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0|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畢設週記07 | 議題發展回顧/program與他們的產地 | 學期第11週 |

    開頭閒聊
    可能是準備合評的時候有點緊繃,腰椎因為坐太久出了點問題,現在完全不能久坐,時不時要站著用電腦(站著畫CAD是一種很別緻的體驗),不知道有多少學弟妹會看我寫的廢文,總之還是喊話一下,你各位啊不要因為覺得自己年輕,就過度虐待自己的身體,欠的債總有一天要還的,真的不要裝死啊。
    我ㄉ工作桌
    我ㄉ工作桌
    11/12是合評完第二次上課,交出來的東西真的很少很少,一方面是剛評完整個仙仙(台語),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迷茫。雖然在上一篇打得頭頭是道,但每每和別人談到設計主軸的時候,我都沒有辦法很有信心的講自己要做甚麼。 說真的,如果今天有人跟我說他的設計想談是「主體性建構」,我大概也是一個黑人兩個問號,然後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地微笑吧? 這篇文章主要是藉由碎碎念來整理自己的思緒,想看很archi的東西可能沒有,不過梗圖還是有的,大家不要緊張。
    幫雞姐做的,不是我的真心話,我愛我的設計(還來
    議題發展回顧
    7、8月: 以調查計畫的分析為主,花了一些時間在討論正當性。 第一篇週記裡面寫道 :「分析現有的「性別友善空間」文本,並檢視過去的脈絡如何演進,藉著前面兩件事,推論這些空間的未來,將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去,對社會的影響(或是被這個社會所帶動)的狀態又是什麼?」 寫了一篇幹話跟認真半參的Q&A,不過到底說服了誰,其實自己也沒有底。現在看來,好像真的就只是像客服一樣,回答了常見問題,卻沒有問到真正關鍵的問題。 在案例分析之中結束了八月,好像也沒有真正得出什麼結論,但在開學前一周的週記中,在重新定義了一次性別友善空間,並寫道了 :「性別友善空間的出發點,似乎有意要創造讓一個人『身心舒適的生活下去』的狀態,健康的身體、社交生活、消費時的舒適體驗、權利受到侵害時的求助管道等等,因此廣義的來說,就是在討論『人如果要好好地活著需要甚麼?』更簡化的說是討論『人的需求』」。
    不過寫到這裡我又忍不住想起,那句「所以同志空間到底有什麼不同?」 有。 但如果光看硬體跟尺度,都是人類使用的尺度,這倒是沒什麼不同;不過同志空間對於族群認同的重視,會顯示在平面上,以活動中心來說,有晤談空間這件事就跟「一般」的情況不太一樣。也曾有人跟我說過覺得這樣的性質有點像教會,我覺得滿有趣的;另外,同志三溫暖的平面跟普通三溫暖也會長得不一樣,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問,但還是要釐清問這個問題到底想問甚麼吧?
    9、10月: 開學後,選老師之後開始不斷地要去回答自己要做甚麼?要談什麼?
    從同志活動中心的分析向外擴張,分析了其他同志地景的脈絡,選擇了基地所在的區域。發展出了「希望建立對話的話,不同族群間要建構自己的主體性」的論述。
    基本上,把我枯燥又貧乏的中產階級腦袋中,可以想到的那些program都全部考慮過一輪(紀念性建築、書店、工作坊blablabla(沒禮貌),至今也沒有得到一個很確定的答案。在主體性建構這件事上游移不定,到底應該如何建構,用什麼方法呈現在建築裡?配置什麼樣的program才是「對」的?
