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界定

之前在網路有看到,真有人自認自己使用了數學,自己讀的學科就是很標準的科學,別人的就是一堆荒唐且經不起考驗的學科。這蠻好玩的,筆者本科要念的數學還蠻硬的,但可不會動不動嘲笑別人數學很差、不懂科學。(註:從我們理科人的角度來說,這些號稱科學的社會科學半吊子學生,運用數學圖表的能力不過⋯⋯)
這篇,就要稍微介紹一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界定跟大致發展歷程。
首先,人文學科是最早發展的,屬於主觀性觀察世界的學問,透過長期且大量的觀察,舉凡曆法、史學、軍事、哲學,乃至於現代科學發展前身的天文、力學、數學等等。這些早期學科,其實都帶有很大的主觀意識,跟今天所談到的科學很不一樣,不能單純的用字面解釋其古典時期的意義。
這些人文學科的特點是,每一門都幾乎是多種知識與學門混雜,並沒有如現代大學一樣分化的那麼清楚,理論性、科學性都不如今天的發展。這些學科多屬於直觀的、思辨性為主,跟今天標準科學方法,假說、實驗等等並不相同。
人文學科的主觀意識很強,對於同一現象的解釋也往往根據學派不同而南轅北轍,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學術體系。為何選擇某一種意識形態去詮釋,這用純邏輯推演往往是看不懂的,要透過當代的政治、宗教等各種因素切入,才會知道當時的人怎麼思考,更正確的說,是統治與被統治階級構成的一個世界觀。
讀者當然可以解釋為,這很大一部分是統治階層的需要,所建構的主體意識。因為事實上,就是在文藝復興初期,開始出現大批反對教會、反對舊有權威者,他們擁有資產,與一般貧苦農民不同,對教會等封建勢力在思想上發起全面性的反撲。這個武器就是理性,藉由理性與科學方法,加速了人文學科的分裂,最早分裂的就是「人的主體性」最少的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的分化,脫離神學與感性後,以極快的速度增進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這些在自然科學上的發展,發現了許多新的構想與事物背後的真實,又反過頭來重新影響了人文學科,提供更多的工具讓人文學科進步。接下來離開人文學科的,就是以具體社會運動為觀察目標的政治、經濟、社會學等科目。
以上是大致的歷史,雖不是鉅細靡遺,但至少可以提供一個概念。就是人類從純然的直覺、感性,進入到觀察、理性的時間,不過數百年而已,而且很重要的是,並不是後來出現的就一定比較「科學」,這千萬不能搞混。
我們該如何進行分類?如果以當今英美與歐陸兩大系統來說,英美系統對科學的認定是:「嚴謹的邏輯、數學的模型,並能公式、理論化,或是可自圓其說的理論。上述的理論可以經由觀察與實驗加以檢驗。」以英美的認知,則只有自然科學可以屬於科學,社會科學勉強算,人文學科則根本不是。(註:有時候看某人怎麼稱呼自己學科到底科不科學,大概就可知道他的知識體系出自哪幾個地方)
如果以歐陸(德國)來說,對科學的認定是:「可以體系化的知識系統,對事物進行有系統條理的研究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以德國的系統來看,社會科學也算是科學,人文學科也可以算。
先不論純粹的自然科學,探究一下人文跟社會科學這兩門。我們會發現到,其實這是很難截然分開的,人活在社會中,社會是人所構成,不可能脫離個人行為來討論社會性,同樣的社會文化會影響個人,探討人文卻不在乎其社會整體是很詭異的事。(註:所以筆者很難理解,屬於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可以自認自己是客觀且科學的,這是在想什麼。)
讓我們從現象來說,社會與自然科學關注的對象並不同,自然科學的實證對象有客觀與普遍性,研究者的主客體清楚明白不易搞混,有比較強的實證性。社會科學的對象是人,有複雜的不確定性,研究者在主客體之間界線模糊。
具體點來說,一棵樹在自然科學家的眼中,可以被拆解成各種元素跟成份,一棵樹的構成表拿去給其他人看,每個人都能夠理解其中的含量意義,同一棵樹給不同批人去檢驗,結果也會相去不遠。但一棵樹在經濟學家的眼中,和一個小說家的眼裡,所看到的狀況是不大一樣的。相同的一棵樹,交給不同的經濟學家看,看到的商品價值判斷也不見得一樣,給喜劇作家與悲劇作家看,寫出的作品也不會一樣。
所以研究人文社會科學,主體性太強烈,想要理解過去必須要了解當代的價值觀,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等等因素,方能夠顯示研究的價值。自然科學則可以用同一種方法,研究考古出的不同時代資料,賦予其客觀的數據。換言之,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更應該說這是本質上的不同。自然科學屬於認識論,探究事物的本質。人文社會科學屬於價值論,用規律的研究探索事物的價值。
但不管哪一種學科,都是透過大量的資料積累,透過觀察、歸納、演繹等等許多方法,經年累月發展出的人類智慧結晶,斷難定義孰優孰劣。自然科學的研究者需要累積大量的實驗數據,才能歸納出少許的結論。社會科學的研究者也要皓首窮經多年,才能歸納出些許的結論。
在我們公開嘲笑某一門學科無用,一點都不科學前,先掂掂自己的份量,看看有沒資格跟這些老前輩相提並論再說。這些前人與大師都很了不起,一輩子貢獻在發展人類知識上,吾輩智識水準遠遠不及,只能作為傳播者與教育者自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