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4/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臺灣有過公共食堂・政治與色情

臺灣有段時期,曾經有「公共食堂」的存在。
臺灣的公共食堂,不像日本料理店供應免費加飯的食堂,也不是共產國家人民吃飯的地方。公共食堂有段時間被貼上色情場所的標籤。
攝影師鄧南光的作品:酒室風情1950年代。來源: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數位島嶼
攝影師鄧南光的作品:酒室風情1950年代。來源: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數位島嶼
公共食堂的發展,跟日治時期的珈琲廳及料亭有點關聯。流連場所的人多半是當代重要文人仕紳,而陪伴在旁的女給、藝旦、酌婦,讓這些場所更加熱絡。
雖然對於女性工作者來說,她們提供的服務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有人的服務還包含與客人進行金錢性交易。不過這些工作也被冠上摩登、才藝、自由的符號,多少開啟一些女人對自由戀愛的嚮往。
然而實際的下場,比較像胭脂扣的如花,圓滿的愛情多僅存在夢中。報紙多半看到的是破碎的婚姻、情侶殉情,或是嫁去做他人的妾。
日治時期一張藝妲畫像的明信片
戰後,撤換所有日本味的事物,那些場所換上「酒家」、「酒樓」中國味的名字,有名的店家像是大稻埕葉家的「新中華大酒家」,或是有上海味的「大光明酒家」、「大上海酒家」。
消費的客人外省與本省人都有,像是林茂生兒子的婚禮就在新中華大酒家舉辦。另外在二二八發生的前一年 9 月,國民參政員台灣省代表選舉結果出爐,當選參政員在新中華大酒家宴請議員時,當選的林茂生在席間宣布辭退,表示對作票結果的抗議(註 1)。
不過酒家、酒樓的社會意義,隨政府要求女侍應生轉行、禁止奢靡消費的政策,逐漸失去延續日治時期聚集文藝人士的功能。到了 1949 年,也是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搬到臺灣這一年,頒布將酒樓茶室改設公共食堂或茶室的規定,招牌要加上「公共食堂」的字樣。
1946 年 7 月 6 日《民報》對嘉義女招待失業的報導
所謂的公共食堂,像是小學生的營養午餐,訂定一套菜色規則:中式一菜一湯足量米飯或加里肉飯即類似餐食;西式麵包或飯一菜一湯;合菜限制人數跟價格、西餐分三等級。
剛開始針對餐館女侍應生特別規定,要穿白衣服,不得穿旗袍、紅綠衣服,不得有應召行為。然而因現實難執行遭到抗議,政府只好允許「特種酒家」的存在。特種酒家是名義上的合法的公娼;公共食堂則是非法的私娼。
從此,特種酒家跟公共食堂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名義上兩者劃開特種行業與一般餐館的區別,實際上依舊有模糊地帶。學校會特別叮囑學生,不可接近公共食堂的女服務生。諷刺的是,以當時的消費能力來說,去公共食堂的主要消費者是政府官員及公務員。
1962 年,政府要求有女侍應生/服務生的場所一律名為「酒家」。這也是為什麼大稻埕的「黑美人酒家」前身叫做「萬里紅公共食堂」。
甚至,在反共復國的基調下,女服務生會被號召去勞軍活動。政府藉由課徵高額稅收,以及號召參與愛國運動,來維繫對這些場所的控制力。與酒家關係緊密的烹飪公會順應政府的要求,提供女性工作者作為政府的資源之一。
政府對酒家的態度,從一開始的禁止到後來的半開放及控制,延續到 1950 年的韓戰時期,載著美軍的美國船駛進高雄港,催生高雄七賢街眾多的「吧女」(註 2),衍生出另一支酒吧文化。
從日本、國民政府接管初期,到韓戰時期配合美國軍事策略的台灣,可發現各時期雖然有不同的政治結構,但在結購之下,卻都有衍生出相對應的女性性工作者。

我喜歡搜集日本近代文學、台灣歷史資料,寫小說寫累的時候,就換個口味來寫寫文章。
歡迎追蹤我的 IG pan.yutang 掌握新文章及讀書會活動消息!

📖 其他參考資料:
  • 政權轉移下的消費空間轉型:戰後初期的公共食堂與酒家(1945–1962)——陳玉箴
  • 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 ——蔡蕙頻
  • 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王君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