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雜談 part 26 關於教育這檔事

最近因為12年國教鬧得沸沸揚揚,一堆八卦與小道消息滿天飛,有支持教育改革的也有反對的,新聞報導中有人堅決反對一試定終生,也有人認為唯有考試才有公平。
所以呢?重點在哪?
其實說穿了,不過就是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而已。我們認為,現在這些小朋友應該要學習什麼;我們認為,這個社會的運作應該要是怎樣。不過很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的人,都對教育欠缺想像力,一般人的認知都脫離不了經驗。
也就是說,一般民眾對於教育的想法,來自於他個人學習的經驗,一旦現今教育的改變遠超過自身經驗的理解,多數都是觀察到的現象去解釋教改,用幻想來描繪教改的實際狀況。(註:補習更多?所以一定是教改越改越糟糕。)
舉兩個例子,以前筆者讀A段班,根本就是學校開補習班,上到晚上十點才回家,B段班都放牛吃草管你去死。結果現在家長,多數無視從前的實際狀況,選擇相信教改後補習越補越多。在以往,B段班的學生上課別說對老師嗆聲,直接去蓋布袋的一大堆,更別提是帶扁鑽跟黑星上學的,學生會乖巧聽話,是A段班的普遍現象。結果現在一堆老師都認為,是社會變了、道德教育失敗所致。(註:在筆者這年紀,能考到師範學院以上的,國中幾乎都念A段班。)
說穿了,都是統計數字與現象,再加上世代隔閡產生的認知落差,以及媒體發達的資訊爆炸兩大因素。讓我們對教育的現狀失去焦點,聚焦在考試與分發這些「不怎麼重要」的技術部分。(註:殖民地的特點,考試分發可以代表未來人生,這不過是一種恩庇制度,決定你人生過的好與壞,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考試結果。)
回到這一篇要說的,筆者並不是要替教改說項,或是要證明現在教育一切正常好的很。筆者想說的是,問題的根源是出在,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力。
如果,我們重視腳下的土地,我們在乎未來的發展,我們真的很想要讓家園變得更好。那我們對於教育的想像就會回歸到「現實」上,以教導「有用」的為主。(註:也就是重視對現實有用的。)
到此,一定會有讀者問,什麼是有用的?
筆者的認知很簡單,一個理科大學生畢業,照理說他應該可以看得懂絕大多數科學相關資訊,至少知道「這篇在講什麼」。工科的畢業後,根據他的專業,應當可以立即對產業上的實業部分上手,不致於所學的跟要用的完全扯不上關係。
這理工的部分還比較可以理解,也跟現實可以連結。筆者真的在乎的是,我們的文科、社會科教育。
當我們學習過地理科的知識後,是否可以對台灣的地理資訊有初步認知?可以大概了解到,我們生活的土地上,每年的風災水災原因是什麼?是純然的天災還是徹底的人禍?地理與人文的變遷,其中的關聯是什麼?。(註:光知道颱風很多所以風災多,山坡濫墾濫伐所以容易土石流,有個屁用。問題在於,到底怎麼面對?要知道如何去面對,了解因果關係與複雜的社會狀態,絕不可免。)
在我們念過歷史後,是否可以對人類過往的經驗有初步的了解,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史觀會產生不同的結論,是否可以藉由歷史,具體連結到現在的社會上。我們可否藉由產業史,去了解台灣產業的過去與現在,以及未來的可能性?我們能否根據世界近代史,了解到台灣現在的國際關係與地位,其前因後果是什麼?(註:光是知道哪個人的生卒年,到底幹過什麼事情,是對學生有何幫助?沈葆楨劉銘傳對台灣的發展與現代化有幫助,真的嗎?)
