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報專欄】客觀還是偏私?時代力量的一份新聞稿,兩種解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時力的鄭秀玲委員在黑鷹迫降的不幸事故後發了一篇新聞稿,各家媒體都很有默契地不刊登,唯有旺中集團旗下媒體登了,並下了「黑鷹失事/全球黑鷹332架失事,時力質疑機組檢修飛航員訓練」這樣的標題,這卻引起時力支持者的不滿,認為又是紅媒的「假新聞」,待發現是真的有新聞稿後,又改口說是被斷章取義。

新聞稿是真的發了,第一句就是「黑鷹直升機失事,機組檢修維護環節與飛航員訓練夠完整嗎?」這樣還算是假新聞或斷章取義嗎?該媒體昨日發表聲明,將針對指控這是假新聞的粉專提告。

為何一份新聞稿會有兩種解讀?是否,不同的政治傾向真的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判斷?史丹佛的Cohen教授曾做過這樣的實驗(詳全文)。

週刊選擇對「不禮貌鄉民團」題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2024/05/24
現在有些人開始喊著要衝進立法院,其實從馬英九第二任期一直到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大叔阿姨們都是在街頭上學到何謂「公民不服從」,後來台北法院在太陽花一審無罪判決中,曾給出公民不服從的七大要件
Thumbnail
2024/05/24
現在有些人開始喊著要衝進立法院,其實從馬英九第二任期一直到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大叔阿姨們都是在街頭上學到何謂「公民不服從」,後來台北法院在太陽花一審無罪判決中,曾給出公民不服從的七大要件
Thumbnail
2024/05/23
當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在議場發言時,指出立院外的主辦單位已經宣布人數超過8千人,國民黨立委們則刻意地發出訕笑試著激怒他,而原本在開直播的黃國昌,聽到周圍國民黨立委的笑聲立刻也陪著笑,同樣的笑容,也曾出現他得知柯文哲要他當法務部長時,也曾出現在傅崐萁友好地摸了摸他的頭後。
Thumbnail
2024/05/23
當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在議場發言時,指出立院外的主辦單位已經宣布人數超過8千人,國民黨立委們則刻意地發出訕笑試著激怒他,而原本在開直播的黃國昌,聽到周圍國民黨立委的笑聲立刻也陪著笑,同樣的笑容,也曾出現他得知柯文哲要他當法務部長時,也曾出現在傅崐萁友好地摸了摸他的頭後。
Thumbnail
2024/01/16
根據台北市過去幾年的民調資料,柯文哲支持度最高的年齡層始終停留在20至29歲,他執政8年後,這些柯粉多數應該落在30至39歲,但這個年齡段柯文哲的支持度並沒有提升,而對柯文哲執政表現「非常不滿意」的比例不分年齡皆大幅成長,顯示他始終只能吸引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幾年後變成柯黑的機率很高。
Thumbnail
2024/01/16
根據台北市過去幾年的民調資料,柯文哲支持度最高的年齡層始終停留在20至29歲,他執政8年後,這些柯粉多數應該落在30至39歲,但這個年齡段柯文哲的支持度並沒有提升,而對柯文哲執政表現「非常不滿意」的比例不分年齡皆大幅成長,顯示他始終只能吸引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幾年後變成柯黑的機率很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來更新了,繼續拿新聞斷章取義。 前陣子看到跟軍火弊案有關的報導,瞠目結舌之際,立刻存下來。上週打算拿這則新聞來寫,烏克蘭就被開戰了,原來與戰爭有關的一切,離我們這麼近。
Thumbnail
我來更新了,繼續拿新聞斷章取義。 前陣子看到跟軍火弊案有關的報導,瞠目結舌之際,立刻存下來。上週打算拿這則新聞來寫,烏克蘭就被開戰了,原來與戰爭有關的一切,離我們這麼近。
Thumbnail
當你闔上一本散文集書封,深受書中小人物的悲歡喜樂而感動,甚至不平、落淚,最終發現全是小說情節,你會生氣嗎?大多數的人會吧,因為自覺遭受欺騙。 散文、真實事件的分享可不同於虛構小說,我們期望在書頁中照看社會的真實樣貌,感受不同人生,然而你只是讀了一本為搏銷售量而書寫的謊言,這就是條子鴿事件能炒翻天的
Thumbnail
