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春節回家的時候,每年這個時候,總會有很多女生和我說,回到家感受到父母的偏心,自己掙的錢不但要給父母,還要給錢弟弟買房子娶老婆,今天重發一篇舊文複習一下。
我們不應該用一生治癒童年,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從現在開始讓自己過得更好才更值得追求。
-01-
一個朋友說,每次和媽媽打完電話,就覺得自己命好苦。
她的父親在事業旺盛的時期,明明有錢給她買房,卻說“反正你是女兒,將來嫁出去老公會有房子的,就不給你買了。”然後拿著錢逍遙自在。
後來,家道中落了,父母卻一點沒有“反正你是女兒,已經嫁出去了”的自覺,要求她像兒子一樣養老。
在周沖的文章裡,她曾經提到,父母感情不和,母親一生無所依,後來可憐巴巴地望著女兒。
外婆對她說,你母親這一輩子太苦了,她就想有個房子,你就給她買了吧,於是周沖咬咬牙用盡全部積蓄,負了巨債給母親買了房。
我在佩服這些女生的同時,又會暗暗為她們抱不平:憑什麼?
拿我自己來說,因為家境貧困,父母說:“女孩子讀那麼多書幹什麼,反正將來是要嫁到別人家的”。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父母說過類似的話:
反正你是女孩,不必讀書。
反正你是女孩,不必給你買房,不必給你嫁妝。
反正你是女孩,家裡這套房子將來肯定是要留給你弟弟的。
反正是女孩——所以,一切靠自己,父母能給你這條命,你該心存感激了。
但是,如果父母生病了,他們會理直氣壯的對女兒說,難道你不管我了嗎?
EXM?這個時候,你怎麼不去找弟弟呢?
中國式父母,天生覺得,女兒是不必投資和付出的,反正女兒將來長大了是“別人家的”。
農村尤甚,一些落後地區的觀念甚至古板到不近人情,比如,出嫁的女兒回娘家不能過夜,離婚的女兒不能在家過年,他們認為這樣會給家裡帶來厄運。
母親們在麻將桌上,還會互相攀比自己的女兒出嫁時,撈了多少錢,女婿給的多,言談間不無得意之色;女婿給的少,像我母親,就會覺得顏面無光:別人家的女兒多有出息。
EXM?你生女兒,是為了讓女兒出嫁時撈一筆嗎?你拿女兒當招商銀行嗎?既然如此,請問你當初投資了多少呢。
當初,因為我是女兒,爸媽認為沒必要浪費太多資源在我身上,舉家之力讓弟弟上學。
好吧,誰讓父母是60後,重男輕女的觀念脫不掉,我生下來是女兒,我認命。
但是,請搞清楚,大多數孩子天分都差不多,這些孩子長大後能有多大出息,能夠走多遠,絕大部分依託于父母在教育上傾注多少資源。
-02-
不排除一小部分沒受過教育也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但那畢竟是少數,女孩子尤其如此,這個社會,女性想要成功,要付出的代價遠遠比男性巨大。
所以,如今的我只有這麼平庸的能力,能夠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已屬不易,我出嫁時,不曾要過你們一分錢,我獨立生活,一切依靠我自己;所以,爸媽,也請不要抱怨我沒有能力讓你們過得更好。
按照你們的邏輯,既然是“養兒防老”,你們覺得生活不如意,難道不應該去找你們的寶貝兒子要回報嗎?
抱歉,我是女兒,我只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在我願意的情況下,儘量施以援手,但我不認為,我有這個責任和義務。
我知道,有人一定會揮舞道德的大棒指責我不孝。
憲法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
看見沒有,在子女成年之前,是父母先要盡到義務和責任。
不是兩腿一張,生下來,給口飯吃,就算完事。
如果說家裡貧窮,沒有能力供養子女上學,那是命,我認。
但是,你卻有能力供養兒子上學。
許多鳳凰男家庭,舉家負債,砸鍋賣鐵也要供兒子考大學,為了兒子將來有個好前途。
女兒呢?不重要,反正是嫁人的,好不好都由她未來老公負責——如此心態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可曾為女兒的未來考慮過?