在公民教育上,我們能否在課堂上,讓學生了解到各種思想、主義的來源與發展背景,我們可否讓高中學生在三年內,了解台灣目前的政治制度,其發展與運作是如何?我們到底可不可以,讓每一個學生可以去認知,不同制度的發展邏輯,以及跟台灣的比較狀況?(註:如果公民課就是背一些法條跟道德宣示,筆者認為公民老師自己都會上課上到受不了。但為什麼會搞成這樣?)
筆者個人對此是很無奈的,說不好聽一點,讓一個理科老師去解釋經濟地理、比較政治制度,學生反應居然是比學校專任老師要好得太多!幹,這不對啦,其中一定有問題。
筆者不認為個人社會學的業餘程度,會比學校內的專業科任老師要強得多。筆者認為,是因為我們的考試制度、教材綱要的設計,導致學校為了成績,家長為了入學,傾向把這些照理說是很需要思考的社會科目,通通變成用背的,然後學校老師很無奈的迫於學校政策。(註:然後考完就忘了,進大學後玩四年忘得更乾淨。)
說白一點,筆者認為,要學就要學好。只要學習的內容是有用的,對學生出社會有幫助,就算是填鴨式教育也沒關係。
把這想成打電動就好,想要升級或是磨練技能,好讓自己打怪出團更厲害,去反覆無聊的打怪練經驗,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是一些機械操作跟基本電子電路,學生畢業後找工作,起碼知道機器怎麼使用、電路圖大概在講什麼,那就算去死背筆者也認為沒差。(註:問題在於,打電動有回饋機制,我們多少可以預期經驗累積到了,升級或有新技能,感覺是挺好的。但學校教育基本上只讓學生覺得處在地獄,沒有任何回饋機制,學生怎麼會覺得上課有意義?)
筆者現在很反感的,大概出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理科的中學教育,重計算輕思考、強調筆試輕視實驗;其二是社會科的內容,重現象闡述輕因果探討、強調背誦輕視理解。這樣教出的學生,程度可想而知。(註:再強調一次,反覆練習與計算,是理解一個觀念的有效方法,但會解題跟真的懂差很多。)
但因為這樣成績會好,所以家長多半都支持,至於考上以後的事情考上再說。這也是筆者為何一直強調,台灣目前的教育整體,重點是大學入學的取材方式,要做徹底的變化,高中要求的全人教育也要做得徹底。
筆者並不是無條件教育自由化的支持者,也不認為通通不要考試比較好,筆者是認為學習還是要有評量標準的。所以大學入學的折衷辦法,筆者傾向會考模式,基於現有學測去修改。既採會考,高中的全人教育就要做得徹底,不是每一科都考,而是乾脆一點把每一個科目都再細分下去。也就是說,把現在學測的國、英、數、自、社標準拉開。
數理科不只分自然社會組,自然組內也要區分,現有的是A版與B版,筆者認為應該分成A、B、C三版。確實社會組只需要知道基本的就好,但社會組中有一些科系,也需要重視數理,那麼採取B版並不過分。自然組中也是有分理科與工科,要求的數理程度也不一樣,所以理科的系所採取深度最深、難度最高的C版剛好而已。(註:就跟現在講的「基礎、進階、困難」一樣。)
社會科也是,地理歷史一樣都依照深度分成難易度不同的版本,然後取消現在高中所謂的自然組與社會組分別,分班以共同科目當基礎,例如高一國文A、英文A、數學A每周各四節必修,其他物理化學、地理歷史公民等科目兩節必修,其他時間開放選課。高二後除了國英數基礎科目還是A版外,採學分制,學生想念什麼就去修這一堂課的B版,更難的就去上C版。(註:這優點在於,現在的高一很大一部分就是這樣,差別在於學生沒有自主權。)
由於選課自由開放,所以學校的開課班級數目不會被固定,可能看當年學生意願,有不同科目的開班數量。所以公立學校老師,除了基礎科目外,就不需要固定在一間學校任課,可以根據狀況,在兩三間學校上課。這在比較難的B、C版上會這樣,總會有一些科目,一間學校一學年只有兩班要上。(註:這最累的在學校跟老師,學生反而不會,不過我們可以預期學校會說這增加學生負擔。)
