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緣起
社會運作主要分為政府、企業及第三方部門,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包含公共財、社會救濟等;私人企業提供商品,便利生活並產生獲利;第三方則為關注特定議題,進而提出解決方案。因社會問題環環相扣,各個部門所圖未必相同,此種運作模式無法有效解決社會外部成本。此時,社會企業應運而生,結合公部門的公共思維、私部門的商業頭腦及第三部門的關懷動機。
社會企業的誕生可回溯於1983年的鄉村銀行(Gramee bank),為解決孟加拉貧窮問題,穆罕默德.尤努斯創辦鄉村銀行,提供小額借貸,改善貧窮婦女的環境。「鄉村銀行」結合政府的公共性質、民間企業無法提供的「非獲利性服務」及第三方關懷特殊議題的特色。
這些社會企業你認識嗎?
根據費比士統計,2019年五大成功社會企業包含Me to We、 Ashoka、gramee bank、Babban gona 和 goodwill ,服務內容五花八門,如Me to We 服務項目「volunteers’ trip」推廣「有目的」的旅行,其中部分獲利作為協助We charity 進行社會服務,如建造學校、提供蓄水專案等;Ashoka 可為社會企業創投的先驅,現今市面上的社會企業,約有三成來自Ashoka的資助;Babban gona為奈及利亞的農企業,主要鑽研及提倡新型態耕作,藉由農業信貸等協助小農改良生產方式,並服務大型農業生產公司,提升整體農業績效;Goodwill 公司透過舊衣變賣,將所得捐予弱勢扶助團體,於糧食資助計畫中捐獻數萬公噸的食物, 並於費比士評比最振奮人心的企業中獲選。
台灣地區的社會企業涵蓋內容廣闊,如喜憨兒烘焙坊,從開設麵包店至日本料理,面對的考驗及挑戰,除了盈利,其應如何克服先天限制,透過輔具協助服務客人,也為餐廳的一大考驗。
由上述可見,社會企業發揮了社會責任,幫助特定組織,然而在其執行面上,是否有其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呢?
社會企業營運的困難與建議
「幾乎99%的社會企業都會創業失敗」是殘酷卻不爭的事實,台灣最大的社會企業平台「社企流」指出,五個最常見的失敗原因,分別是「癡情於自己的理想」、「不切實際的創辦者」、「過度完美的創業企劃書」、「難以規模化」及「過度勤奮的努力。」社企創業者往往具偉大的想法,現實面卻窒礙難行,也因關注議題或服務對象較為小眾化,難以媲美大公司規模化發展;此外 ,社會企業家Dave Dawes指出,除上述問題外,社會企業失敗還包含過度多元化經營、以債務為基礎成長及自我中心的組織。舉Sign餐廳為例,其最著名的服務為「手語」及「聽障」,餐廳裡設置說明及標示,希望讓顧客體會「聽障人士」的困擾,雖立意良善,然而對多數群眾而言,「餐廳」並非體驗生活,當新鮮感逝去,不免面臨歇業的窘境。
另外,也有學者指出過度放大社會企業成功的案例也是導致失敗的原因。投入社會企業較一般企業不易,為鼓勵企業投入,往往忽略社企失敗高於成功機率,不願正視失敗的事實,導致社企缺乏學習經驗。知名公益旅行家褚士瑩向社會企業提出五大建議,包含善用真實故事,故事不需特別但要有意義、給予足夠訓練,包含硬體維護及人才軟體訓練、學習橫向及縱向合作、與在地結合、解決「看得到的問題」,若能廣納建議,相信社會企業必能更加蓬勃發展。
結語
社會企業為解決社會問題使第三部門及企業合作,然而經營之路充滿挑戰,期望企業家都能有如社企般渴望回饋社會的心,使商業界的未來能多一點溫暖。
參考資料
- 經理人:企業獲利的同時,能一併解決社會問題嗎?
- 公益交流站:社企經營成功率很低?你克服 5 大困難了嗎?
- 維基百科-Grameen Bank
- 社企流:為什麼我們應該探討社會創業的失敗經驗
- Forbes:2019's Top 5 Most Innovative And Impactful Social Enterprises
專題編輯:賴妍禎 責任編輯:管之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