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6|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店仔頭的少年時

父親生長於臺南的寂靜山村,果園與產業道路並未鎖住他的青春,彼時玉女江玲、沈雁正紅,而父親的年華正盛,與一群身穿花襯衫、喇叭褲,髮線三七分,青春油亮的「內山兄哥」縱橫山野,聯誼烤肉、溪邊高歌—雖然父親當時沒有女友,後座只有木炭可載,依舊歡天喜地。
傍晚時分,年輕人不甘隨著落日歇息,但山裡黑漆漆的,哪裡也不能去,一行人全到村裡唯一的雜貨店集合,油頭還亮,目光也是,男孩搜尋女孩,老闆貼心送上兩瓶沁涼蘆筍汁,鎮壓一下愛情的熱度;幾位「黑狗兄」站在店門口,看來隨興談天,其實不定期更換帥氣姿態,務必要展現長腿優勢,至於家父—當時正口沫橫飛,講起他在臺南市區工作的所見所聞,還會視現場氣氛,靈巧地起身換塊匣式卡帶,算是今日DJ的前身。
近四十年過去,當時的山村,如今也已進駐現代化的便利超商,二十四小時不打烊,還有wif熱點,同樣引得這年代的青少年流連;父親討厭這亮晃晃的現代雜貨店,太刺眼,也少了濃濃人情味,其實在我看來,無論青春如何遞嬗,還是同一件事,需要彼此映照,像一座熱鬧花園。
父親回鄉時,還是習慣那間老店仔頭,門口有張褪色的研究所紅榜,四角微微向內捲起,是老闆對兒子永遠的驕傲;父親坐在店門口與人閒聊,手裡還拿著一罐彈珠汽水,輕輕一壓,記憶的氣泡一湧而上,在胸口滾成飽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