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5/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末代皇帝》:願世世無生帝王家?

上週我「跟風」去看了這部舊片。好啦其實也不算完全跟風,雖然我確實是不愛看老電影,但我在知道本片要重映、查過它故事內容後,就浮現想看的念頭。我想可能是這種身不由己、被體制所困的生命故事,特別容易吸引我。
我在看《末代皇帝》之前,就知道它以英語發音,也讀到有人說這件事不影響觀影。不過我一開始看的時候,還是覺得有影響,除了背景音明明有中文,還有看到中文世界熟知的歷史人物講英語的違和感。但進入劇情之後,這種違和感也就逐漸淡去。片中演員講英語的口條都滿好的,這點很有幫助,唯一我覺得有明顯落差的是15歲的溥儀,也就是莊士敦當他老師的那個階段,他有種平常很少講英語的生澀貌。
這部片已經超過30年,比我年紀還大,但我很訝異它並不會難以進入,除了我自己不排斥歷史題材,我認為本片敘事的通俗性是主因,即便是以現代眼光來看,它都不會難以親近。同時,它的視覺聽覺都美感十足,各種象徵、隱喻,畫面的安排、配樂的使用,連我這個沒什麼藝術鑑賞力的人都能有所感。
片中發生的情節我就不贅述了,基本上就是把溥儀人生的重大經歷演繹出來,不過我這次觀影有看到許多在歷史課沒學過的事情(當然有些可能是學過但忘記了),像是莊世敦的相關劇情、軍閥盜清陵導致溥儀和國民政府決裂、溥儀被蘇聯逮捕再被送往中共接受勞改之後經歷文革。溥儀的生命經歷和近代中國的大事件高度重疊,讓他的一甲子人生,幾乎等同於劇變的中國近代史。
幼時的溥儀,牆內的世界就是他的全部,紫禁城內的時間彷彿凍結,絲毫不見外界的變化萬千。當他第一次騎上腳踏車,就像有了行動自由,但那也只是在牆內的自由,對於種種人事物的消逝和離去,他依然追不回、無能為力。直到歷經風霜,以一介平民的身分重回紫禁城(還得買票),那種巨大的悲涼感實在難以言喻。
或許片中比較少呈現溥儀的負面言行,但就算有,這會讓他更值得責怪嗎?我們可以批評他自己存有帝王之心才會被利用,但若沒有慈禧當年的決定,後續的歷史走向也許就大不相同。換一個繼承者未必會更好,但不可忽視的是,時代和體制強加給身不由己的人的重量,不是想擺脫就能擺脫的。片中60歲的溥儀看到街頭的紅衛兵,驚訝道:「他們都這麼年輕!」好像是透過自身經歷在說這些年輕人「自以為在實踐理想、事實上卻任人擺布」,即便是對現代人而言,都有種警世的意味。
而講到帝王之家和身不由己,我就想到《碧血劍》的阿九(這是我唯二讀完的金庸小說),後來在高中國文課讀到黃宗羲〈原君〉的相關段落時,那個衝擊感又再次襲上心頭。明朝末代皇帝思宗(崇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際,對女兒長平公主(即小說中的阿九)嘆道:「你為什麼要生在我家!」之後揮劍要斬殺她,結果砍斷她左臂。生不逢時的無奈,跟溥儀的處境有相似之處,也很令人同情。我之前看英劇《王冠》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感覺,當然那個悲劇色彩少很多就是了。
如果你沒看過《末代皇帝》,而且對歷史、對大時代下的個人處境有興趣,且不排斥比較有年紀的電影的話,推薦你可以趁重映的這段時間去看一看,片中強烈的悲涼與無奈,肯定會觸動你的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