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清明連續假期會塞車嗎?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對於公路建設而言,不管是大城市或小鄉鎮,每個民眾都希望有直直的大馬路到達家門口,除了方便,也是為了抬高房價。對政府來說,蓋馬路也是容易討好民眾的政績,對民意代表而言,工程愈多回扣與政治獻金就愈多,於是乎,台灣就到處是馬路了。
有許多偏鄉,幾乎沒有人煙,卻蓋了四線道,八縣道,甚至誇張到十線道的都有。
近年政府相關單位在連續假日或重要民俗節日前,都會預測高速公路的車況,然後建議民眾何時上路最好。雖然有大數據及各種即時監測系統的輔助,預測的準確度有提升,但是時不時還是會遇到測不準的狀況。
明天起清明四天連假,又加上家家戶戶都要回鄉掃墓,所以塞車照理來說是必然,但是今年因為有疫情,很多人不敢出門,尤其老人家更是要避免群聚,再加上國外回來的人要居家檢疫十四天,恐怕也少了許多旅居國外的僑胞返國掃墓,所以照理說,車子應該會少一點;但是另一方面,因為疫情大家不敢搭大眾運輸工具,所以又多了些自己開車的人,這兩者來回一乘除,究竟是車潮增加還是減少,似乎不容易預估。
不過對於公路建設而言,不管是大城市或小鄉鎮,每個民眾都希望有直直的大馬路到達家門口,除了方便,也是為了抬高房價。對政府來說,蓋馬路也是容易討好民眾的政績,對民意代表而言,工程愈多回扣與政治獻金就愈多,於是乎,台灣就到處是馬路了。
有許多偏鄉,幾乎沒有人煙,卻蓋了四線道,八縣道,甚至誇張到十線道的都有。
以前曾經就馬路與車輛這個主題寫了一篇文章,附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關於移動的一些聯想
有了汽車,距離不再是問題,但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距離,卻愈來愈遠了。
年輕時到那裏都開車,這些年只要有大眾運輸工具可以到的地方,我就儘量不開車,包括旅遊也是,以前用四輪環島旅行,後來用兩輪,現在改用雙腳慢遊走台灣。
這一方面是為了節能減碳,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貼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我發現像我這樣改變的朋友愈來愈多,的確,這些年來,「節能減碳」這四個字從政府到民間已成為朗朗上口片刻不離的口號,也曾爆發自行車的熱潮甚至夯到生產線供不應求,訂單排到幾個月後才能交貨。
  對於這兩種「風潮」,站在台灣的永續發展或民眾生活型態的轉變而言,我們當然是歡迎且極力支持的,可是卻又不免担心「節能減碳」與「騎自行車」會淪為活動或者變成休閒時多一種選擇而已,甚至更糟糕的是,為了辦活動而活動反而浪費更多資源,而腳踏車買來騎沒兩次就變成家庭的「大型垃圾」。
  若是真心想透過騎自行車推動節能減碳的目的,就必須將自行車變成日常的交通工具,那麼政府該做的事情就不是在假日的風景點辦辦活動或封閉一天車道象徵性的在市區裏騎,而是要建構對自行車友善的市區環境,包括街道硬體設施的改變,法規的調整以及各種社會條件的配合,甚至,若真心想推動「無車」概念的話,就不應該再投入龐大的經費在以小客車為主的道路建設,應該將有限的資源花在大眾運輸系統,尤其應該以軌道運輸(如捷運地鐵)為主。
  從歷史來看,美國之所以形成如今為人垢病的高耗能生活形態,大概得歸諸於汽車文化的盛行,與美國的發展相對比的歐洲,一百多年盛行不墜的軌道運輸系統分道而行,其中有一段令人感概的商業競爭秘辛。
1920年代,美國汽車產業發展出生產線的工業流程,能夠大量生產降低成本時,為了大量推銷擴大需求,這些汽車公司秘密收購了包括紐約、洛杉磯、芝加哥等一百多個城市的電車系統。他們買下電車公司之後,不去經營反而拆除了電車車軌和高架電線,然後轉型為公車,當然新的公車就是由他們汽車產業來製造,同時,他們也透過政治游說,把建造汽車行走的馬路列為政府基本開銷,甚至將城市與城市之間,州與州之間的道路建設變成政府稅收支出的主要項目,可是,同一個時間,舖設並維持電軌的電車業者卻必須自己花錢,也因為如此立足點的不平等,電車業在美國就被小汽車打敗,退出市場,甚至幾十年來,美國透過強大的商業與政治力量,將汽車文化推展至全世界各國。唉,若不是當年的這些商業政治的密謀,今天全世界的城市都將享有省能、安靜、不塞車且戴客效率高的電車服務。想到俄國莫斯科在一百年多前就有六層的地鐵,就非常感慨!
