悶熱的九月初中午,壯圍後埤社區發展協會內的鐵皮雨棚下,好幾台大電扇伺候著來訪的林口社區大學講師們。身穿土豆隊棒球衣、皮膚黝黑、操著一口流利的宜蘭腔台語的張永德,正為來賓生動幽默地介紹這處宜蘭臨海社區如何利用有限資源,透過在地廟宇、牽罟文化及老屋盤點,活化當地以花生為代表的農牧業。這是張永德十年來的日常,他是協會總幹事,無給職。
張永德 / 壯圍後埤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盛產花生的後埤村有一支揚名宜蘭的「土豆棒球隊」,這是「不老棒球聯盟」唯一以阿嬤為主力的隊伍,曾赴日本參加亞洲盃長青老人棒球錦標賽,雖沒得名,卻玩得很開心。
口沫橫飛說完土豆隊的故事,「要喝水!」身邊一名年輕女助理盯著滿頭是汗、終於講到一段落的張永德下指令。她是張永德的女兒,去年甫從台中的大學畢業,回到家鄉與爸爸一起營造「在地安老」的社區,為這個陳舊的老人村庄注入青春活力。張永德原先在台北和高雄經商,2008年很不幸地太太因車禍過世,他帶著兩個年幼孩子回到宜蘭家鄉重新出發。2009年某日,舅舅臨時召喚他到廟前,對著一群鄉親耆老宣告「這就是我們的總幹事」正值壯年的張永德在村庄猶如中流砥柱,他無可推託接下此差,後埤社區從此跟隨張永德的下段人生,一起吶響。
講師們跟著張永德,起身認識周邊的環境與空間:復古大窯、荒廢魚塭打造的漂浮舞台、木製瞭望台、漂流木候車亭等。「好山好水少薪水」,留不住青壯年人口的後埤老屋閒置約有1/10,社區營造從2013年起將荒廢的老屋,改為五甘心關懷據點、長青食堂、長青學堂、數位機會中心,致力於關懷社區長輩,並爭取資源營造樂齡終身學習場域。十年來的努力,張永德不忘感謝許多單位與專家的協助和支持,例如這天辦好一大桌風味餐的大廚,是宜蘭知名的總舖師阿嬤,看著來自各地的嘉賓食指大動,阿嬤豐腴的臉頰也堆滿笑容。
林口社區大學講師 @ 由荒廢魚塭變身的池塘及漂浮舞台
張永德接著帶領林口社大講師們,走到四百公尺外的海灘。
緊鄰太平洋的壯圍鄉,早期居民以漁業為主,仰賴「牽罟」與「捕鰻苗」生活。協會出版的《靠海吃穿,後埤人生》」的故事繪本,圖文並茂記錄這項如今罕見的傳統捕魚技藝。今年六月,協會配合宜蘭縣政府在後埤海灘舉辦「宜蘭縣高中職成年禮暨青年服務日-蘭YOUNG青年成年禮」活動,讓孩子們從牽罟拉索的參與中,領悟到成年人的使命與責任,不只靠個人的努力收捕漁獲,同時學習互助合作的團體精神。牽罟後的淨灘是重要的海洋教育,海漂垃圾的問題日益惡化,逐漸窒息的大海,亟需一昧關心經濟發展的人類恩賜一口乾淨的呼吸。
漫步回到社區,協會已備好製作花生糖的材料和工具,讓社大講師們動手來一段DIY;「選用9號花生500g、麥芽150g、二砂糖400g……」有些講師勤做筆記,想多學一項生活好技藝。脆口不黏牙的古早味花生糖配上特調咖啡,風味絕佳,噴香迷人。
辦桌活動,食指大動
午後的短暫陣雨送來舒爽涼風,暑氣全消,雲隙間的陽光露臉彷彿趕來告別,原本沉悶的氣息再現溫煦光明。張永德和女兒等工作人員在台二線上站成一列,目送林口社大講師的遊覽車緩緩離去。
我看見他們的揮手,那是一雙雙充滿溫度的手,有寬厚有纖細,承接住老舊社區的衰退落寞,他們捧在掌心,繼續更多的十年。
「教室在窗外」,一名講師在回程中與大家分享今天的感動。林口社大在春秋季開課前都會舉辦講師聯誼,活動設計相當用心,這次的社區參訪更具深刻的啟發性。無給職的總幹事,那不只是熱情,更是一股傻勁,他們努力的不僅僅是活化老社區,更是翻轉暮氣沉沉的生命。
後埤出產好吃花生,這裡也有一段好事發生。
感謝《六都春秋》刊載於2019/10/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