假設女兒將來嫁得不幸福呢?退一步說,即便是希望女兒嫁入豪門,你沒投資過,能力平平姿色平平家世平平,拿什麼嫁入豪門?
如果說“養兒防老”,那麼,做父母的有這種心態,便是將孩子視為一種投資產品。
既然認為存錢不如存孩子養老靠譜,抱著投資觀念,那麼從投資角度看,你對兒子付出諸多,就該從兒子身上索要回報。
可惜,我們身邊上演的,卻往往都是在兒子成年之後,父母繼續供養兒子,給兒子娶老婆,買房子,卻指望女兒出嫁時要一筆豐盛的“嫁妝”。
從投資角度看,生女兒,真是筆一本萬利的生意,兒子卻是不良資產。
父母們深知這一點,但是,也正因為他們的觀念是“養兒防老”,生女兒,是沒有養老義務的;
兒子不養老,社會輿論足以湮滅他,女兒不養老,鄰居只會說女兒家庭也困難。
所以,爸媽屢屢和女兒打親情牌,可憐兮兮地對女兒說,我想換手機,我想換電腦,我想買車,我想換大房子……
如果當初,父母能給女兒提供和兒子一樣的教育資源,也許,生為女兒的我們,生活處境會比現在好一點,那麼,也會有更大能力幫助父母。
能夠跳出父母所給的資源,過得特別好的女生,是極少數的個例,需要時運,天分,機遇等等因素。
而絕大部分,還是靠“嫁得好”,才能過上另一種生活。
即便女兒嫁得好,就有義務幫助父母嗎?
-03-
我想起前段時間,患上癌症死亡的女明星徐婷,她的父母,就是典型的重男輕女,一連生了7個孩子,直到生下最小的弟弟為止。
徐婷拍戲賺錢,要替父母還債,給父母買房,給弟弟交學費……而她自己呢?五年來,拍了幾十部戲,掙的錢每一分都給了父母和弟弟,自己從來都捨不得花。
即便到了最後,她患癌了,父母仍然捨不得花錢為她治病,帶她看什麼中醫,擺明了是怕為她治病花光所有積蓄,再沒有如今的生活。
徐婷的悲劇,是中國式女孩的悲劇,正因為從小得不到父母給予的關注和愛護,成年以後,反而竭盡全力想要證明,自己不比男孩差,一樣可以為父母解決問題,改變他們的生存處境。
然而,她們大概永遠也不願意承認,無論你付出再多,比你的弟弟給父母的更多,在父母心中,兒子永遠是塊寶,而你,仍然是根草。
身為女孩,只有當你為家庭做出貢獻時,才會得到那麼一點點認可,一旦你沒有價值,做父母心中,等同遺棄品。
但其實,身為女兒,我感到不平的,並不是父母對我們經濟上更多的要求,而是,“明明你對我付出比弟弟少,卻對我的回報要求比弟弟多”,是那種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與失望,還有,痛苦。
畢竟,經濟上,我們願意力所能及讓父母過得好,父母縱有千般不好,孩子都是天然愛著父母的。
但是,儘管不願意承認,卻必須正視,父母重男輕女,會給生為女兒身的我們帶來巨大的痛苦,哪怕刻意忽視,這痛苦,卻如跗骨之蛆,一直隱隱地存在著。
我記得,小時候,鄰居們會說,如果你是個男孩就好了,你母親就不會這樣對待你……聽得多了,我也開始憎恨自己的女兒身,我幻想自己是個男孩。
於是,我學會和男孩一樣調皮,我玩男孩子們玩的遊戲,男孩子們能做到的事情,我要求自己也要做到,我討厭女生的裝扮,我不想當女孩……
這種骨子裡“我為什麼是個女生”的念頭,讓我自小就深深厭惡自己的女性身份,甚至認為,自己的存在,是錯誤的,是多餘的,不值得愛,也不配要求得到愛。
如果有人肯給予我一點點關心和愛護,就恨不得千百倍回報。
在重男輕女家庭長大的女孩,多多少少都被忽視,不被父母認可和重視,尤其,若是家裡有男丁,與哥哥弟弟相比,那份巨大的落差感和不平衡,足以抹殺我們身為一個孩子渴求得到愛的心情。
從小,我們就覺得,自己是不值得愛的,不配被愛的,有時,甚至會懷疑,父母到底為什麼要生下我?