  台灣地狹人稠而且面對後石油時代,理當將有限的資源全力發展大眾捷運系統,而不是蓋一條又一條汽車走的馬路,將地面以及空中全都充斥著一環又一環的快速道路。
除了這個面對不久未來的能源考量之外,單以台灣的面積與發展,應該取法歐洲,而不是學美國。也就是台灣可使用土地面積小,不像美國地大,城市裏與城市間都以公路系統為主,我們應該學歐洲,不管是城市裏或城市間,都以軌道式的大眾運輸系統串連。
  歐洲的地鐵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方便的路網早已是所有民眾最平等也最安全方便的交通工具。
  記得多年前曾看過一位從事都市規劃的建築師寫的雜文提到,台灣在六、七○年代,進行城市規劃的選擇時,政策錯誤,將有限資源放在蓋大馬路而不是蓋捷運,他有點以「小人之心」地揣測說:「那些大官當然希望蓋又寬又大的公路囉!大家看得到嘛,而且又可以有一大堆前導車來擺場面,如果我堂堂一個高官出訪或巡查,只能在地鐵裏鑽來鑽去,那麼如何顯現我的威風,如何動員老百姓夾道歡迎塑造萬民擁護的形象呢?」
  的確,台灣都市的捷運系統太晚才蓋,當老百姓已經買車在縱橫交錯的大馬路上奔馳,營建時不只浪費社會成本,都市硬體結構已形成後也不太容易再改變了。更何況,至今台灣各個城市,勉強算有大眾運輸系統的只有一個台北市(高雄才剛剛起步),逼得我們離開台北後,不開車好像也是寸步難行。
對於因應未來能源短缺及京都議定書對二氧化碳排放的管制,台灣的確必須在交通政策上做符合時代潮流與現代趨勢的調整。許多歐洲的城市,比如丹麥的哥本哈根,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人是騎單車通勤上下班,這大幅降低了道路上許多小汽車的廢氣排放與耗費能源。反觀台灣,若是只在『地球日』或是『無車日』才騰出馬路讓單車待以出現在市區,老實講,那只是毫無意義的作秀。但是要讓單車真的能夠上路,一定要立法及政策上改變,否則以目前的狀況,在市區內騎單車是非常危險的事,我有一位朋友最近就在路上騎單車被小客車從後面撞上而過逝。
  這個世紀全世界各國都體會到最大挑戰就是環境問題,因此二十一世紀可以說是環保與省能的世紀,各國都積極推動以綠色運具為運輸的主軸,也就是以行人、自行車及大眾運輸為主,從汽車的公路系統轉換成軌道系統。但是台灣卻還停留在七○年代的思惟模式,不斷地蓋快速道路、高速公路,鼓勵耗費能源且造成空氣污染及排放二氧化碳的交通工具,這看在許多關心台灣永續發展的團體眼中,實在是非常著急。
盼望台北公共單車「微笑單車」能給中央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更大的信心,慢慢改變我們交通運輸的習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隨手翻閱作家張曼娟多年前寫的書,「百年相思」,看到其中一句話令我徘徊良久:「……始終深信不移的,傾圮破滅;一直疑惑徬徨的,竟然能夠成就。得失難以計較。」   我們追求什麼?   我們在乎什麼?   我們相信什麼?   當我們漸漸長大時,才體會到,原來我們常說的「永遠」,是一種虛妄的願望。年輕時以為自
    歐洲15世紀黑死病大流行時醫生戴著鳥嘴面具.也是現今看診防護裝置的起源  這次正在進行中的疫情,可以說是當代所有人,從來沒有體會過的經驗,包括八十年前的二次大戰,以及之後地球上發生的所有或大或小的災難,都不曾像現在一樣,全世界超過百分之九十地區的國際郵政不通,而一半左右的人口被限制不能離開家及人跟人
    人們以為你看顯微鏡時,」——他指他剛使用過的顯微鏡——「就會立刻知道答案。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們經常處在不敢肯定的情況中。  疫情發生至今兩個多月,幾乎全天全時不間斷報導下,不分老少,民眾對許多醫學名詞早已可以朗朗上口,其中每天至少會聽到數十次的,應該就是「疑似病例」與「確診病例」了!  平常在醫院裡,
    物理治療師的專業養成相當辛苦而漫長,應該是這些促進健康的自主運動項目中最適合的指導者,怎麼反而沒有看到他們的身影?    這個疑惑在前些天訪問了台灣物理治療學會曹昭懿理事長(台大物理治療系教授)跟王子娟常務理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系教授)之後才恍然大悟。 台灣近年上健身房運動或練瑜珈的風氣很盛,或
