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0/2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碗魚湯粉,一段移民史

    跟人說起澳門美食,未待那個「食」字的發音完結,就已經會出現豬扒包、葡撻等回應,還有那緊接其後,搶閘出場的葡國雞、水蟹粥、杏仁餅……但其實,要數澳門美食,實在還有太多值得人去認識的菜式和歷史,其中包括它,魚湯粉。
    魚湯粉,一定不是人見人愛 魚湯粉是緬甸的地道麵食,但其知名度卻比其他緬甸膠兜撈麵低,相信與媒體效應有關,如我在中學時期光顧三盞燈區的雅馨時,已見到牆上貼滿佘詩曼介紹緬甸撈麵的雜誌和剪報,加上椰汁雞麵、咖喱雞撈麵等都較易融入港澳飲食口味,跑出也不是並無原因,相反,魚湯粉則沒有這般人見人愛。
    和以上那些「皇牌」的澳門美食相比,魚湯粉一出生就註定是「輸蝕」,因為它的湯底以鮮魚熬成,為了辟走魚腥而加入大量香料如香茅、洋蔥、蒜、黑胡椒等,口味偏濃的湯底已夠嚇走一班愛清淡的人,還有那在最後階段鋪上湯面的芫茜和炸物(多數為豆餅或洋蔥),同樣亦是令人卻步的原因。
    雖然如此,這款緬甸地道麵食自六十年代傳入澳門後,能一直屹立至今,甚至成為一些麵店的招牌菜,或直接以此作為店名,我認為除了因為它能以味道征服人的味蕾外,其背後牽涉的一段緬華移民史亦有一定關係。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