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疫情,跟社交距離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布了「社交距離注意事項」,除了勸導人們避免非必要的聚集,也建議人與人之間保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距離。當然,這不是台灣特有的防疫措施,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政策勸導。再一次讓我深刻地感覺到,關於距離的議題。

太遠

因為傳染的途徑不明,所以即使大部分的人並不是(還不是?)病患,卻在病毒的陰影之下,我們紛紛地產生了一種需要防備他人的意識。我聽到不少周遭的朋友,在搭乘捷運的時候,即使有空的座位,也因為擔心與他人的距離太近仍然選擇站立。或者,在搭乘電梯的時候,有意識的拉開與旁邊的人的空間。
除了怕被人傳染,有些人也害怕自己傳染給別人。
例如我。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唯一一個最近一有一些身體不舒服,就會開始疑神疑鬼的人。我不只一天懷疑自己可能已經得病(目前已經持續懷疑60天),也產生了一種「萬一我得病,我絕對不能傳染給別人」的自我意識。所以,我開始盡量地遠離親友,如果萬不得已必須參加活動或是聚會,我也會帶著十萬份的抱歉前往。除非必要,我盡量少講話。活動結束後的幾天,也仍然掛心聚會成員的安全。
這絕對已經接近妄想。
是嗎?
我意識到這是一種在目前失控環境下,試圖獲得控制感的努力。在試圖拉開距離的底下,是我們對於病毒不可知的擔心。
「拉開距離」,意思代表了我們預設了他人跟自我的不同。「我」是有病的,「你」是健康的,反之亦然。在疫情的一開始,對於不同的區分是簡單粗暴的。「武漢人」相對於「湖北省的其它人」、「那些中國人」相對於「台灣人」。這樣的區分並沒有因為疫情的發展而變得更細緻,主要是因為對於病毒我們至今仍掌握的太少。於是,區分就繼續延續下去了。「那些從中國回來的台灣人」相對於「一直在台灣的台灣人」、「那些在新北市的人」相對於「其它非新北市的台灣人」、「外籍人士」相對於「台灣人」。在不斷地切分之下,群體終究會成為一個個原子化的個體。
有時候我覺得,除了死亡、肺部纖維化,這個病毒帶來最廣泛的影響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分化。
不能怪人性,我們天生就會區分「我們」跟「他們」,這是我們生存的本能之一。基於防疫角度,在個人層次上的減少接觸也是必要的。然而,在同一個社會裡面,基於恐懼的區分「我們」跟「他們」,進而互相攻訐,這就如同自體免疫系統在攻擊自身的組織,最終會帶來整體的衰落。

