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跟著台灣的新創公司前往上海,躊躇滿志地去,夾著尾巴回來。當時我寫了這篇文章:「
小豬也想飛 — 中國互聯網雜想」,節錄幾篇商業觀察的文章作評論。
幾年前「互聯網」、「科技新創」風頭正健(其實現在還是滿健的),當時中國熱錢很多,時不時會聽到哪個名不見經傳的誰誰誰又成功募了幾個億,即將成為亞洲的 Mark Zuckerberg。但也總有幾個微信號愛當烏鴉嘴,每一季都要公佈「新創公司死亡名單」,名單長到往下滑 10 次都滑不完。
我老闆常舉一個例子:「網路剛出來的時候,大家只知道它可以拿來聊天。」網際網路歷經 20 多年才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中間成立、倒閉的公司數量應該可以列成一本電話黃頁。新的領域本來就需要時間發展,公司存亡只不過是自然淘汰從前的我不知路途險惡,被商業現實嚇出一身冷汗,三年過後回頭看多了一些坦然,但是依然心有戚戚焉。
2015年我在上海的時候,中國互聯網和前幾年大爆發的態勢相比已經稍稍趨緩,產業巨頭逐漸展露頭角,但是整體仍在成長中,許多科技新創公司都在努力打知名度,尋求被 BAT 收購的機會。
現在人們做生意,一旦某個生意熱起來,大家蜂擁而入,開展激烈的商業競爭。這種商業生態導致的結果是,我們在GDP增長的過程中,沒有沉澱下來的產業文化,也沒有累積下來多少原創的技術。⋯⋯我們將中國企業的發展模式分為兩個:一是吃市場,二是吃政府。吃市場、吃政府構成中國企業快速發展的模式,但兩種模式都無法錘鍊出高水平的經營能力,更無法發展科技創新能力。— — 張志學 北京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存在商業文明嗎》彭博商業週刊 2015.09.23 | 第76期
我認為中國互聯網之所以興盛,是因為這個國家本身市場大,非常適合講究「用戶數」、「平台化」的互聯網產業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技術多高明不是重點,搶市場才是首要任務,低價擴張則是搶市場最快的方法,因此大家多把力氣放在如何優惠補貼,而非如何凸顯差異,創造價值。
中國的企業家一說就是做大做強,把大放在強的前面,實際上強是一個陪襯,都是想著大,沒有人專心一意做強。— — 許小年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
然而無論是線上叫外賣、線上叫車、還是線上金融,線下會碰到的問題,線上同樣需要解決,產業的本質沒有改變,也不會違背經濟規則,更不會因為冠上了「互聯網」三個大字就自成一派。
互聯網只是人類過去200年間,自工業革命以來諸多技術創新中的一項。從歷史意義來講,現代經濟最重大的創新莫過於蒸汽機,但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蒸汽機思維」。鐵路是偉大的創新,我們也沒有聽說過「鐵路思維」。最近的技術還有電腦,我們也沒聽說過「電腦思維」。互聯網只是企業轉型的工具,不是神器。互聯網思維的種種提法,大多數不是互聯網特有的,是早就被人們總結出來的。「客戶體驗第一」、「找到痛點」、「快」等等,這都是商業常識,跟互聯網沒什麼關係。— — 許小年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
簡單來說,中國(或美國)因為市場龐大且異質性低,網路產業得以蓬勃發展。網路可以加強很多行業的效率,但產業本身的特性不會因為網路化而有太大的改變,而所謂「互聯網思維」,不過是投機份子藉著世代矛盾創造出來的名詞,用以蠱惑年輕氣盛的創業者做出輕率的決定,讓資本家作收漁翁之利。
新創展會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聲光效果越來越好,許多人身懷對賈伯斯和馬雲的崇拜,參加創業家營隊,站上簡報舞台,說著一口新時代生意經。雷軍有個說法叫「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好多小豬都想隨著風勢扶搖直上,可是豬就是豬,豬本來就不會飛,就算隨著風飛起來了又怎麼樣呢?最終只會摔死而已。
我們所碰到的情況就是創業企業在點擊率、在用戶數轉化率等數據是全商業的造假,而且造假誇大已經成為中國網路常態。你比如說我們發現一個真實的情況,他融了2000萬人民幣,結果他說融2000萬美金,我們好多融資都是把人民幣改成了美元。最早融了8000萬說上億了,這個也有。現在大規模的說假話在我們投資人20年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見到。— — 閻焱 賽富基金創辦首席合夥人
不要說外國眼紅中國的財富與爆發性成長,我特別挑了北京光華管理學院、上海中歐管理學院教授的文章與講稿,看看這些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如何看待自己國家當時那波驚濤駭浪的互聯網浪潮。再拉高一點,脫離單一國家來看,箇中道理對至今的網路新創生態圈依然受用。
在網路新創領域工作五年多,我十分厭惡「過分吹捧新科技」的行為,讓整個圈子瀰漫著眼高手低的風氣,把經營事業當作炒熱錢而毫無耐心。買賣公司是一種賺錢的方法,但是經營就經營、炒錢就炒錢,把兩者混為一談的話什麼也做不好的。
網路、社群網站、電商、境外電商、行動支付、數位金融O2O、VR、AR、AI、大數據、機器人、區塊鏈——技術進步可以促進行業進步,與其跟風年度熱字、為了做而做,不如好好讓新的科技真正在產業中發揮價值吧。
節錄文章全文連結:
請給我一個愛心,我會覺得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