這種烙印,深深的印在骨子裡,無形中,影響成年後的生活。
直到成年以後,才漸漸找到自我,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不被重視的我們,要費盡全力,才能改變自己,不再向外界伸出雙手乞討愛和“存在感”。
-04-
最後,讓我們來算一筆帳。
農村很多家庭的父母,女孩大多高中畢業,即便大學畢業,算上學費,也不過十來萬。
女孩出嫁時,十萬塊錢的“彩禮”(亦即台灣的「聘金」)已屬常事,連這些女孩自己也會認為:我父母養育我這麼多年,十萬塊錢也不值嗎?
我倒是想問一句,你這是出嫁呢,還是你老公從你父母家將你的所有權一次性買斷?
還不光是這一次性買斷的彩禮費用,出嫁後,父母大病小災,女孩出於心疼父母,往往出錢又出力。
能說什麼呢?孩子天然對父母有愛,哪怕父母並不是合格的父母,作為我們,也想竭盡所能地回報父母。
談不上多高尚,只不過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讓自己心裡舒服罷了。
前幾天,上海一個女孩17歲被人強姦三次,生下孩子,母親和外婆都不管,看了令人憤怒,但這就是中國式父母,尤其是母親,往往不把自己的女兒當人看。
這樣的女兒長大後,如果意識不到這種思想的可怕之處,又會成為新一代可怕的父母。
做這樣的父母,太可恨。
但願我們,都不要成為可恨的父母。
正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父母,60後70後的人是這樣的一代。
當我們這樣的姑娘嫁人生子做了母親之後,除了一部分姑娘會繼承父母的模式,繼續開啟重男輕女模式。
我欣慰地看到,身邊的絕大多數朋友,因為自己曾經承受過那樣的痛,會格外關注孩子的感受。
這,是我們和父母的不同,也是基因的進步。
而我同時希望,越來越多的姑娘,能夠意識到:
你不能為父母提供她們想要的生活 ,不是你的錯,你不必為此痛苦,更不必因此背上負罪感。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西方諺語有一句說的很好,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父母的煩惱,痛苦,欲望,是他們自己的,想要過得更好,那就請自己努力,自己沒有能力,兒女能給你多少,你就接受著,不要抱怨。
作為成年人,作為父母,請你學著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不遺留給子女,應該家長是基本素質。
正如我們從未抱怨過,為什麼你不如別人的父母那麼有錢,能夠給我提供更好的生活。
爸媽,也請你停止抱怨和期待,我,雖然是你的孩子,但我沒義務沒責任讓你的晚年生活過得幸福。
後記
我多麼希望,我們這一代,生孩子,不再是為了“養兒防老”。也不是為了讓孩子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的目標。
更不是在我們年邁空虛時,催著孩子趕緊生個孫子以慰籍我們空虛無聊的老年生活。我期盼,我們生孩子,只是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快樂地長大,成為一個能夠感受到幸福力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分享這個世界的美好,我想給他更多的愛,把愛和美好根植于他心田。
我拒絕,做那種未經思考的次品父母,雖然做父母沒有考證,但是,希望我們自己有意識:
做父母,是一場漫長的修行課,這課程將持續一生,而我們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能夠看見自己成長時所受的傷,修復自己的靈魂。
同時,亦有力量滋養孩子,再去潤澤父母。
不要再被父母牽累你的靈魂,你,是獨立而完整的你。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