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房間時,發現自己買的書也不下數十本,但端詳著封面仔細回想,卻幾乎忘記書中在寫什麼。震驚之餘,我開始思考有什麼方式可以改善這樣子的情況,查閱了網路相關文獻及商業書籍,無意間找到《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以下稱最高學以致用法)這本書。
作者樺澤紫苑是日本著名的暢銷作家和YouTuber,但他的本業其實是精神科醫師,只不過似乎十分熱衷經營網路自媒體。據我不專業調查,樺澤醫師的YouTube 頻道有超過20萬訂閱,影片上傳不到1天立馬就累積破萬點閱,轉換率相當好。不過會被這本書吸引並非以前接觸過樺澤醫師的作品 (敝人孤陋寡聞,過去根本沒聽過這號人物),而是在書的前言,作者就開門見山介紹自己的驚人成就:
- 電子報:每日發行,持續十三年
- Facebook:每日更新,持續八年
- YouTube:每日更新,持續五年
- 寫作:每日三小時以上,持續十一年
- 出版:每年平均二至三本,連續十年
「如何在繁忙的從醫生涯還保有如此高的創作動能?」我納悶
在好奇心驅使下,我用樂天KOBO買了「最高學以致用法」的電子書。花了3天就看完了,內容雖淺顯易懂,但作者很用心的提供了一些方法,讓讀者照做之後也可以變成「高輸出、高產量」的學以致用人士,以下整理出本書的3個重點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實力。
一、 光看書沒用,要從「輸入」轉成「輸出」
《最高學以致用法》將「聽」跟「讀」定義為「輸入」。光是看過某篇文章或教學影片,並不足以代表已經將這些知識吸收了,充其量只不過是「大腦內的自我滿足」。
作者樺澤醫師曾經做了個小實驗,邀請30位讀過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的人回答「請解釋一下阿德勒心理學」,只有3個人能稍微回答的出口,剩下9成的人連一句話都答不上來 (仔細想了想,我好像也答不出來...)。
如何將這些寶貴的知識刻印在腦袋裡不讓它們流失,靠的是「寫」跟「說」等等的「輸出」行為。人在說跟寫的時候會使用到口部或手部肌肉,透過肌肉的做動來刺激大腦累積「運動性記憶」,運動性記憶的特色就在於一旦記住了就很難忘記 (想想 Stephen Curry 大秀中場三分球的畫面),因為這些經由肌肉神經傳導的訊號,會經過小腦→海馬迴→最後儲存在大腦聯合區,會使用到等多的神經細胞,也就更容易讓我們記住這些訊息。
所以與其每個月看10本書(只有 「輸入」),不如改成每個月看2本,並且用輸出的方式來呈現,寫成心得文,或是和朋友分享書中的觀點(輸入+輸出)。背單字也是一樣,與其默背(只有 「輸入」),不如邊背邊複誦念出聲音(輸入+輸出)。
二、如何有效的「輸出」
這部分和《原子習慣》提到的觀點不謀而合,有效學以致用的方法就是「提升輸出頻率」、「定期檢視、修正」、「建立架構」,細節如下。
- 提升輸出頻率:
兩周內運用到超過三次的資訊,就會被儲存到大腦的長期記憶區。因此初期在學習某項技能 (例如寫作、第二外語),與其花2小時但只有一週一次,不如每天花15分鐘持續輸出、練習。
- 定期檢視、修正:
光輸出還不夠,就好像寫考試題目,寫錯卻不回去翻課本訂正,就算再如何認真寫,錯的題目還是一樣。YouTube 影片明明拍得很多每日一更新,點閱卻還是少的可憐。
輸出後透過定期反饋與修正,才能讓品質提升,幫助自己邁向更高的境界。
- 建立架構:
建立知識架構,可以幫助大腦在輸出的時候有跡可循。
● 以寫作為例,先建立好架構(標題、引言、內容1、內容2、總結),就可以像塗鴉一樣再把每格架構的內容填滿,自然而然一篇完整的文章就出現了。
● 以讀書為例,高三歷史總複習,先建立好歷史架構(世界史→亞洲史→本國史),並將各個年代世界、亞洲、東亞同步發生的事情對應起來,就非常容易理解(例如1894年鴉片戰爭對應歐洲新帝國主義)
三、示範練習─如何在制定自己的輸出計畫
以下是敝人根據《最高學以致用法》的示範練習,有興趣也可以試試看並留言跟我分享,你的留言我都會看唷:
目標:透過網路的力量提供豐富有趣的知識,幫助人類更了解彼此與自己
方法:分享行為科學相關的知識&方法,每週更新2篇文章跟至少1部影片
建立架構(以拍攝以片為例):
- 「標題」:我在OO天就OOO;如何OOO;為什麼OOO總是XXX
- 「引言」:Hello 大家好我是萊丘,今天讓我們來聊聊OO
- 「內容1」:為何分享這主題─ 1. 好奇心 2. 改善缺點 3. 變強 4. 時事
- 「內容2」:資料來源─ 1. 暢銷書 2. 文獻 3.名人言談 4.心得分享
- 「內容3」:方法、實作分享
- 「結論」:評價、總結、分享、邀請訂閱
輸出:
- 第1天:蒐集題材&花15分鐘撰寫文章架構
- 第2天:蒐集題材&花30分鐘將文章內容依據架構撰寫完畢
- 第3天:將文章內容翻拍成影片、剪輯;發布文章
- 第4天:影片後製+字幕,上傳YouTube、發布FB貼文&IG、將影片嵌入網誌文章
檢視:
根據讀者回響or自己過幾天回頭翻閱,記錄下不足或是可以嘗試的新題材。
持續輸出才是重點,我們一起身體力行吧!
如果你喜歡自我成長或是行為科學相關的議題,可以按拍手跟愛心並訂閱我的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