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我」的大麻煩(一)

    容易搞混的文字
    朋友送了一本書,叫「真我與我」,對我來說,看這本書還真是個大挑戰,因為裡面非常多的文字,和我知道的佛法內容極端相似,有的只有很微小的差別,有的乍看之下是一模一樣,但其實不同。
    身為一個自認正信的佛教徒,面對這種窘境其實是有「三法印」這條捷徑可以走的,不過這條捷徑不適合二種人,一種是習慣以邏輯分析和理性思考來處理問題的人,一種是對三法印不夠理解的人。
    對第一種人來說,符合固然值得看,但就算不符合,也不見得沒有看的價值。對第二種人來說,就是會判斷錯誤,可以看的以為不能看,不能看的以為可以看。講白了就是需要有人帶著。
    我看這本書,可以分成好幾個方向來討論,先單從文字來說,會造成這種文字敘述非常相近的原因,我自己的猜測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是佛法大部分的觀念本來就源自婆羅門教,所以對相同的命題會有類似的論述。雖然在關鍵的概念上不一樣而有巨大的差異,但是對我們來說其實非常難分辨。
    第二種是,婆羅門教在演化為現代印度教的過程中,吸收了佛教的部分內容,讓自己的論述更為完整,所以才出現了二者論述非常像的狀況。這點和佛教進到中國後,和道教互用,以至於大家都混淆了有點像。
    第三種是,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中,也許是譯者認為可以用佛法的名詞直接套用,或是中文根本就沒有其它可以對應的詞句,所以只好用最接近的詞彙--也就是佛法的名詞來用,造成譯本的文字很接近佛教的感覺。
    當然也有可能是以上三個同時成立,或是其它原因。無論如何,雖然很像,但是他所說的和佛法還是有所不同。

    有沒有我?
    一般人對「我」的想法是「我存在」,而「沒有我」指的是「我不存在」。但是「我」其實有二個最核心的概念,一是「有獨立存在的認知主體」,二是這個主體「能主宰和支配」。我和你以及其它人是不一樣的,我這個人是獨立存在的主體;我想做這件事,吃那個食物,去什麼地方玩,我可以決定,這個叫我能主宰(有個有點像的名詞,叫自由意志)。
    但是釋迦牟尼佛說:一切法「無我」。這邊要特別說明,因為「無」在白化文等同於「沒有」,所以「無我」很容易被錯認為「沒有我」。事實上,「無我」並非「我不存在」或「沒有我」,而是「我的存在只是一種感覺,這個的感覺是有條件才形成的,而且不能真正的主宰和支配」。把「無我」視為是佛法的專有名詞去理解會比較適合。
    在邏輯上,「無我」是對「我」這個概念的否定命題。簡單寫是這樣的:命題(p-q)的否定命題(~p-~q)。
    1. 因為有獨立存在的認知主體,主體有主宰和支配的能力(p),所以「有我」(q)。
    2. 認知主體是有條件才存在的-沒有獨立存在的認知主體;我們其實無法決定任何事情-沒有主宰和支配的能力(~p),所以「無我」(~q)
    接下來會分段說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以簡潔的文字紀綠學佛的心得 「能不能用一句話,說明佛教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一位不信宗教的客座教授這樣問,看著面面相覷的我們,他緩緩的說:「Why people suffering?」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