     在這全球脈動如此快速且緊密的時代,限制人群聚集與往來,勢必會影響到全世界每個人的正常生活,打亂原本的計畫。    我知道一定有很多人會焦慮,但是對我而言,反正個人也改變不了這種局勢,也就只有接受現況,甚至好好享受這麼一個難得的空白時光。 有時候覺得真實人生比影片虛構的情節還要令人驚奇,至少我相
    孩子進入大學後,我們全家一起到台灣各地旅行時,若有機會總會約一些老朋友碰碰面,除了問候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外,也是想讓AB寶多看看一些不同的生命典範。      年初台北依舊是潮濕陰冷的冬天氣候,高雄卻正是晴朗舒適的季節。我們坐在金園大飯店的餐廳等著蔡碩玲,她是這間飯店的老闆娘,也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
    隨手翻閱作家張曼娟多年前寫的書,「百年相思」,看到其中一句話令我徘徊良久:「……始終深信不移的,傾圮破滅;一直疑惑徬徨的,竟然能夠成就。得失難以計較。」   我們追求什麼?   我們在乎什麼?   我們相信什麼?   當我們漸漸長大時,才體會到,原來我們常說的「永遠」,是一種虛妄的願望。年輕時以為自
    歐洲15世紀黑死病大流行時醫生戴著鳥嘴面具.也是現今看診防護裝置的起源  這次正在進行中的疫情,可以說是當代所有人,從來沒有體會過的經驗,包括八十年前的二次大戰,以及之後地球上發生的所有或大或小的災難,都不曾像現在一樣,全世界超過百分之九十地區的國際郵政不通,而一半左右的人口被限制不能離開家及人跟人
    人們以為你看顯微鏡時,」——他指他剛使用過的顯微鏡——「就會立刻知道答案。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們經常處在不敢肯定的情況中。  疫情發生至今兩個多月,幾乎全天全時不間斷報導下,不分老少,民眾對許多醫學名詞早已可以朗朗上口,其中每天至少會聽到數十次的,應該就是「疑似病例」與「確診病例」了!  平常在醫院裡,
    物理治療師的專業養成相當辛苦而漫長,應該是這些促進健康的自主運動項目中最適合的指導者,怎麼反而沒有看到他們的身影?    這個疑惑在前些天訪問了台灣物理治療學會曹昭懿理事長(台大物理治療系教授)跟王子娟常務理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系教授)之後才恍然大悟。 台灣近年上健身房運動或練瑜珈的風氣很盛,或
     在這全球脈動如此快速且緊密的時代,限制人群聚集與往來,勢必會影響到全世界每個人的正常生活,打亂原本的計畫。    我知道一定有很多人會焦慮,但是對我而言,反正個人也改變不了這種局勢,也就只有接受現況,甚至好好享受這麼一個難得的空白時光。 有時候覺得真實人生比影片虛構的情節還要令人驚奇,至少我相
    孩子進入大學後,我們全家一起到台灣各地旅行時,若有機會總會約一些老朋友碰碰面,除了問候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外,也是想讓AB寶多看看一些不同的生命典範。      年初台北依舊是潮濕陰冷的冬天氣候,高雄卻正是晴朗舒適的季節。我們坐在金園大飯店的餐廳等著蔡碩玲,她是這間飯店的老闆娘,也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環境混亂且危險,主要原因是荒謬的道路設計。道路設計的歷史背景、寬車道設計、人行道佔用情況、權責破碎、民意影響交通規劃、以及汽機車數量過多等因素均影響著交通流暢與安全。原因分析指出,需要全面且深入的思考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Thumbnail
    根據交通部統計,截至2024年3月為止,全台機車數為14,569,949台,每100位台灣人中,就有99位擁有機車;全台汽車數8,613,578台,每100位台灣人,擁有汽車的就有36.8位。在汽、機車普及率如此高的台灣,除了意外險、產險等商業保險的保障外,掌握通勤法律的基本知識也是廣大的通勤族保障
    Thumbnail
    這幾十年來,潮流似乎在逆轉。日本是率先以停車政策對抗大量汽車化發展的國家之一,首先是禁止隔夜停車,並以「車庫證明書」的法規將政策推到巔峰:一定要擁有註冊好的停車位,之後才能為車輛註冊。為什麼日本街道有其獨特的魅力?