筆者的業餘研究是戰略,戰略是全盤思考的一種雜學,筆者會這樣認為,也並非是純然在教育上。
筆者其實是很「精英思想」的,認為事情都是要專家去作,不專業的多半作不好。但專業的認定,若給國家去認定,就會有國家考試的標準問題,而筆者思考這類問題,是以權力結構去思考,故一向認為,只要標準被國家壟斷,這個標準就爛掉了。(註:這不是自由主義,請讀者別誤會。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是也。)
如果連公立學校的老師,都有一定程度的流動性,那麼現在高等教育培養出一大堆碩博士沒工作做,讓他們去高中教書不是很好嗎?能念到博士的人,對這一門科的了解多半比一個高中老師要深入,也比較可以正確理解這一門科的意義,以及學習這一門科目對未來的幫助。(註:當然是正確理解,今天李遠哲去高中說,高中化學不需要學某一項,高中化學老師,有種嗆比他懂化學嗎。)
標準的制定,向來都是由這一行的專家去規範的,這不是獨裁與專制,這是因為專業的問題。如果有一個知名律師開業二十年後,決定還是去學校教育下一代,讀者您會認為,一個正規高中公民老師的法學素養跟實務經驗,會比這個老經驗的律師熟嗎?(註:相信我,不少老師都努力的在證明,他們比較懂教育。筆者的想法是,他們比較懂怎麼把學生教到可以考上大學。)
說到這裡,筆者的想法只是一個「流動」兩字,如果高等教育這些上層的人力過剩,就流動到下層的中學教育界,這也不是不可以。教學的經驗可以累積,跟學生的應對可以去學習,這些都不是問題。反過來說,要是一般高中教師,也可以去進修念一個博士回來,這也很好。(註:這種老師很多嗎?筆者說的不是去念一個教育碩士,筆者指的是,你如果是在高中教化學的,去拿一個化學碩博士回來。)
當我們的產業與學校完全接不上,就代表這其中有問題了。如果友達認為大學教不出可以用的人,這代表兩件事。一個是大學教育脫離現實太遠,另一個是友達想省下教育訓練的錢。不過脫離現實也是有分別,一個大學生就可以做的工作,硬是找了一堆博士去作,然後再罵這些博士學一大堆沒有用的東西。這種說法才是脫離現實。
總之,筆者講一大串,只是想表達一件事,我們現在的教育結構太過死板,但要改變則需要從最上層的大學入學著手,這是從結構的觀點去做改變。筆者完全不認為,光是改變教材內容或是加強學校品德教育可以改變什麼,因為這個結構已經有問題,改變內容沒有意義。(註:殖民教育的特徵,眼光短淺,對於需要長期耕耘的東西欠缺興趣,所以結構上也不希望學生懂太多,學著當被殖民的奴隸就好。)
至於,讀者若要問,國文四書五經跟品德教育怎麼沒說?恩,因為筆者是科學家,重視證明。根據過去有大量學習四書五經的階層,也就是現在30-60歲的社會菁英們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統計結果:一個貪污總統、一個無能總統;一群黑道立委、一個薇閣立委;以及數不完的血汗工廠、黑心無止盡的無良老板;還有性侵學生的老師、放縱霸凌的校長。
所以筆者個人認為,這麼多的證據可以顯示,現在這批受過大量四書五經薰陶的世代,有一堆都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可以得證此套品德教育沒有用,故不需要學習。
台灣教育最大的失敗之處,就是科學教育不重視實務操作,只想要用紙跟筆達成同樣效果;社科教育不在乎現實狀況,只想要用紙跟筆證明出同樣結果;品德教育不在乎身體力行,只想要用紙跟筆意淫出幻想世界。
幹!道德是要求自己,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啦,想要獲得他人尊敬就要先以身作則,自己作不到卻要人家去遵守,這是怎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