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麻煩(一)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容易搞混的文字

朋友送了一本書,叫「真我與我」,對我來說,看這本書還真是個大挑戰,因為裡面非常多的文字,和我知道的佛法內容極端相似,有的只有很微小的差別,有的乍看之下是一模一樣,但其實不同。
身為一個自認正信的佛教徒,面對這種窘境其實是有「三法印」這條捷徑可以走的,不過這條捷徑不適合二種人,一種是習慣以邏輯分析和理性思考來處理問題的人,一種是對三法印不夠理解的人。
對第一種人來說,符合固然值得看,但就算不符合,也不見得沒有看的價值。對第二種人來說,就是會判斷錯誤,可以看的以為不能看,不能看的以為可以看。講白了就是需要有人帶著。
我看這本書,可以分成好幾個方向來討論,先單從文字來說,會造成這種文字敘述非常相近的原因,我自己的猜測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是佛法大部分的觀念本來就源自婆羅門教,所以對相同的命題會有類似的論述。雖然在關鍵的概念上不一樣而有巨大的差異,但是對我們來說其實非常難分辨。
第二種是,婆羅門教在演化為現代印度教的過程中,吸收了佛教的部分內容,讓自己的論述更為完整,所以才出現了二者論述非常像的狀況。這點和佛教進到中國後,和道教互用,以至於大家都混淆了有點像。
第三種是,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中,也許是譯者認為可以用佛法的名詞直接套用,或是中文根本就沒有其它可以對應的詞句,所以只好用最接近的詞彙--也就是佛法的名詞來用,造成譯本的文字很接近佛教的感覺。
當然也有可能是以上三個同時成立,或是其它原因。無論如何,雖然很像,但是他所說的和佛法還是有所不同。

有沒有我?

一般人對「我」的想法是「我存在」,而「沒有我」指的是「我不存在」。但是「我」其實有二個最核心的概念,一是「有獨立存在的認知主體」,二是這個主體「能主宰和支配」。我和你以及其它人是不一樣的,我這個人是獨立存在的主體;我想做這件事,吃那個食物,去什麼地方玩,我可以決定,這個叫我能主宰(有個有點像的名詞,叫自由意志)。
但是釋迦牟尼佛說:一切法「無我」。這邊要特別說明,因為「無」在白化文等同於「沒有」,所以「無我」很容易被錯認為「沒有我」。事實上,「無我」並非「我不存在」或「沒有我」,而是「我的存在只是一種感覺,這個的感覺是有條件才形成的,而且不能真正的主宰和支配」。把「無我」視為是佛法的專有名詞去理解會比較適合。
在邏輯上,「無我」是對「我」這個概念的否定命題。簡單寫是這樣的:命題(p->q)的否定命題(~p->~q)。
  1. 因為有獨立存在的認知主體,主體有主宰和支配的能力(p),所以「有我」(q)。
  2. 認知主體是有條件才存在的->沒有獨立存在的認知主體;我們其實無法決定任何事情->沒有主宰和支配的能力(~p),所以「無我」(~q)
接下來會分段說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會員
    35內容數
    以簡潔的文字紀綠學佛的心得 「能不能用一句話,說明佛教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一位不信宗教的客座教授這樣問,看著面面相覷的我們,他緩緩的說:「Why people suffering?」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Bit : 佛法說:「因惑生念造業。」 Bit : 可是,那個惑因又是啥?一個完美的知曉,怎麼會突然產生一個惑? Bit : 如果沒有一個外物,而且對自身也完全的了悟; Bit : 「我是誰」這種問題根本就不會發生; Bit : 「我從哪來要到哪去 」這種大哉問也根本無從起頭。 Namas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無我」與「輪迴」兩項概念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衝突性,是以歷代的佛教思想家,無不對「無我的輪迴」一再進行詮釋。基本上,「無我」是解脫者所已證悟且要令末悟凡夫也能理解的「真實」,而「輪迴」是印度統傳下的一種世界觀,它告訴我們的是世間眾生生死流傳的「事實」,也提供了善惡有報的道德保證。
    Thumbnail
    說「諸法無我」,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易的「我」,或具有主宰性的「我」在生死輪迴,然而在善惡業報的因果不昧當中,不免隱藏著有一個相續且同一性的我在受果報的問題,這是否與「無我」說相違?
    Thumbnail
    「我執」在佛教用語裡,指的是眾生執著有一個真實存在自我的心態,它既是苦惱的來源,也是矛盾信念的產物。 簡單來說,你所體驗到的知見,是你透過所有不合理的濾鏡而詮釋出來的世界,那些濾鏡,便是由你心中所抱持的錯誤信念,而妄造出來的。 世界是以你想要的模樣來呈現,是你自己決定了自己想看到的事物。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我認識的佛,是從廟裡的佛像,是在佛經裡面,是在淨空法師的宣法光碟。曾經何時我有了新想法?在佛度我之後,就是我的內在聲音。內在就是一種需要,這種需要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正確的思維。例如肚子餓了要吃飯,但要吃建康的食物,就是這種建康的想法。其實未必,我時常吃不建康的食物,讓自己肥胖,因此我還不是佛。 法藏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Bit : 佛法說:「因惑生念造業。」 Bit : 可是,那個惑因又是啥?一個完美的知曉,怎麼會突然產生一個惑? Bit : 如果沒有一個外物,而且對自身也完全的了悟; Bit : 「我是誰」這種問題根本就不會發生; Bit : 「我從哪來要到哪去 」這種大哉問也根本無從起頭。 Namas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無我」與「輪迴」兩項概念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衝突性,是以歷代的佛教思想家,無不對「無我的輪迴」一再進行詮釋。基本上,「無我」是解脫者所已證悟且要令末悟凡夫也能理解的「真實」,而「輪迴」是印度統傳下的一種世界觀,它告訴我們的是世間眾生生死流傳的「事實」,也提供了善惡有報的道德保證。
    Thumbnail
    說「諸法無我」,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易的「我」,或具有主宰性的「我」在生死輪迴,然而在善惡業報的因果不昧當中,不免隱藏著有一個相續且同一性的我在受果報的問題,這是否與「無我」說相違?
    Thumbnail
    「我執」在佛教用語裡,指的是眾生執著有一個真實存在自我的心態,它既是苦惱的來源,也是矛盾信念的產物。 簡單來說,你所體驗到的知見,是你透過所有不合理的濾鏡而詮釋出來的世界,那些濾鏡,便是由你心中所抱持的錯誤信念,而妄造出來的。 世界是以你想要的模樣來呈現,是你自己決定了自己想看到的事物。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我認識的佛,是從廟裡的佛像,是在佛經裡面,是在淨空法師的宣法光碟。曾經何時我有了新想法?在佛度我之後,就是我的內在聲音。內在就是一種需要,這種需要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正確的思維。例如肚子餓了要吃飯,但要吃建康的食物,就是這種建康的想法。其實未必,我時常吃不建康的食物,讓自己肥胖,因此我還不是佛。 法藏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