    Thumbnail
    臺灣交通問題嚴重, 需要重新設計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設施,支持交通環境重塑及改善,單車族應該站出來關注與行動。臺灣的交通有未來嗎?
    Thumbnail
    臺灣最近被批評成行人地獄,引起了許多抗議。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觀念錯誤。他強調人在道路上是最重要、最大的,並呼籲各種交通工具都必須禮讓行人。最後,他支持最近的交通法規修改,強調行人路權優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美國和臺灣的自行車安全情況。美國自行車死亡人數逐年增加,而臺灣的自行車死亡人數在人口比例下超過美國。文章提出騎乘不同車款以及選擇不同的地點騎車可能是減少事故風險的一種方法。
    Thumbnail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
    『疫情趨緩後,每逢假日,路上的車開始多了起來,大家開始出遊了! 當你決定今天要去台東看海,從家中開車出門 你發現,路口在鋪新的柏油路暫時封閉,你會回家?繞路?還是你會停下車,去研究為什麼要鋪新的柏油? 我相信,沒有人會停下來研究,一定是馬上繞路,趕快往國道出發對吧!? 既然如此,為什麼在你的工作、
    自從辦了TPASS之後,我就嘗試的改變原先生活的方式,出門就搭輕軌、捷運、公車或台鐵,沒有公共運輸的地方,就租騎腳踏車,突然覺得在高雄的生活方式,與台北越來越像,不管使用任何一種交通工具,總是要走很長很遠的路,一個城市的發展,最終是想走向減碳環保的模式,但是這樣子的生活方式,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時間在交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遇到了許多問題,尤其是事故率高和不合理的道路設計。新政府提出了以人為本的道路交通規劃政策,希望能夠提高用路安全和舒適度。本文分析了人本交通的理念和八大目標,以及新政府針對交通問題提出的政策。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環境混亂且危險,主要原因是荒謬的道路設計。道路設計的歷史背景、寬車道設計、人行道佔用情況、權責破碎、民意影響交通規劃、以及汽機車數量過多等因素均影響著交通流暢與安全。原因分析指出,需要全面且深入的思考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Thumbnail
    根據交通部統計,截至2024年3月為止,全台機車數為14,569,949台,每100位台灣人中,就有99位擁有機車;全台汽車數8,613,578台,每100位台灣人,擁有汽車的就有36.8位。在汽、機車普及率如此高的台灣,除了意外險、產險等商業保險的保障外,掌握通勤法律的基本知識也是廣大的通勤族保障
    Thumbnail
    這幾十年來,潮流似乎在逆轉。日本是率先以停車政策對抗大量汽車化發展的國家之一,首先是禁止隔夜停車,並以「車庫證明書」的法規將政策推到巔峰:一定要擁有註冊好的停車位,之後才能為車輛註冊。為什麼日本街道有其獨特的魅力?
    Thumbnail
    臺灣交通問題嚴重, 需要重新設計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設施,支持交通環境重塑及改善,單車族應該站出來關注與行動。臺灣的交通有未來嗎?
    Thumbnail
    臺灣最近被批評成行人地獄,引起了許多抗議。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觀念錯誤。他強調人在道路上是最重要、最大的,並呼籲各種交通工具都必須禮讓行人。最後,他支持最近的交通法規修改,強調行人路權優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美國和臺灣的自行車安全情況。美國自行車死亡人數逐年增加,而臺灣的自行車死亡人數在人口比例下超過美國。文章提出騎乘不同車款以及選擇不同的地點騎車可能是減少事故風險的一種方法。
    Thumbnail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
    『疫情趨緩後,每逢假日,路上的車開始多了起來,大家開始出遊了! 當你決定今天要去台東看海,從家中開車出門 你發現,路口在鋪新的柏油路暫時封閉,你會回家?繞路?還是你會停下車,去研究為什麼要鋪新的柏油? 我相信,沒有人會停下來研究,一定是馬上繞路,趕快往國道出發對吧!? 既然如此,為什麼在你的工作、
    自從辦了TPASS之後,我就嘗試的改變原先生活的方式,出門就搭輕軌、捷運、公車或台鐵,沒有公共運輸的地方,就租騎腳踏車,突然覺得在高雄的生活方式,與台北越來越像,不管使用任何一種交通工具,總是要走很長很遠的路,一個城市的發展,最終是想走向減碳環保的模式,但是這樣子的生活方式,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時間在交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遇到了許多問題,尤其是事故率高和不合理的道路設計。新政府提出了以人為本的道路交通規劃政策,希望能夠提高用路安全和舒適度。本文分析了人本交通的理念和八大目標,以及新政府針對交通問題提出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