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0/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兩個生活省思:我看見了自己的傲慢與無知,我願意放下它們

    每次下筆前,總常常有很多藉口---吹頭髮、整理東西,最常見的是因為想查詢某事,而開始滑手機......,這是我被我的「個性」拖著走的一個現象。
    最近意識到兩件的生活中的事,引發的情緒和感覺,都與自己的「個性」有關係,這裡所謂的「個性」,很大一部份其實是指「小我」,因為意識到了自己的感受來自小我,我與它對話了一下,以下紀錄。
    1)與他人相處、對話中的覺察
    最近感受到自己似乎有點急欲把學到的哲學觀念分享給他人,而流於小我的競爭與辯論。在那些情境中,我幾乎都被小我的想法牽著鼻子走,如果對方沒有帶著另一種論述與我爭辯,我似乎就會有種「自己很有學問」的自我滿足感;而若對方有他的思想方式和説法,我在那場對話中,便會出現許多「小我」被打擊,而想反擊的感覺。這兩個情況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小我」的情緒和需求,只不過它會蒙蔽我,使我誤認前者的「感覺」比較好。
    在這樣的情緒中,我陷入「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陷阱,自以為知道的比別人多,而傲慢地去評斷他人,認為他們說的都只是在「個性」層面,殊不知這樣的我,也完全的只是在個性當中罷了。
    意識到這一點,我想在此做一個覺察與反省,覺察不是批判,而是看到自己能夠改變和進步的地方,不去懊悔已經發生的事,而是從發現的當下立即改變。
    我要將自己拉回「我知道我不知道」的認知和狀態,放空自己認為已經知道的事,聽聽別人說他們的看法,不去評斷他人的想法和生活,而是多認識了一個靈魂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模式,使自己從方的形狀往圓形接近一些。
    2)是真的想做,還是包裝成的理想?
    我也意識到,自己最近對心中想做的事,有一種得失心。而這個得失心,似乎來自某種好勝心,某種想證明些什麼的野心。這樣的情緒,其實不跳脫社會價值的「成功」或是「應該要怎樣」,只是我把它用另一種看似非主流價值的外表包裝,讓自己看起來很有理想的樣子。
    這麼說不是在否定我的夢想,我相信生命將我拉回到這個方向,一定有她的道理。然而我的「個性」擅長抓取一些外在事物,將靈魂純粹想做的事「錦上添花」,看起來感覺比較華麗,但卻可能不再是原本真正的方向。所以現在我應該要學習判斷那些看似和目標相關的想法,到底是為了證明/符合「成功」/滿足小我的抓取?還是朝我真正方向的必經之路?有時候,一件很好、很有意義的事,別人做得有聲有色,我就會覺得「我也想那樣」、「那樣好像很棒很成功」,然而那不一定是適合「我」的,其實我只需要發揮屬於「我」的價值,和我該走的路,就足夠了。
    也期望我能放下其實一直帶有的優越感,覺得有些事或工作不適合我做,其實是內心深處覺得它不夠「高級」的一種歧視和傲慢。之前我也許不願看清或承認自己的這一部分,但我現在看見了,即是改變的開始。
    以上兩個生活情境,讓我有了意識去覺察和反思,我感覺自己是幸福的。雖然這些梳理必須直視自己的黑暗面,承認心中不美麗的那一面,但是卻讓我有機會從「小我」中解放出來,不再緊抓著自以為了解真理的那一小部分。我看見了自己的傲慢與無知,我願意放下它們,用清明的思緒評估我真正該做的事。放下了,才能更輕盈的向智慧靠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