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5/2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建立好/改變壞習慣的四個關鍵法則−原子習慣

每天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在推薦序中,身為作家兼Youtuber的艾爾文在標題中就點出我認為是本書最棒的一點:「這是一本可以實際運用的習慣改變指南」,在前一頁作者詹姆斯(James Clear)就將四個法則所對應的所有問題表列出來,直接對症下藥,不過我認為這一是本非常值得從頭到尾看完的書。
你是有想要把生活過的更好,養成更多好習慣,但是卻納悶為什麼自己老是半途而廢嗎?其實在書裡都有用詳細解釋,並不是你意志力不夠堅強,而是使用的方法錯了。而我現在也使用著書中提到的法則,努力透過習慣讓我成為我想要成為的人。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份認同
書中提到的改變分為三種層次,由外而內分別是「結果改變」「過程改變」以及「身份認同改變」,結果改變指的是改變你的成果,比如寫日記、減重等等,也就是我們設定的目標;過程改變指的是改變習慣與系統,比如說開始上吉他課、每天起床進行的鼓勵儀式等等自身建立的習慣;最後,身份認同改變是信念的改變,像是自我的價值觀、對自己與他人的評價等等。
許多人在展開改變習慣的過程時,都把重點放在想要達成什麼,但是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由改變身份認同開始,以書中提到的情境來舉例:

「想像有兩個拒絕香菸的人。當有人遞出香菸時,第一個人說:『不用了謝謝,我正在戒煙。』第二個人說:『不用了謝謝,我不抽煙』」
前者就屬於「以結果為基礎的習慣」,認為自己仍然是個吸煙者,但是嘗試著戒菸;而後者就屬於「以身份認同為基礎的習慣」,他已經不把自己視為吸煙者。因此書中強調的想法是:「把焦點放在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想要達到什麼成果。」
那究竟我要如何改變身份認同?其實整個過程就只要簡單的兩個步驟:
1. 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2. 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向自己證明
身份認同來自自己的習慣,換句話說,習慣就是身份認同的具體化,改變自己的習慣,就像是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投下一張贊同票,每天寫一篇文章,你就是個作家;每天練一小時吉他,你就是音樂家。而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就必須持續地修訂自己的信念,並努力拓展自己的身份認同。所以第一個步驟不是要做什麼,也不是該如何做,而是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簡單四步驟,建立更好的習慣
在實際進入四法則之前,我們要先了解習慣是如何形成的,建立習慣可以簡單地分為四個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而後面提及的法則也是以這個習慣迴路為基礎,了解習慣如何形成,才能有效改善習慣。
舉例來說,當你晚上回到家,打開門看見漆黑的房間,你會覺得看不清楚與不安(提示),因此你想要把燈打開,好讓自己看清楚(渴望),所以你伸出手尋找電燈開關把電燈打開(回應),最後你成功打開了燈,看清楚房間後,走到沙發上放鬆的坐下(獎賞),這就是一個簡單的習慣迴路,而且無時無刻都在發生。
所以提示關乎察覺獎賞,渴望關乎想要獎賞,回應則關乎取得獎賞。
在了解習慣形成的過程後,我們就可以進入四個關鍵法則了。

法則一:讓提示顯而易見

「行為的改變始於察覺」
這是法則一的第一個心法,因為當我們的習慣一旦建立,這樣自動化的行為就很難被察覺,就如同我們可能一不小心就開上了前往公司的匝道,儘管你只是經過沒有想要去公司。所以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方式來清點我們的習慣,例如習慣計分卡,或是利用書中提到的「」將我們的無意識行為拉到有意識的層級,如此才能夠了解「提示」何時出現。
再來才是讓「提示顯而易見」,透過將提示明確化,將「時間」、「地點」與「行為」明確說出,比如說:在「10點」洗完澡後,我會在「沙發上」「看半小時書」,這也是所謂的「執行意向公式」,再透過習慣堆疊,讓自己在做完目前的習慣後,會執行新的習慣。
最後重要的是設計環境,讓好習慣的提示顯而易見,比如說床頭櫃的書,客廳的吉他,讓自己無時無刻不被提醒。