    11/12第七次討論
    只給黃金六一program,因為機能好像很多,所以默默的把基地變大,簡單的說就是紅樓廣場往外畫一圈。然後用可憐兮兮的眼神回應黃金六一困惑的表情。 黃:「你先去定性定量,看看他們需要甚麼機能跟面積啊。」 我:「可是,比方說婚宴會場好了,我就會在定性定量的時候去篩選,我要這個不要那個,這樣我就覺得......會不會長得很不像婚宴會場。」 黃:「那你可以去比較看看你刪減了什麼,看有沒有跟你要談的主體性這件事情相關啊。」 基地的選擇,老師建議的切入點明確的訂出面積,用面積跟基地形狀還有配合機能的條件去選,如果有複數個機能,就會有好幾塊不同的候補基地,在這幾塊候補基地裡面去尋找交集,應該就可以找到了基地了吧?恩,應該吧。(被打飛
    11/20第八次討論
    依然為了基地在撞牆的一周。 黃:「所以你的困難是甚麼?」 我:「其實我連我這樣設定機能對不對都不知道,還要用這個機能去選基地,你不覺得就好像是在錯的東西上再做一個錯的東西嗎?」 黃:「畢業設計本來就是這樣啊」
    大家等我一下,我先回家哭一會兒
    好啦,其實黃金六一的意思是,會覺得定不下來本來就很正常,不過還是要正面對決啊,不然永遠都是理想很豐腴現實很骨感(自己承認,這句是我說的),該決定還是要決定,大家要勇敢。
    主體性建構和意識
    不如這樣說吧,其實每個人每天在做的事情,比如說消費什麼、認同什麼價值、用什麼身分自我認同、對自我的期待等等,某種程度上,都和建構自己的主體性相關,就像紀登思(Anthony Giddens)在書中寫道的:「在後傳統(post-traditional)的的社會秩序中,如果想要結合個人的自主和本體的安全感,那麼自我的敘述就必須不斷的被反覆重寫,而生活風格的實踐也必須不斷調整以配合這個敘述。」
    因此問題不只是「有沒有建構」主體性,也是人對主體性建構「有沒有意識」。
    我通常會用動物方程市的運輸工具來說明「討論差異不等於歧視」這件事,不過前幾天也在想,大型動物不能用小型動物的出入口,這件事很好理解,但小型動物為什麼不能用大型動物的出入口呢?
    這部真的超好看,推推
    我想到的是《beastars》裡曾經描繪的,大型動物在學生餐廳差點踩到小老鼠的事件,雖然這件事從表面上解讀,就是體型差異造成的事件,但我又思考了一下,其實我想到的是有關既得利益者和弱勢的關係。 我們姑且把「體型大」當成既得利益者(在公共場合行動時不會被踩死,應該可以算是一種優勢吧),把「體型小」當成弱勢,既得利益者如果沒有硬體(分開使用的通道)和軟體(被教育走路時要小心腳下)的影響,是不會意識到自己「光是不帶腦子活著就可能傷害別人」這件事的。
    如果沒有硬體和軟體的影響,既得利益者很難意識到自己「光是不帶腦子活著就可能傷害別人」
    program與他們的產地
    我在思考program的時候,就往「身體」跟「自我認知」路線去思考,知道看字很累,所以直接上圖。目前的想法是先把設計做出來再說,這些東西就是先定下來作為一個基礎。
    1.旅館:有鑑於台北可以算是亞洲地區對同志最友善的城市,從務實面考量旅館之於觀光是一件滿直接的聯想,另一方面,旅館也算是性別元素挺多的空間(尤其是青旅),故認為有操作的可能性。(其他備註: 1.身體性+商業性結合的機能 2.旅館的取向是什麼?)
    空間需求: 大廳(櫃檯、交誼廳、廚房、行李寄放)、居住單元、後臺(辦公休息、儲物空間)
    2.婚禮禮廳:制度的改變會讓親密關係有更多討論的可能性,藉著重新思考婚宴會場的空間形式,反思親密關係和社會的關係。逐漸轉型的價值和傳統的婚宴會場,可能不再是那麼契合。(其他備註: 1.交通、停車考量重要 2.表演性的空間配置 3.甚麼配置支持了婚禮上的父權元素?)
    空間需求:舞台性質空間(走道、舞台)、賓客座位、前台接待、擺設預留空間、送客、後臺(儲藏、備菜空間)、更衣準備間
    3.情趣用品店:將性作為商品、公開「性」存在的場所。除了展售,還能怎麼談?感覺因為是個很衝擊的機能,感覺有反思性?(其他備註:對外隱蔽性和開放性的討論 )
    空間需求:櫃檯、倉庫+辦公、商品展售
    4.書店: 相較情趣用品店,是一般人比較可親近的商業空間,宣教、資訊意味強烈,但也因為看起來中性,比較沒有批評的力度,如果不跟其他機能結合,操作力道可能會比較不夠?
    空間需求:櫃檯、商品展售、聚會空間、座位區、講座空間、後台(倉庫+辦公)
    5.打卡場域:自我展演+自我認同的方式之一,作為宣傳自我主體性的載體。
    空間需求:開放式空間?節點形式?
    6.資訊牆:和打卡空間類似的性質,自我價值的展現、倡議組織的發聲、弱勢族群的資訊取得管道,作為社會運動的支持系統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放大來談,應該怎麼談?談什麼?
    結語
    接下來,就是趕快把基地定下來(是要講幾次),還要提出更多對設計的想像,或是提出更多具體的做法?然後作基地模、開始畫簡報用分析圖了。 不得不說最近真的各種爆炸,下周五還要飛台北我應該是腦子不正常了,希望自己可以好好活過這次期中評圖。
    修但幾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