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讀書心得筆記: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

新加坡 Jurong Lake Gardens 公園空間中,處處錯落著多達 10 種不同高矮、寬窄、長短和可用功能設計,直觀感受,讓各種不同需求的使用者,自行運用為遊戲、桌椅、躺臥或擺放物品的支援服務系統
新加坡 Jurong Lake Gardens 公園空間中,處處錯落著多達 10 種不同高矮、寬窄、長短和可用功能設計,直觀感受,讓各種不同需求的使用者,自行運用為遊戲、桌椅、躺臥或擺放物品的支援服務系統
#讀書心得片段的善用 -Appropriation of #吳鄭重 老師著作《廚房之舞》
被生活的城市 (Lived Cities) 是我從讀德國都市地理學者 Gerben Helleman 讀到的重點,強調都市規劃者 (City/Urban Planners) 要去理解使用者/生活者的需求,先於任何規劃。
在兒童的公共遊戲空間的運動裡的這幾年,我仍不免體感深刻,覺得遑論私有空間,整個公共空間,其實都是「男造思維」對 (弱勢性別) 女性的不友善,更遑論對更弱勢的兒童。 而吳老師寫的《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中,我進一步讀到了老師運用楊 (Iris M. Young) 的《像女孩那樣丟球》的「活歷身體 (Lived Bodies,且讓我叫它 #被生活的身體」,在父權文化規範的限縮處境下,曾經只能「稱職扮演女性」的義務和職責。 雖然,老師提到,女性身體本來就有不輸男性的開創性,但只能以一種「局部開放」的片段整合,加上自身本有彈性的女性空間思維,在長久以來過度強調男性建築打造 (building) 相對於女性滋養保存 (preserving) 的二元安居概念之下,來實現女性自己的人生目標,白話文就是女性一直用韌性之姿在狹縫中生存。 但是,男性建築打造下的安居之家,從整個社會、村莊鄰里、社區街坊,逐漸縮小到集合住宅本身的室內空間,更加增加了女性身體之於空間、身處空間甚至身為空間的生活難題。也就是,如果讓女性來治國、城市規劃或是政策制定,許多非常接地氣的生活難題,才比較有實質解決的能動性。 女性身體,作為一個物質空間的延展性和女性自覺的主體行動性之間,有不可分割的整體關係。「被生活的身體」的整合觀念,既可以避免女性角色的社會處境,又可跳脫太過強調性別空間的物質性,回到性別主體性的角度。 女性多數負責照護工作,而照護工作中,有非常豐富的日常生活中的身體經驗,同時也是主體認同的物質體現。物質環境所構成的空間,逐漸成為日常身體的延伸及反應,同時也使物質產生意義。也就是說,許多資本主義造成男性勞動價值較高的景況,讓女性的照護工作的需求,被低估和貶抑,變成「較壓抑低下」而羞於啟齒的枝微末節。 女性在照護的工作中,其實是有可能流動和轉變 (能動性極高) 的主體,而一個「協助照護工作」的公共空間 (在我的立場是例如兒童的公共遊戲空間),需要讓女性覺得安全、穩定、受到肯定與認同,一個真正能夠做他自己的地方。 雖然,無法從「被生活的身體」的概念,直接演繹出公共空間運動中性別分工平權的模式,像迄今難以撼動的男造環境,但透過理解女性在兒童公共遊戲空間運動的性別處境,以及我們如何透過柔韌的身體行動,營造出公共空間的可能性,不斷創造與維持人、事、時、地、物之間的和諧關係。 在「男造環境」的制度結構之下,善用「被生活的身體」的概念,更有助於理解女性所處的物質與社會處境,以及後續作為協商的觀念平台與實踐場域,是女性在特定社會文化脈絡中行動與經驗的肉體,是一種結合身體處境、社會情境與生命意境的統合概念。 老師結論:女性如何在社會結構的機會與限制之下,用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生命,反轉男性宰制的父權壓迫,重新建構性別認同的生命價值,而如何翻轉生命內涵與建構生命意義的體現動態,進而找出理論認識與行動實踐的可能性,意味著我們需要某種從日常生活著手的整合觀點,以及從「身體-空間」出發地社會經濟學分析路徑⋯。這個,要等我讀到老師書中「身體-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這一章,再來摘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