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誰偷了班克西?》藝術是生意或公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街頭藝術的所有者是誰?一場當代的藝術亂象
電影原名:The Man Who Stole Banksy
六零年代普普藝術盛行,作為普普藝術的發源地英國和歐洲等地也迎來了全新的藝術觀點,二十世紀的藝術開始面臨了轉型,其中街頭和潮流藝術就是一種全新且新鮮的概念,年輕人用嬉皮、迷幻、嘻哈等等創作因素表達自己,試圖跟過去守舊和戰爭的一代劃分,而說起街頭創作就不得不提這以黑色幽默和有著自己政治評論思想的塗鴉藝術家班克西。
《誰偷了班克西?》是一部相當雜談且政治意味相當重的紀錄電影,片中以2007年時,班克西在伯利恆的西岸地區的牆面留下驢子對以色列軍官出示通行證的塗鴉,引起許多政治爭議。而之後某天這面畫著驢子的牆卻被割下來準備出售給競標的藝術收藏家,這讓街頭藝術的公眾性和和過去藝術一樣淪為私人收藏兩個極端,開始了一系列論戰。
在當代的藝術中很多都帶著批判性與政治立場,甚至許多通俗的藝術創作就是如此。例如《最終生還者2》探討關於女權影響遊戲創作的多寡、還有如台灣本土獨立團隊赤燭以白色恐怖為藍本創作的遊戲《返校》作為新興藝術的遊戲、漫畫、動畫幾乎都有著政治意涵與批判社會的創作。
而在十九世紀超現實和達達主義也是做著隱晦諷刺的畫作雕碩表現,而街頭藝術與音樂可說是最具衝擊與震撼力,某方面更貼近於底層和邊緣弱勢者的心聲。
《誰偷了班克西?》敘述關於班克西在伯利恆西岸地區分隔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圍牆上還有各處做畫,使得這個原本未被世界關注的城市一夕間成為許多人造訪的地方,只為了看一眼班克西的創作。
原本是一件反戰的政治與社會美意,卻意外的成了許多人來嫖竊畫作、收藏家出高價跟住戶購買塗鴉的牆面、甚至在牆上畫作的所有權是屬於屋主還是藝術家都跑出爭議。甚至也因為國情不同,《驢子的文書》這作品的原先的反諷意涵卻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
這部記錄片以班克西為主線,敘述一個龐大的主題:「街頭藝術到底是公共所有?還是私人收藏?」在各式各樣的藝術方式開始出現後,收藏家收購的藝術不在是藝術或雕塑,有時候可能是經典電影的戲服或已故大明星的鞋子,甚至是隨手塗鴉字體和畫作的一整面牆。
電影裡以地方政治、藝術價值、法律等方式進行論述,但因為穿插的突兀且非常繁雜,顯得整部電影相當凌亂且提出的議題太多,使得弱化了好好談論班克西畫作買賣和對地方影響這大重點。
但電影的確提出很值得思考的地方,例如班克西的創作動機究竟為何?雖然世人與普遍藝術圈認為班克西是用塗鴉的方式繪出社會議題的黑色幽默,表達出他反戰反獨裁等價值觀。但就如同紀錄片中討厭他的一位中低階層的計程車司機所說的:「他在牆上所做的一切根本毫物作用,甚至莫名其妙。」
但伯利恆的官員卻認為班克西的畫作可以表達出城市的心聲,甚至讓世界看到伯利恆的狀況。在擾民和讓世界看到中,班克西那西方式的塗鴉風格在他國存在一體兩面的正負評價。
而藝術衍伸出來的是關於它的價值,這也使電影有一大半在敘述關於收藏街頭創作這件事情,與在牆上塗鴉的藝術的主人該是創作者還是屋主。在法律上律師傾向於屋主有所有物的決定權但牆上的創作並非全然歸於屋主,而麻煩的是塗鴉別人的所有物其實算是損毀他人財物是犯罪行為,但如果有了價值屋主又不能私自變賣,成了兩難的法律問題。
而在藝術拍賣上,藝術收藏家與街頭藝術家也對於藝術的收藏有意見,收藏家認為自己是保存這些街頭藝術留於後世,藝術家卻認為這種一閃而過的地緣性才是街頭藝術存在的意義。