太近

有人開玩笑,在限制聚會跟減少人際接觸的勸導下,赫然發現這些勸導對自己的生活毫無衝擊,才理解到底自己平常就已經跟社會人群有多麼疏離。
比隔離更難受的,或許是明明不親近的人,必須得被綁在一起吧。
應該有不少人在這段時間裡,不得不長時間的待在家裡,簡直就像是一個延長了的農曆新年。隨著距離的拉近,許多關係上的議題也會跟著浮現。
很多時候,關係得維持的下去,是因為彼此之間有許多空間。對於有些人來說,在關係中能夠保有一定的主體性跟孤獨的空間,是必要的。這樣的空間不是單純物理上的,而是心理上能夠保有主體性的程度。
例如,我能不能夠有一些屬於我自己的時間而不需要擔心對方沒有被陪到?我能不能夠在對方不高興時,仍然堅持我自已的立場?我可不可以說我想講的話,不需要擔心因此破壞了關係?我可不可以喜歡我喜歡的,即使你不喜歡?反之亦然。
這樣的心理能力,在心理治療中常被稱為分化,或者有些人會說叫做情緒界線。分得清我是我,你是你了,那麼才有靠近的可能。在你我都混在一起的時候,只是物理上的靠近,卻不能夠帶來真正的親密。
真正的親密關乎於選擇,是在你是你,我是我的前提下,我仍然願意走向你,而你仍然願意花出時間給我。
而分的清楚你跟我,是需要培養的一種心理能力。很多人不能夠分清楚你我,是因為情緒上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我個人更願意這樣去理解,要分清楚你是你,我是我,是人的生命中一個巨大的失落。在那一刻起,你意識到你真正的是「一個人」。沒有人有義務或者有能力承擔你的人生,你完全是你自己的主人。
多麼可怕,但幸運的是,當分的清你我,我們才能心懷感激地相遇跟靠近。
avatar-img
0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ic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是關於發現自己,好的壞的,開心的傷心的,美麗的醜陋的。 是關於認出這些自己身上的東西,不管那是天生的還是別人帶給你的。 是關於承認他們的存在,是關於承認自己的起心動念,是關於承認--不管它們怎麼來的,現在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自己,對自己身上所有的東西負責。 是關於允許他們有一方存在的空間,是關於即使
是關於發現自己,好的壞的,開心的傷心的,美麗的醜陋的。 是關於認出這些自己身上的東西,不管那是天生的還是別人帶給你的。 是關於承認他們的存在,是關於承認自己的起心動念,是關於承認--不管它們怎麼來的,現在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自己,對自己身上所有的東西負責。 是關於允許他們有一方存在的空間,是關於即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發生了疫情這種需要全部人一起配合的事情,就好像在現代生活放下一道閘門,平常 隱藏在多樣性外表下每個人繽紛的日常,突然要被一致的標準檢驗,我也因此發現自 己的非典型。  首先是三級警戒全天要待在家裡,雖然沒有小孩在家要照顧的困擾,也沒有和父母同 住全天相處的問題,也不是一人家庭要儲備糧食,但我突然愣
Thumbnail
【疫情模式】   疫情期間,讓很多人的「社交」生活都得完全暫停,但對原本就經常獨處、一整天都不會跟人講到話的我來說,卻是幾乎沒啥感覺。   2014年退休後的我,經常上網到半夜,因此睡到自然醒也就準備吃午餐了,每天也最多只會有一個「外出」行程。   2020疫情最緊急時,所有人的「外出」行程幾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 人與人之間,即使是家人都應有人與人之間的界線,有時候你的這種在意可能被認為<不夠熱情>,旁人有時候直接說:沒關係啦,小事小事。我一直不清楚這是居住地緣故還是我自己內向,但是對於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微妙關係有種說不清的不舒服。 居住鄉村的第一年,中學時期的同學聯繫上了,第一次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想與大家探討與人相處時的情感表達與距離調整,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聯繫。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體會,也反思了自己的情感表達是否適度。文章中還提及了社交冷漠的現象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是一篇關於情感與人際關係的深入探討。
Thumbnail
生離死別 人生最大事 疫情期間的 各種時間和空間的隔離 等同生離。
Thumbnail
在居家隔離的日子中,我們習慣性地減少了與陌生人的交流,缺少了外界的各種聲音。然而,這樣的安靜反而讓我感到孤單與害怕。因此,我希望能趁著現在,重新與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取得聯繫,並重新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讓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充實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文章內容探討了人們在社交環境中面對焦慮的原因,提出自我瞭解和環境的重要性。針對新冠疫情後的容貌焦慮進行了討論,並分享了作者的個人經歷和看法。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發生了疫情這種需要全部人一起配合的事情,就好像在現代生活放下一道閘門,平常 隱藏在多樣性外表下每個人繽紛的日常,突然要被一致的標準檢驗,我也因此發現自 己的非典型。  首先是三級警戒全天要待在家裡,雖然沒有小孩在家要照顧的困擾,也沒有和父母同 住全天相處的問題,也不是一人家庭要儲備糧食,但我突然愣
Thumbnail
【疫情模式】   疫情期間,讓很多人的「社交」生活都得完全暫停,但對原本就經常獨處、一整天都不會跟人講到話的我來說,卻是幾乎沒啥感覺。   2014年退休後的我,經常上網到半夜,因此睡到自然醒也就準備吃午餐了,每天也最多只會有一個「外出」行程。   2020疫情最緊急時,所有人的「外出」行程幾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 人與人之間,即使是家人都應有人與人之間的界線,有時候你的這種在意可能被認為<不夠熱情>,旁人有時候直接說:沒關係啦,小事小事。我一直不清楚這是居住地緣故還是我自己內向,但是對於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微妙關係有種說不清的不舒服。 居住鄉村的第一年,中學時期的同學聯繫上了,第一次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想與大家探討與人相處時的情感表達與距離調整,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聯繫。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體會,也反思了自己的情感表達是否適度。文章中還提及了社交冷漠的現象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是一篇關於情感與人際關係的深入探討。
Thumbnail
生離死別 人生最大事 疫情期間的 各種時間和空間的隔離 等同生離。
Thumbnail
在居家隔離的日子中,我們習慣性地減少了與陌生人的交流,缺少了外界的各種聲音。然而,這樣的安靜反而讓我感到孤單與害怕。因此,我希望能趁著現在,重新與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取得聯繫,並重新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讓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充實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文章內容探討了人們在社交環境中面對焦慮的原因,提出自我瞭解和環境的重要性。針對新冠疫情後的容貌焦慮進行了討論,並分享了作者的個人經歷和看法。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