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建築還是先想內容?聊聊博物館規劃的大哉問。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想當然爾,大家都希望萬事具備再進行設計,但事實是很殘酷的。
近七年來,跑了大陸許多自然博物館,也參與過規劃顧問,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展館建築要設計了,展陳大綱和展品清單卻還沒確定;或是展廳深化開始做了,才發現許多建築空間根本不適用。因為前後期規劃無法同步,也導致許多問題產生。以下彙整觀點分享:

概念設計V.S落地設計

近年的中國可說是國際建築師大展身手的好地方,博物館更是其中要角。但充滿理想又超狂酷炫的得標設計,到了真正要落地時,還是得經過建築工程團隊的轉化:但通常有些慘不忍睹。
這並不是指責接手的人員能力不好,而是”概念設計”通常太過天馬行空,空間示意也都P圖得很誇張,加上沒有真正瞭解展陳內容,也不太在意後續建設與維護費用;造成實際進行建築結構製圖之後,一眼就能看出只是金絮其外的美麗空殼。
Photo by pepe nero on Unsplash

建築設計V.S博物館營運

當然我們並非強求每位建築師都必須很懂博物館。但就像一般建築設計也是術業有專攻:做住宅的不一定會做商空,做百貨的不一定會做學校,懂廠房的不一定會蓋醫院;前期規劃的研究功課,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更何況博物館有著非常多的後續營運細節,比如:行政辦公與遊客分區分流、展品進場動線與大型貨梯、防潮管控的私密館藏空間、機空消與展場設備維護、餐飲後場的排油排煙、廁所與逃生梯設置、公共防災監控機制…等;若在建築設計階段沒有先跟專業團隊討論過,之後蓋出來的空間反而容易造成館方困擾。
Photo by PCPA