當你闔上一本散文集書封,深受書中小人物的悲歡喜樂而感動,甚至不平、落淚,最終發現全是小說情節,你會生氣嗎?大多數的人會吧,因為自覺遭受欺騙。 散文、真實事件的分享可不同於虛構小說,我們期望在書頁中照看社會的真實樣貌,感受不同人生,然而你只是讀了一本為搏銷售量而書寫的謊言,這就是條子鴿事件能炒翻天的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一幕呈現媒體假新聞氾濫的劇情。當其他新聞台在報導泰國普吉島爆炸的新聞,「要贏就是要快!」、「別人都播成那樣了,你還查!」,就算心裡猶豫,她還是一聲令下播出未經充分查證的新聞。隨後,泰國表示爆炸事件為誤報。資深同事一句話道出媒體窘況:「反正假新聞又不是頭一次,習慣就好。」...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一幕呈現媒體假新聞氾濫的劇情。當其他新聞台在報導泰國普吉島爆炸的新聞,「要贏就是要快!」、「別人都播成那樣了,你還查!」,就算心裡猶豫,她還是一聲令下播出未經充分查證的新聞。隨後,泰國表示爆炸事件為誤報。資深同事一句話道出媒體窘況:「反正假新聞又不是頭一次,習慣就好。」...
Thumbnail
時力的鄭秀玲委員在黑鷹迫降的不幸事故後發了一篇新聞稿,媒體以「黑鷹失事/全球黑鷹332架失事,時力質疑機組檢修飛航員訓練」為標題,卻被支持時力的粉專攻擊為「假新聞」、「斷章取義」,該媒體認為這是抹黑憤而提告。為何一份新聞稿會有差異如此大的解讀?是否,我們的政治傾向會嚴重影響判斷?曾有這個實驗⋯
Thumbnail
時力的鄭秀玲委員在黑鷹迫降的不幸事故後發了一篇新聞稿,媒體以「黑鷹失事/全球黑鷹332架失事,時力質疑機組檢修飛航員訓練」為標題,卻被支持時力的粉專攻擊為「假新聞」、「斷章取義」,該媒體認為這是抹黑憤而提告。為何一份新聞稿會有差異如此大的解讀?是否,我們的政治傾向會嚴重影響判斷?曾有這個實驗⋯
Thumbnail
《鏡子森林》不僅僅是要找回新聞從業人員的良心,也是提醒身為觀眾的我們,一個好的社會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所有對美好的期盼,都要從自身的付出出發,要寫出好的新聞,不只需要好的記者,也需要好的觀眾。
Thumbnail
《鏡子森林》不僅僅是要找回新聞從業人員的良心,也是提醒身為觀眾的我們,一個好的社會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所有對美好的期盼,都要從自身的付出出發,要寫出好的新聞,不只需要好的記者,也需要好的觀眾。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社群病毒式傳播的快速,別有居心的假新聞,恐怕是整個社會短時間內很難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社群病毒式傳播的快速,別有居心的假新聞,恐怕是整個社會短時間內很難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前記者黃哲斌先生發表了〈愛在謊言蔓延時〉這篇文章,以幾個實例講述了「假新聞」之前就已經存在、以及現在假新聞在這個資訊更加流通的時代,之所以能繼續存在的理由。
Thumbnail
前記者黃哲斌先生發表了〈愛在謊言蔓延時〉這篇文章,以幾個實例講述了「假新聞」之前就已經存在、以及現在假新聞在這個資訊更加流通的時代,之所以能繼續存在的理由。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從黑色鏡面中觀看著無數的新聞消息裡,人們早就習慣速食資訊,但這些真的都是這社會的真相?還是我們看到的「真相」卻是我們自我催眠的「假象」?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從黑色鏡面中觀看著無數的新聞消息裡,人們早就習慣速食資訊,但這些真的都是這社會的真相?還是我們看到的「真相」卻是我們自我催眠的「假象」?
Thumbnail
拜科技發達所賜,眾多假新聞比起過去更加猖獗,不僅年輕世代逐漸失去對新聞的信任,就連新聞工作者也面臨巨大挑戰,整個新聞生態圈衝擊震盪。要如何透過過去調查新聞的技巧,轉化成為假新聞驗證的方式?抑或是傳統調查技巧要如何轉型應用在科技變化的新傳播生態?
Thumbnail
拜科技發達所賜,眾多假新聞比起過去更加猖獗,不僅年輕世代逐漸失去對新聞的信任,就連新聞工作者也面臨巨大挑戰,整個新聞生態圈衝擊震盪。要如何透過過去調查新聞的技巧,轉化成為假新聞驗證的方式?抑或是傳統調查技巧要如何轉型應用在科技變化的新傳播生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