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先有內容才有標題,所以請各位就別管了。這篇要解釋一個常混淆的概念,就是我們在規劃一個戰略劇本的時候,順序怎麼出來的?為何一般人想得跟戰略家想的完全不一樣?
這篇用比之前都要簡略的方式來解釋,適合沒多少概念的朋友入門。
先講結論,戰略家想定劇本的時候,根據時間是多線演化,預先想好幾種可能的版本,然後推估其機率大小。由下圖可以大概知道我們在思考國際局勢,或是戰爭可能的時候,腦袋大概怎麼想的。
首先就是假定當前局勢,然後再把這個狀況下,雙方的各種統計資料拿來對比,然後依照持有的軍備,設想可能的軍事行動,把每一個行動會遇到的狀況推演,確認此項勝算高不高,較可能走哪一套劇本。
好比說,假定台灣今天將要開始受到中國攻擊,六個月內全世界都不會有動作,中國必須在六個月內侵略成功。接著,把雙方開始動作時的資源列出,包含軍事裝備、人員,經濟、能源、存糧等。都確定無誤後,開始計算根據這些資源,有哪些可能的行動,這必須根據現實,符合物理定律,好比中國有100台運輸機,每台最多裝100個全副武裝的傘兵,你就是最多一次送1萬人到台灣,就算中國有10萬個傘兵,也不能無視飛機來回一趟需好幾個小時,當作有任意門可以開啟。
其中有一個很難算的,叫做戰損比例,好比說今天解放軍採取劇本是,完全沒有空優的情況下就直接100台全出動,根據過去類似的案例(好像找不到),我們評估被擊落的數量可能超過七成,此時第二波傘兵數量就是只能當作最大30台x100人。若佔有空優,但台灣還是有刺針飛彈等區域防空火力存在,依照前一階段解放軍對地攻擊的程度,也是要去反估大概運輸機損失幾台。
絕大部分的民眾,最難想的就是戰損比,還有一個妥善率。一般是把開戰時的妥善率算80%,也就是100台運輸機,會預估真的可以使用的大概80台。說實在的,沒有一點這方面的訓練,會想不到軍力會有損失比,劇本怎麼編跟這個有很大關係。
任何的軍事行動想定,都要根據戰史中的經驗去調整,你不能把解放軍攻台,想成是開任意門還是吃無敵星星。最適合的案例是諾曼第,畢竟這是最近的例子,仁川登陸那個不能算,狀況是不同的。
所以,當你看到有人評論解放軍的攻台登陸,是隨便抓個數字,說第一波飛彈可以癱瘓台灣幾個機場,摧毀幾架戰機,所以只要幾波就可以取得空優。你基本上可以當他是XX,不要理他,因為最近的紀錄叫做波灣戰爭,各位可以去看看多國聯軍出動幾架次,攻打空軍跟防空火力密度遠比台灣低的伊拉克,到底花幾天才開始進軍。
總之,你不能假設「完全沒有實戰紀錄的解放軍」,具有人人手撕鬼子的神力,戰損比低於史上所有更激烈的戰鬥。不要說台灣人自己這樣幻想,解放軍自己都不敢這樣設定,打仗是自己要去打的,人被子彈打到會死的,因為長官喜歡吹噓,就做出一份極少兵力摧枯拉朽,台灣民眾人人迎王師的想定,讓人家拍板就這樣攻台?想死自己為何不去跳一跳,幹嘛害人。
在這些軍事行動想定的最前面,叫做國際政治想定,這種想定是根據時間會有類似魚骨圖的狀況,類似下圖。(限於篇幅只能簡化)
我們想的是一種連續變化,假設現在在時間A,此時我們會說具有危險,例如今年軍購的東西都還沒回來,解放軍對台具有相對優勢,某種軍事劇本具有高度成功率,需要小心防範。但假設度過這段時間,時間B因為軍購武器回來,解放軍沒有勝算,但持續加強兵力到了時間C,對國軍開始有些威脅。若我們持續不作為,解放軍的實力在此到達最高,兩套劇本都有高成功率,我們就會認為此年是台海危機年。若過了此時間,台灣軍購品項又進來,完成局部優勢,解放軍無勝算,可稱平穩。
筆者還是重申一次,這張圖是簡化版,基本上我們腦袋裡面想的,是「在現在這個時間,假設未來有好幾種可能的變化,其中某一種變化,可能產生的狀況」。實際上國際局勢變化極大,平時都會有好幾套版本在應變,過了此時就會作廢其中幾套,再根據現狀去設想新的劇本。
就這麼簡單,嚴格說就是累積跟做苦功。
那為何一般人認知不到?因為多數人想像的國際局勢是線性的,軍備發展也是線性的,而且完全不考慮賽局可能。
這麼說好了,假設現在的狀況是上圖,筆者想得到,地球上同樣看得出的人鐵定滿坑滿谷,大家都想要在這局勢中努力。有的會推動台灣加強軍備,解放軍也會做同樣的事,其他相關國家的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國家利益,去想定未來的可能,預早做出準備。
所以很可能在多方賽局下,出現一套我方完全沒想到的東西,例如911,誰會曉得賓拉登去撞美國,把整個世界秩序一次打亂。
大多數人因為認為世界的變化是線性,可以被預估而且「不應該改變」,所以才會出現一些很詭異的想法。更應該說,多數人想要找一個天師去拜,希望他指點迷津,凡人照做就好。
這才麻煩,因為你無法說服信徒離開師傅,去做點對國家社會有實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