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吳柏樺
若說起桃園龍岡,不得不提到最負盛名的美食「米干」,以及擁有豐富滇緬文化的「忠貞新村」。
雖然忠貞新村的眷村房舍今日已不復存,但這裡延續下來的飲食文化,卻成為今日桃園在地最重要的文化記憶之一。位於忠貞市場內,名為「國旗屋」的雲南米干麵店,店外掛滿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也許你不知道這是間米干店,但只要來過龍岡,對這幅旗海飄揚景象一定不陌生。
掛滿國旗的背後,不是因為愛國,不是為了製造話題,而是年過 70 歲的老闆張老旺生命中最難忘的故事。
我要掛國旗,掛到我死掉為止
「國共內戰開打時我只有 9 歲,卻被迫過上跟隨父親打游擊戰的生活。」張老旺說。
1990 年上映的電影《異域》,描述一群「滇(雲南)緬孤軍」撤退到臺灣的歷史事蹟,而曾經的龍岡忠貞新村,便是當時政府安置這群孤軍眷屬們的地區。
「小時候在緬甸戰事不斷,只要一發生戰爭,我和母親就會趕緊躲起來。」張老旺回憶。張老旺的父親是當時滇緬孤軍游擊大隊長,當戰火蔓延時,爸爸通常都是在最前線作戰。「只要戰火一結束,我和母親就會跑出去找父親。」
但要在戰場上尋找到自己的親人,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母親為了讓張老旺尋找父親的任務變得簡單一些,便縫製了一面國旗,交給父親身旁的隊友,告訴他們,如果他死了,就讓他們把國旗插在他身邊,這樣「我們就能夠很快地找到他,然後為他收屍。但如果都沒有看到國旗,那就表示他可能還活著,我們也能比較放心。」
張老旺 37 歲那一年,父親去世。在整理父親遺物時,張老旺從父親的舊箱子裡看到當年母親縫製的旗子。「我那時候看到旗子就變得非常激動,再加上當時父親過世的情緒,我就決定要開始掛國旗,一直掛,直到換我離開那一刻為止。」
流轉人生,終於在桃園龍岡落腳
經歷戰事躲藏的生活過了將近4年,張老旺一家人隨著政府撤到臺灣。「當時我們從緬甸邊界,被運輸機載到臺北松山機場,然後搭火車到嘉義住了一段期間,政府才又把我們帶到龍岡忠貞新村。」
但他們抵達後見到的「新家」,竟是一片荒野。接下來,村民開始慢慢興建這個地方,他們開墾、他們耕種作物,為了維持家計而擺攤賣起貨物,形成了今日的忠貞市場。
近 60 年後,忠貞新村陸續改建。「雖然已經看不到當時的眷村房子,但至少忠貞市場留了下來,而且這裡的飲食文化也繼續存在。」
舌頭上的文化記憶,趁熱嚐
張老旺認為,忠貞新村保存下來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就是居民從緬甸帶到臺灣這片土地上的「米干」飲食。
目前龍岡擁有超過 41 間的米干店,桃園市政府近年也注意到忠貞新村的獨特飲食文化,每年舉辦「米干文化節」,將在地文化記憶推廣給全臺灣人認識。雖然如此,張老旺卻總是擔心, 米干可能會像眷村遭改建的命運一樣,幾年後面臨失傳的危機。
「現在做米干的人大多是老一輩的,做米干其實很累、很辛苦,幾乎很少年輕人會願意去接這樣的工作。或許 10 年、20 年後,米干的文化很有可能就會完全消失。」張老旺所說的, 正是他自己親身經歷──他沒有一位子女願意承接製作米干這項技藝。
如今,如果你到龍岡,看見一家米干店外插滿了國旗,不用懷疑,那肯定就是張老旺的米干店國旗屋。吃一口米干,再喝一口湯,國旗屋不僅重現了屬於張老旺這一輩眷村居民的異域故事,更展現食物的文化記憶,應當被保存和延續的重要性。
「如果能有更多人來吃過米干,這個文化的『味道』至少還會繼續存在於人們的記憶當中,那對我們來說,也就有意義了!」張老旺中氣十足地說。
如今,龍岡周遭的眷村大多都已改建,留下的,除了濃濃的鄉愁,只剩在記憶深處的片段故事。幸好,離忠貞新村不遠處,桃園文化局保留了昔日的眷村──馬祖新村,打造成「馬祖新村文創園區」,採用「類博物館」的概念重新規劃,修復並活化眷村建築與歷史文化,打造多元、充滿火花的人文生活場域。假日時不妨來場小旅行,穿越古今,重回老舊的眷村時光。
本文為桃園市政府和故事StoryStudio共同製作,來自緬甸孤軍的鄉愁滋味:雲南美食米干湯與堅持掛國旗的信仰
本期《館藏桃園》,書寫了發生在桃園的各種獨特故事,告訴你開啟桃園的四種方式,希望藉著一趟紙上的出走、實際的旅途,讓每位居住在桃園的「旅人」們重新認識自己生活和這座城市周遭,歡迎透過這四條路線盡情探索桃園!
本刊可在桃園城市故事館群、市立圖書館、獨立書店等處免費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