法則二:讓習慣有吸引力

「讓我們採取行動的,是對獎賞的預期,而非獎賞的實現」
因此,當一個習慣越有吸引力時,你就越有可能去執行它,比如說追一部影集,或是打電動。這時我們就應該好好利用這些有高度吸引力的習慣來培養新的習慣,透過「誘惑綑綁」來讓新習慣也具有吸引力,比如在:「只有在使用跑步機時可以看Netflix」、「在做完半小時健身後,我會瀏覽明星們的IG動態」等等。
提到吸引力,除了習慣本身以外,我們所處的環境與文化也決定了某種習慣是否有吸引力,我們往往會模仿三種人:親近的人、多數的人以及有力的人,因此若一個行為能夠在這個團體中得到讚美,我們就會覺得是有吸引力的,這個是人性,順著天性走,能夠讓習慣更容易養成。
最後,嘗試著重新設定你的大腦,透過把習慣的焦點放在「益處」上,或是建立一個「動機儀式」,在執行習慣前做一件你很享受的事,比如寫作前戴上耳機播放音樂,或是運動前的特定拉筋伸展動作,都是一個將有困難的習慣轉變成為有吸引力的習慣的一個方式。

法則三:讓行動輕而易舉 「精通習慣由『重複』開始,而非完美」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明明想了很多,卻做得很少,所以我們要把重點放在行動,而非啟動,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 那問題就來了,如果一個行動非常困難,要重複執行不就相當痛苦?因此,我們還是要順應天性,也就是「最小努力原則」:若要在兩個類似的選項中抉擇,人自然都會傾向花費力氣最少的那個。我們設計習慣,透過創造一個讓正確的事情儘可能容易執行的環境,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有意願也會執行,這也是法則三的重點。 然而,儘管自己費盡心思創造環境與降低習慣的難度門檻,我們不免還是會「拖延」,那該如何不在行動的最後一哩路敗下陣來呢?我們可以利用「兩分鐘法則」,試著先將習慣縮減到兩分鐘內就能完成,比如說將「看一小時書」變成「看一頁書」。「習慣」能夠是個挑戰,但是在前兩分鐘應該要輕而易舉。 法則四:讓獎賞令人滿足 「帶來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帶來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 這是法則四的重點,也是整個習慣迴路中的關鍵。文中提到的「獎賞」其實更明確的說,應該是「立即的滿足」。在現代社會裡,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延遲回饋」的環境裡,比如在認真工作幾週後才拿到薪資、現在的儲蓄讓幾年後的自己買房子。 但相較於延遲的滿足,我們更偏好「立即的滿足」,就如同有些人明知道抽煙對未來的自己不好,但抽菸當下獲得的放鬆感更為吸引人。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個人性的弱點作為強化習慣的手段,每當我們完成習慣後,就給自己一個立即的獎賞,但是這個獎賞不能與目標有所衝突,比如運動完後獎賞自己一塊雞排。 而另外一種製造回饋的方式則是「追蹤習慣」,透過紀錄成果,你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自己正在進步,透過日記、待辦清單或是在日曆上打勾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最後,如果不小心中斷了習慣,請不要「連續中斷兩次」,要記得,在動力滿點的時候執行習慣很容易,但不想做的時候還是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每個人都想要擁有好習慣,而這本書清楚的為你指出一個明確可行的方向,我非常喜歡這本書,而且個人相當推薦能夠擁有一本作為習慣指導書。短短一篇文章只能節錄幾個重點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建立好習慣、改變壞習慣,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 艾克森跟你說,原子習慣這本書非常值得一看再看,推薦給你 艾克森推薦: 10分 實用度: 9分/ 內容豐富度: 9分 圖文來源: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