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Wayfaring Stranger

《1917》電影海報
《1917》電影海報
★本文涉及《1917》部分電影劇情,請斟酌閱讀
過年後在台灣上映的一戰電影《1917》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作品;除了運用許多先進技術將整部電影以看似一鏡到底的方式呈現出來外,簡單而明確的主題也讓作品的特色更加鮮明。
當然,關於《1917》如何一鏡到底的解析,網路上已經有很多文章、影片給大家參考了;我真正想談的,是電影中出現的那首歌。
這首歌在電影預告釋出之際就已經出現,讓我在第一次看到預告時「耳朵為之一亮」;因為那陣子透過遊玩《碧血狂殺2》(Red Dead Redemption II, 2018)之故,我正好著迷於美國鄉村樂,很常在進行文字工作時播放這首歌曲。
——沒錯,這首出現在《1917》這部英國一戰電影中的樂曲,是來自美國的音樂。
這首起源於十九世紀初的美國民謠與福音歌,通常被稱為〈The Wayfaring Stranger〉、〈Poor Wayfaring Stranger〉或〈I Am a Poor Wayfaring Stranger〉;《1917》電影片尾名單選用的是最後一個曲名〈I Am a Poor Wayfaring Stranger〉,但為求文章簡潔,後文將以〈Wayfaring Stranger〉簡稱之。由於起初為民間歌謠,所以這首歌的歌詞也有很多種版本,直到近代幾位知名的鄉村歌手翻唱,才確定了主流的歌詞版本。
蘇格蘭民謠音樂家Phil Cunningham認為這首歌在美國的誕生,是藉由蘇格蘭移民的影響所致,並且改編、轉化自蘇格蘭邊境民謠〈The Dowie Dens o Yarrow〉;然而即便歐洲移民勢必對美國的英語民謠產生影響——例如〈Wayfaring Stranger〉的歌詞指涉顯然並非北美地景——卻很難找到明確的證據指出〈Wayfaring Stranger〉源自〈The Dowie Dens o Yarrow〉,更別說這兩首歌在主題內容上差距甚大。
〈Wayfaring Stranger〉的歌詞講述一名旅人將死之際的心境,雖然遭遇了重重磨難,但在虔誠的信仰下,他相信自己將前往「沒有病痛、艱難與危險」的天堂、回到「家園」中。在《1917》電影中,主角史科菲爾德(Schofield)經歷劫難,九死一生地逃脫德軍的追擊,終於在林間找到第二營的士兵;他也是在那時聽到其中一名士兵唱起這首歌。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字幕將「I'm only going over Jordan」這句歌詞中的「Jordan」直接譯為「約旦」,其實是錯誤的。這裡的「Jordan」所指應為「約旦河」;約旦河在地理概念上雖然只是一條小河,但在基督教中卻相當具有宗教意義,「越過約旦河」也象徵著生命的過度甚至消逝。
約旦河:邊界與過度 http://www.marksir.org/2012/09/blog-post.html
雖然並非教徒,但作為一名喜好各種音樂類型的台灣人,我個人很喜歡這首歌的曲風與意境。2003年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冷山》(Cold Mountain)上映,知名音樂人傑克.懷特(Jack White)除了在電影中尬上一角外,也特地為這部電影錄製了自己版本的〈Wayfaring Stranger〉——
而我個人目前最喜歡的,則是由一支來自挪威奧斯陸的「海德」藍草樂隊(Hayde Bluegrass Orchestra)所詮釋的版本:
當然,如果你是一名熱愛《最後生還者》(The Last of Us)遊戲的玩家的話,也不能錯過PSX 2017時由飾演艾莉(Ellie)的Ashley Johnson與飾演喬爾(Joel)的Troy Baker共同詮釋的版本:
在台灣,齊豫於2011年發行的專輯《雲端 Over The Cloud》中,也收錄了自己翻唱這首歌的版本:
在查找這首歌曲的資料時,我發現有些中文的網路資料說明這首歌是「古老的英國(或愛爾蘭)民謠」;雖然這樣在《1917》的背景下顯得比較正確,但我不曾在英文資料中看過這個說法,猜想可能是一篇錯誤的中文文章誤導了後來的其他撰文者吧。而即便〈Wayfaring Stranger〉是一首美國民謠,也不影響這首歌在《1917》中出現帶給角色與觀眾的慰藉。
講述一戰故事的電影《1917》與美國民謠、鄉村歌曲〈Wayfaring Stranger〉,推薦給大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