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生病的意義,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生病這件事

    生病是一種學習

    這一生的旅程中,從嬰兒到幼兒,從兒童期到青少年,然後成年到老年,必定都有很多次生病的經驗。那麼,你是如何看待每一次的生病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生病是正常的。
    一個人生病就像孩子的生長發育,其實是一個身體自然變化調適的過程。
    就像孩子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上學去,見到新環境對新環境害怕哭泣或陌生羞澀一樣,對於外界的變化,自然而然產生一套身心的反應模式。
    人體的免疫系統也是如此,當你身體有了咳嗽、喉嚨發炎、拉肚子……等症狀時,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的對外界環境人事物產生的反應模式。
    每個人對外界環境的反應模式不同,所以人體免疫的反應模式也都不一樣。所以,為什麼有些人動不動就生病,有些人卻很少生病。
    生病常見的症狀有哪些呢?比如:發燒、感冒、拉肚子……等等,這些都是身體的調整反應,只是反應的方式程度不同而已。
    當身體出現了生病症狀的反應模式,我們覺得身體不舒服時,就會想去調整治療及修復,然後繼續往前走,不光是免疫系統,我們的心靈發展進程,也都是這樣一點一滴進化形成的。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預防孩子不生病,但我們可以從每一次生病中學習。
    身體現在為什麼會發燒呢? 為什麼會咳嗽呢?又為什麼會肚子痛呢?是吃多了?還是著涼了?跟季節有關嗎?跟環境有關嗎?還是跟情緒有關呢?
    健康曲線跟股市一樣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身體健康曲線也會跟著你的生活習慣上上下下的波動起伏。
    最近晚睡嗎?這兩天有吃比較多的冰淇淋或雞塊嗎?最近有看太多的電腦跟平板或電視嗎?
    有太多原因可以去探究了! 而且若某些疾病狀況發生頻率很高的話,那麼就更應該去找到其規律性及原因。
    建議觀察孩子每次生病時,孩子對任何介入措施的反應狀況如何?吃中藥或西藥效果如何? 按摩或泡腳或熱敷有改善症狀嗎……等等,評估記錄這些措施效果如何呢?好的效果是哪些?或是孩子有沒有產生不好的反應?
    作為孩子的照顧者也就是各位爸爸媽媽,這些都是可以注意觀察跟學習的,
    把孩子每次生病跟治療的過程記錄下來,這樣會幫助你建立一個邏輯思考的過程,你也會發現孩子免疫發展的規律性。
    只要學會觀察與紀錄,對日常的簡單問題就有簡單妥善處理的能力。說實在的,有些輕微感冒或某些常見病症,即使不看病不吃藥,注意喝水休息飲食,人體也會有自癒的能力。
    但現況是,經常是小孩生病了,但家長還要上班,所以心急如焚,急匆匆地到診所看診。
    醫生開什麼藥就吃什麼藥,醫生說怎麼辦就怎麼辦,按照醫囑當然沒有錯,但是更重要的是,
    應該要弄清楚孩子整個的生病和治療過程,對孩子才有幫助。
    有太多父母親沒有考慮全盤條件,通常會有個過度的期待:那就是一定要馬上退燒!
    或者是不停的問:孩子到底什麼時候會好?
    某些疾病的發生也許是經過較長時間累積的結果,要身體回歸到正常的狀態也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太快的退燒並不是最明智的做法甚至可能導致更多的問題。
    因為所有的病都不是單獨存在的,生病時出現的症狀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的部分很大,若生病後只急著趕快去看醫生吃藥解決病症,那麼只是解決了表面的問題(症狀),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壓制。表面上太平無事,孩子吃了藥,馬上不咳了不燒了也不拉了,甚至立刻可以去上學,這其實只是一種壓制的反應。
    就像把房間的垃圾都藏到地毯下,以為垃圾不見了,但其實垃圾還在。
    也許等到有一天垃圾發臭了,也就是疾病問題擴大了,你才會再發現它,那麼就會有更大的疾病症狀出現。
    所以父母保持心情的平靜非常重要。心不安定或是生活太忙、太滿、節奏太過緊張,這時再加上孩子突然生病,你根本無法靜下心來觀察處理,甚至最後連自己也生病了。
    生病是正常的,我們要從每一次的生病中學習,從每一次的生病中找到釐清生活混亂的線索。
    每一次的生病都具有意義,我們要學會解讀身體釋放的訊息,每一個疾病的發生都在表達一種需要,藉著疾病的發生讓病人看到,所以生病是宇宙給我們的個別的功課,
    每一次的生病人讓你跟孩子獲得更穩健的力量,所以不要白白生病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