整體而言《誰偷了班克西?》對於當代街頭藝術收藏提出質問,當代的藝術是不是跟傳統藝術一樣最終只流於有錢人士上流社會之手,或是該留在街頭被共眾所有,並隨著日月沖刷而逐漸逝去。
班克西對於社會批判的塗鴉創作到底是一個自爽或是真對於社會起了作用,甚至在出了西方社會後這些塗鴉的批判性是否還存在都是值得令人討論的議題,如同一些當地的藝術家所言:藝術的價值過於歐美,只有迎合歐美這些藝術才能被看到。殘酷且真實,就如同班克西在當地留下的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88會員
779內容數
設計、文字工作者 待過中國、曾在日本情色產業、韓國遊戲公司、台灣電視台、夜店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陸坡 (LUP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由日本「表現不自由展執行委員會」擔任策展,展出在日本因為審查機制而被視為禁忌不允許展出的日本藝術作品為理念的【表現の不自由展】,揭開那個日本不願意面對真相的面紗,揭開這些被日本人掩蓋多年的歷史樣貌。
《還能相信WHO?》是由德國導演在2018年所推出拍攝關於世界衛生組織中不為人知的醫學和經濟來源與藥廠和政治人員掛勾的幕後。從過去的豬流感H1N1和非洲伊波拉病毒在到福島核電廠洩漏輻射等關於輻射接觸人體的緊急措施等,在這幕後WHO究竟是為了世界人們的衛生謀福祉,還是為大人物們的方便謀服務?
待過美日兩地有著許多美學探討尤其是日式美學設計師兼專欄作家:李歐納.科仁所寫的這本《藝術家在做什麼?》試著將二十世紀幾個我們所熟知的不管是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或革新的藝術家透過他們製作與展現藝術的方式,來表達出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藝術家,到底嗑了什麼才展出這樣作品?也能讓人對於藝術有更多不一樣的見解。
紀錄片《入戲》是一部以側拍中國電影演員訓練過程,近而拍攝出最真實有如文化革命的慘劇。原本要拍攝電影產業與演員準備演出狀況的導演,意外地拍攝到經歷過文革的導演葉京準備開拍類似回憶錄的文革電影,為求真實葉京導演開始電影演員培訓,讓演員重新感受當年文革的紅衛兵日常,沒想到卻迎來了一場意想不到的悲劇…
動畫電影《數碼寶貝LAST EVOLUTION絆》是一部延續傳統初代動畫,聚焦於初代被選招的孩子身上,在那個世界社會已經普遍接受數碼寶貝的存在,而當年小學的八神太一和石田大和如今也都是大學生了,並與搭檔數碼寶貝亞古獸和加布獸一起戰鬥。
《我不流行二十年》是一部聚焦在「角頭音樂」的創辦人張四十三創業開端與現今中年對於做音樂的迷惘,電影裡敘述他成立角頭的初衷和影響他做音樂路途的一些信仰,甚至考慮停止或繼續。台灣音樂的最後難道只能黯淡消逝或賣給中國兩個選項嗎?隨著探訪過去熟人的路途,角頭公司回顧了一輪它的二十年…
由日本「表現不自由展執行委員會」擔任策展,展出在日本因為審查機制而被視為禁忌不允許展出的日本藝術作品為理念的【表現の不自由展】,揭開那個日本不願意面對真相的面紗,揭開這些被日本人掩蓋多年的歷史樣貌。
《還能相信WHO?》是由德國導演在2018年所推出拍攝關於世界衛生組織中不為人知的醫學和經濟來源與藥廠和政治人員掛勾的幕後。從過去的豬流感H1N1和非洲伊波拉病毒在到福島核電廠洩漏輻射等關於輻射接觸人體的緊急措施等,在這幕後WHO究竟是為了世界人們的衛生謀福祉,還是為大人物們的方便謀服務?