展示手法V.S展陳內容

然而,就算撇開建築空間的影響,在進行到展廳深化設計之際,常遇到的問題還有:展陳內容和展品清單未定。這就像是,大廚已經開始研擬菜單、採購香料與搭配餐具,但主要食材卻還沒敲定一樣。
所以設計團隊也只能依目前既有進度,模擬或猜測單元特色與展品尺寸,先行構思手法與創意亮點。雖然這多是因應時程緊迫的做法,但在最終成果的呈現也容易導致落差。
這十年來,大陸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急起直追,絕對讓世界有目共睹,對於地方博物館的投資建設更是不遺餘力,也非常地認真。只是一下衝得太快,有時設計產業的速度還跟不上,或仍缺乏前期規劃的概念,也影響到展館未來的長久經營。無論那方面,都值得我們借鏡省思。
一個好的博物館不僅在於建築設計,也不只美感追求與技術表現;必須先了解營運需求與展陳目標,才能研擬出最優質的博物館空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7會員
101內容數
從策展企劃到知識跨界的職人筆記,偶而聊聊古生物博物館的冷門經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梁子Liangz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謂的平面包括背景圖像和展板設計,很容易忽略,卻大有學問。
這裡不是越南西貢。而是一個低度開發,充滿海鮮和美景的西貢半島...
短短四週,便吸引化石收藏家與藝文愛好者參觀,並達到銷售目標。
所謂的平面包括背景圖像和展板設計,很容易忽略,卻大有學問。
這裡不是越南西貢。而是一個低度開發,充滿海鮮和美景的西貢半島...
短短四週,便吸引化石收藏家與藝文愛好者參觀,並達到銷售目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來推薦一本用活潑可愛插圖帶你認識博物館方方面面的新書——《#發現驚奇博物館:#從博物館的由來、#策展,#解開博物館與它的產物祕密》✨
Thumbnail
南海園區 嗯是台北建中對面的南海園區裡面的一個建築,台灣藝術教育館,也是宮殿式的建築,史博,工藝館都是這樣子,感覺上就像是想要重現北京的那個感覺,其實不喜歡這一帶,因為在威權的象徵與代表。其實根本不需要有這樣的建築。這只是政治人物告訴妳我在這裡的一棟建築。並不是帶給人民使用的。雖然不喜歡它,但我還
Thumbnail
但故宮的未來,畢竟大部份還是操在一年都不去自己當平民百姓參觀一次的立委,以及寧可帶外賓釣蝦也不陪同參訪博物館美術館的「極峰」身上。故宮不能盡如人意,有一大半實是被這些有力人士有意指點或刻意漠視造成的。與其問道:故宮在乎未來嗎?看看這些我們選出來的人,我們是否更該捫心自問:我們在乎未來嗎?
Thumbnail
今天,期待著參觀經過六年改建後,煥然一新的國家歷史博物館。到了那份期待與興奮,我知道,這將會是一趟意義非凡的旅程。走進博物館大廳,我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整個格局都改變了,展廳中央開了好大樓梯,讓我不禁感慨萬千。也不知這樣的設計是好是壞。 1929年12月,震驚學術界的北京人頭骨化 石在周口店附近發
Thumbnail
為了什麼緣故,讓人們對建築設計及工程施工彼此之間存在著沒有來由的矛盾?        
Thumbnail
不管是外表的變化,還是內在的成長,即使無法一次到位也沒有關係,畢竟,就連國家級博物館這種大型公共建築的重整與修建,也常常耗費很多年呢! 像是位在臺北市植物園旁邊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在經過將近六年的整修後,終於在今年(2024年)初再次開放大眾參觀,並推出嶄新的常設展與特展。
Thumbnail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
Thumbnail
  在座的各位建築先進午安,我們學習的那麼多年的建築,可曾想過「建築」是奠基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若未想過,是這個問題不重要,還是這是個「危機」?事實上,建築教育從未思考過建築學起源的問題,原因除了是不知道如何思考此問題外,更是完全忽視起源問題的重要性。   如同胡塞爾在1936年發表的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Thumbnail
來推薦一本用活潑可愛插圖帶你認識博物館方方面面的新書——《#發現驚奇博物館:#從博物館的由來、#策展,#解開博物館與它的產物祕密》✨
Thumbnail
南海園區 嗯是台北建中對面的南海園區裡面的一個建築,台灣藝術教育館,也是宮殿式的建築,史博,工藝館都是這樣子,感覺上就像是想要重現北京的那個感覺,其實不喜歡這一帶,因為在威權的象徵與代表。其實根本不需要有這樣的建築。這只是政治人物告訴妳我在這裡的一棟建築。並不是帶給人民使用的。雖然不喜歡它,但我還
Thumbnail
但故宮的未來,畢竟大部份還是操在一年都不去自己當平民百姓參觀一次的立委,以及寧可帶外賓釣蝦也不陪同參訪博物館美術館的「極峰」身上。故宮不能盡如人意,有一大半實是被這些有力人士有意指點或刻意漠視造成的。與其問道:故宮在乎未來嗎?看看這些我們選出來的人,我們是否更該捫心自問:我們在乎未來嗎?
Thumbnail
今天,期待著參觀經過六年改建後,煥然一新的國家歷史博物館。到了那份期待與興奮,我知道,這將會是一趟意義非凡的旅程。走進博物館大廳,我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整個格局都改變了,展廳中央開了好大樓梯,讓我不禁感慨萬千。也不知這樣的設計是好是壞。 1929年12月,震驚學術界的北京人頭骨化 石在周口店附近發
Thumbnail
為了什麼緣故,讓人們對建築設計及工程施工彼此之間存在著沒有來由的矛盾?        
Thumbnail
不管是外表的變化,還是內在的成長,即使無法一次到位也沒有關係,畢竟,就連國家級博物館這種大型公共建築的重整與修建,也常常耗費很多年呢! 像是位在臺北市植物園旁邊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在經過將近六年的整修後,終於在今年(2024年)初再次開放大眾參觀,並推出嶄新的常設展與特展。
Thumbnail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
Thumbnail
  在座的各位建築先進午安,我們學習的那麼多年的建築,可曾想過「建築」是奠基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若未想過,是這個問題不重要,還是這是個「危機」?事實上,建築教育從未思考過建築學起源的問題,原因除了是不知道如何思考此問題外,更是完全忽視起源問題的重要性。   如同胡塞爾在1936年發表的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