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反紅媒—「撤照」有必要嗎?

    ​
    (摘自聯合報)
    最近許多人關注「623反紅媒」的遊行及其意義,這背後其實可以讓我們做更深層的思考。
    在原則衝突的兩端,一端是「言論自由」,另一端則是「國家安全」和「民主原則」,後兩者的其中之一,常是近年來民主國家用來限制前者的重要考量基礎。對此,產生了正反兩方的爭論。
    有網友在我們節目的留言區下面,即提出了此爭論的重要問題。
    主持人針對此,也提出了其初步思考。希望拋磚引玉,引發大家思考和討論。以下,為您呈現這組對話。
    po tso rogerchi:
    想問一下您的看法,我在看了公視對於撤照的正反討論後,在想除了撤照是否有更好的手段,難道撤照不會反而造成媒體失去多元性?譬如說,強迫中資媒體出售,假如說要保留原本觀眾群的話,新東家勢必不可能做出太過偏綠的報導,又或是要求中天徹底落實獨立審查人制度等等,NCC為獨立機構,假如因為這次事件被介入過深的話,那是否之後,會淪為執政黨濫權的工具?
    (摘自自由時報)
    廖斌洲:
    您提到的這個問題,確實是非常有意義、也最為棘手的問題。
    1. 以原則來講,當前全世界在處理「新聞自由」或「言論自由」過程中,都面臨它與「國家安全」和「民主體制」兩者的衝突的問題。後兩者,往往是限制的底限,不可逾越,因此必須透過限制性的手段限制「言論自由」。
    (摘自網路)
    在許多西方國家,如果面臨「仇恨言論」的話,就必須加以限制言論自由。在受到強敵環伺的國家,尤其安全受到威脅的國家,「國家安全」就成了限制的難題,台灣、烏克蘭、喬治亞和波羅的海三國所面臨的情境是類似的。
    2. 然而,在執行面來講,卻往往成為兩面刃。
    因為過度的使用「限制性的原則」,會構成權力的濫用,權力凌駕權利時,就是要戒慎恐懼之時。因為掌握國家機器的統治者,往往是充滿政治算計和私欲的人,難保不會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藉此大作文章。
    您提到的,使用「撤照」做為手段,這點絕對是應該絕對謹慎使用的,所以,就要審慎找到兩者之間的那條線,就成為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了。
    3. 以台灣實際的情形來講
    (摘自中央通訊社)
    (1)原則和實踐之間的鴻溝:原則上,反紅媒當然是要政府用公權力,將嚴重影響「國家安全」和「民主體制」的中天台加以撤照。
    「國家安全」方面,可以透過檢驗其資本結構和接受中共補助這個具體證據來處理,毋庸置疑。
    「民主體制」層面,則可以檢驗其新聞報導的真實性和平衡性,然而,這點正好就是爭議點所在了,因為沒有符合真實性和平衡性的媒體,幾乎是在台灣現在的商業台裡面,所剩無幾了。
    如果說「親紅」媒體刻意不報導中國迫害人權的問題、刻意吹捧特定政治人物的話,那麼,「親藍」和「親綠」又何嘗不是時常偏頗報導有利於自己陣營的新聞,而且刻意做扭曲的新聞剪裁嗎?
    若是這樣,那要不要按照這原則,來對「親藍」和「親綠」媒體加以撤照呢?這麼做,似乎也太過了,因為很明顯違反了「言論自由」的尺度,國家公權力過度擴張,有濫權之嫌。
    不過,我個人認為,「親藍」和「親綠」固然都是問題,但是畢竟都是在中華民國和台灣這個共同體下的媒體,是國內的爭議,毫無疑問。但是「親紅」不僅是親敵國、更是反民主,所以層次是完全不同的。原則上,「親紅」理當優先處理。
    (2)政治效應:您提到的具體政治效應,確實沒錯。
    (摘自NCC粉絲專頁)
    用「撤照」的方式,只怕會引起該媒體在台灣已經固著的受眾極大的反彈,認為這就是政治鬥爭。所以處理起來的反作用力會極大。我認為,會造成這種政治效應,也是現任政府自己必須承擔的。
    他在病發的時候,沒有及早遏制他,等到他長成了瘤之後,你要割掉他,已經會把你這個社會的重要組織(許多受害民眾)整個割掉了。
    如此一來,怎麼辦?看政府是要堅持原則,承擔政治風險?或者是,繼續縮頭不處理,丟給公民自己繼續怒吼?再或者是,等待市場機制自己將這類媒體「下架」?也有可能是,等待這類媒體「良心發現」,開始「媒體自律」?
    不管如何,整體而言,我對於台灣公民意識的覺醒是樂觀的。當人們看久了,也會發現這些媒體的誇張。他們不發現,他們周邊的人會逐漸發現,於是逐漸啟蒙他們!
    雖然緩慢,但必然會有效果。現在公民逐漸起來走上街頭,不就是一種表徵。
    要說是同溫層效應當然也可以。但我對於自由民主體制的「自我修復功能」,長遠來看,仍然是樂觀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