待過美日兩地有著許多美學探討尤其是日式美學設計師兼專欄作家:李歐納.科仁所寫的這本《藝術家在做什麼?》試著將二十世紀幾個我們所熟知的不管是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或革新的藝術家透過他們製作與展現藝術的方式,來表達出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藝術家,到底嗑了什麼才展出這樣作品?也能讓人對於藝術有更多不一樣的見解。
紀錄片《入戲》是一部以側拍中國電影演員訓練過程,近而拍攝出最真實有如文化革命的慘劇。原本要拍攝電影產業與演員準備演出狀況的導演,意外地拍攝到經歷過文革的導演葉京準備開拍類似回憶錄的文革電影,為求真實葉京導演開始電影演員培訓,讓演員重新感受當年文革的紅衛兵日常,沒想到卻迎來了一場意想不到的悲劇…
動畫電影《數碼寶貝LAST EVOLUTION絆》是一部延續傳統初代動畫,聚焦於初代被選招的孩子身上,在那個世界社會已經普遍接受數碼寶貝的存在,而當年小學的八神太一和石田大和如今也都是大學生了,並與搭檔數碼寶貝亞古獸和加布獸一起戰鬥。
《我不流行二十年》是一部聚焦在「角頭音樂」的創辦人張四十三創業開端與現今中年對於做音樂的迷惘,電影裡敘述他成立角頭的初衷和影響他做音樂路途的一些信仰,甚至考慮停止或繼續。台灣音樂的最後難道只能黯淡消逝或賣給中國兩個選項嗎?隨著探訪過去熟人的路途,角頭公司回顧了一輪它的二十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班克西自毀作品《手持氣球的女孩》轉變為《垃圾桶中的愛》的事件,如何影響藝術市場以及藝術品的價值評估。透過對班克西的創作理念、觀念藝術的定義與塗鴉文化的分析,揭示藝術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物質性,更在於其背後的意義與歷史。本文呼籲讀者重新思考藝術的本質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定位。
Thumbnail
《諸眾》是關於東亞藝術佔領行動的研究,紀錄了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及台灣等地創作案例。作者目擊東亞當代藝術正朝向兩條背反的路線:商業主義與社會主義。
2024年7月21日,早上跟朱騏聊到許多創作者偷文章的現象, 引發了我們對小偷的深入思考,在此記錄一下。 「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盜竊。」, 我想這句話你一定耳熟能詳,說明了創作或多或少都是在講就偷東西的藝術。 與朱騏的討論中,我們發現有一些「怪盜創作者」還是蠻不錯,
Thumbnail
《巴頓芬克》揭露了好萊塢病態的片場體系是如何玷污了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就像厄爾酒店剝落的壁紙,露出背後一堵醜陋又飄散惡臭的牆,使創作和藝術的本質的臭膿重見天日,以及對脫離現實生活的藝術家和知識份子毫不留情地嘲諷。
Thumbnail
倫敦知名的景點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還沒有完全走過去年監守自盜文物的陰霾,這幾天又被告知他們上個月「曾經被偷過」... 顯然博物館都是最後一個知道自己東西不見的人...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上個月(6月)的時候,一位巴西藝術家Ilê Sartuz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西門町・塗鴉藝術】 久違的西門町,首次造訪位於電影主題公園附近的塗鴉街、塗鴉牆拍照。 造訪當日,剛好遇上塗鴉藝術家正在創作,還蠻幸運的。 西門町的塗鴉藝術牆,可從電影主題公園、昆明街96巷(美國街)或武昌街二段前往欣賞。
Thumbnail
本文探討柏拉圖對文化管制的觀點以及現代娛樂的自由競爭,分析其對社會的影響和意義。柏拉圖認為藝術的模仿本質、情感的煽動性以及道德的腐蝕性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然而,現代社會傾向於自由競爭,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和滿足多元化的需求。文章將討論兩者之間的平衡。
Thumbnail
《點子都是偷來》是由1+1圖配文的方式組成,作者奧斯丁.克隆 Austin Kleon 藉由引述名人語錄,探討創意與原創的來源,並鼓勵讀者從模仿開始創作。本書適合對創意思考卡關的讀者,提供了寓教於樂的閱讀體驗。
Thumbnail
當「跨界」變成流行術語;而藝術淪為藏家追捧的價碼?印尼藝術家薩伊夫.加里波第(Syaiful Garibaldi)以壓克力彩繪畫、雷射刻印以及大型裝置等多元面相的創作「之間」(In Between),呈現獨具的藝術視野,同時令人感悟藝術之於當代的社會責任,和人類面對永續思考的提問。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班克西自毀作品《手持氣球的女孩》轉變為《垃圾桶中的愛》的事件,如何影響藝術市場以及藝術品的價值評估。透過對班克西的創作理念、觀念藝術的定義與塗鴉文化的分析,揭示藝術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物質性,更在於其背後的意義與歷史。本文呼籲讀者重新思考藝術的本質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定位。
Thumbnail
《諸眾》是關於東亞藝術佔領行動的研究,紀錄了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及台灣等地創作案例。作者目擊東亞當代藝術正朝向兩條背反的路線:商業主義與社會主義。
2024年7月21日,早上跟朱騏聊到許多創作者偷文章的現象, 引發了我們對小偷的深入思考,在此記錄一下。 「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盜竊。」, 我想這句話你一定耳熟能詳,說明了創作或多或少都是在講就偷東西的藝術。 與朱騏的討論中,我們發現有一些「怪盜創作者」還是蠻不錯,
Thumbnail
《巴頓芬克》揭露了好萊塢病態的片場體系是如何玷污了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就像厄爾酒店剝落的壁紙,露出背後一堵醜陋又飄散惡臭的牆,使創作和藝術的本質的臭膿重見天日,以及對脫離現實生活的藝術家和知識份子毫不留情地嘲諷。
Thumbnail
倫敦知名的景點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還沒有完全走過去年監守自盜文物的陰霾,這幾天又被告知他們上個月「曾經被偷過」... 顯然博物館都是最後一個知道自己東西不見的人...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上個月(6月)的時候,一位巴西藝術家Ilê Sartuz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西門町・塗鴉藝術】 久違的西門町,首次造訪位於電影主題公園附近的塗鴉街、塗鴉牆拍照。 造訪當日,剛好遇上塗鴉藝術家正在創作,還蠻幸運的。 西門町的塗鴉藝術牆,可從電影主題公園、昆明街96巷(美國街)或武昌街二段前往欣賞。
Thumbnail
本文探討柏拉圖對文化管制的觀點以及現代娛樂的自由競爭,分析其對社會的影響和意義。柏拉圖認為藝術的模仿本質、情感的煽動性以及道德的腐蝕性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然而,現代社會傾向於自由競爭,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和滿足多元化的需求。文章將討論兩者之間的平衡。
Thumbnail
《點子都是偷來》是由1+1圖配文的方式組成,作者奧斯丁.克隆 Austin Kleon 藉由引述名人語錄,探討創意與原創的來源,並鼓勵讀者從模仿開始創作。本書適合對創意思考卡關的讀者,提供了寓教於樂的閱讀體驗。
Thumbnail
當「跨界」變成流行術語;而藝術淪為藏家追捧的價碼?印尼藝術家薩伊夫.加里波第(Syaiful Garibaldi)以壓克力彩繪畫、雷射刻印以及大型裝置等多元面相的創作「之間」(In Between),呈現獨具的藝術視野,同時令人感悟藝術之於當代的社會責任,和人類面對永續思考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