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1|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哈佛中國哲學課》聽後感

    來源:網路
    來源:網路
    哈佛有一門課,講的是中國的哲學思想。本來在2006年開課的時候,大家都不看好,因為這個主題聽起來就很冷門,沒想到開課後非常熱烈,後來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甚至達到了上千人,迫使學校必須將大型演講場地拿來當成授課教室,而這門課程在哈佛也創下了輝煌的紀錄。
    看到這裡,當然會很好奇地問,一個外國學者教的中國哲學,究竟葫蘆裡面賣的是什麼藥?可以讓廣大的莘莘學子趨之若鶩,甚至堂堂爆滿?
    原因在於,在這堂課的一開始,教授向學生們承諾,只要每個同學認真對待這門課程,它將會對你的人生,產生本質上的變化。而事後也經由學生們口中證實,教授並不是在說大話。
    那我就很好奇了,於是我就聽了《得到》APP上面的《哈佛中國哲學課》這本書的解讀,當中講了4個重點,不過在這裡,我想針對最有感覺的兩點來跟大家分享。
    其一便是「禮」。我們一般理解為禮貌、禮節。這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肯定不陌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貌要求,講話行動也都有著明確的限制與規範。所以講到禮貌,總是讓人感覺拘束、不痛快,認為這是人際關係當中的「必要之惡」,即便對於把禮貌看作是必要修養的人,在定義「禮貌」上來說,這還是屬於一種行為規範,一種限制。
    但教授不這麼認為。他表示,禮節其實是一種讓自己同理別人的智慧。那些被認為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本來是沒這麼複雜龐大的。禮節在最早被提出來的時候,其實是用來「同理他人」的一些方法。但我覺得世事總是基於《反脆弱》的作者塔雷布所說的,很多對於道理不明究竟的人,為了能在某些領域展現他們的高人一等,往往會落入「教鳥兒飛」那種可笑的情景當中,也因此才會有那麼多令人厭煩又不耐的繁文縟節被創造出來,也讓後世的人對於聖賢的初衷產生嚴重的誤會。
    舉例來說,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主動關心別人,跟別人打招呼。這個例子肯定有認同它的人,也有討厭它的人。認同的人會覺得,這就是必要的禮貌啊!這樣做了,別人也才會關心我們,大家才能夠好好相處!
    但這恰好是討厭這麼做的人所不能接受的。原因也很簡單,上述的行為,是預期別人「也會」按照我們的方式來回應我們,但大家都知道,我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所以當對方不如我們預期來回應的時候,討厭這麼做的人就會覺得,自己是熱臉貼人家冷屁股。
    當我們展現禮節是以對方的回應作為行動價值的判斷時,禮節就會變成一種工具,贊同使用的人只知道該用,用起來卻不會感到輕鬆自在;而討厭的人覺得多餘,因為常常讓自己碰一鼻子灰。
    那麼,真正的禮節展現起來,會是什麼樣子呢?簡單說起來,就是「自發性行動」。我今天跟某人打招呼,當對方也熱情回應我時,我們彼此都擁有正面的好心情,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良好的互動;當對方愛搭不理的時候,這時我便會察言觀色,看看是否有種合適的方法,跟對方聊聊此刻的心情。
    一般來說,對方都會因為一開始的冷淡而感到不好意思,反被我們的關心所軟化,進而願意跟我們聊上幾句,這麼一來,雙方的心情,也都因此而獲得了改善,關係也能比之前更近一些。至於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正面回應自己的那種人,因為我的禮節是種自發性行動,所以也就不會感到自尊心受傷,頂多只是知道了這個人現在不想跟自己說話,那就先不打擾對方吧。
    這點最棒的地方在於,自己對於所處的環境,開始有了掌控權。我們不再以別人的回應作為行動的參考,改以想要同理他人,而開始做出禮貌性互動,但這樣卻可以很有效地傳達,我們想要彼此互動的真誠,進而讓本來不願意搭理自己的人,開始放下武裝,這比起以別人回應為依據的表面禮貌,更容易獲得意外的驚喜。
    其二,便是「權變」。白話來說就是「視情況而定」。書中舉了個康德說過的例子:「如果你的家門口來了個陌生人敲門,請求你讓他進去躲一下,因為有人在追殺他,結果你答應了。過一會兒,有個殺人犯跑來你家,問你有沒有看到某某人,是不是躲在你家,請問,你是要說實話,還是要撒謊?」
    坦白說,我剛聽到時,覺得這是什麼問題?!先不管躲在你家的那個人是什麼背景,犯了什麼錯,在這麼極端的情況下,當然是先說謊支開殺人犯再說了!但康德表示,誠實是不應該因為外部環境而有所變化的。當然我不知道這樣富含哲學意境的一個場景,康德的答案是不是另有其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太違反直覺,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哲學才會予人艱深晦澀的印象吧!
    本來在不同情況下的同一類事件,就應該有不同的處理辦法。但是受到西方普遍主義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事情的處理方式應該要有一致性,每個人都深怕推翻自己的決定,被認為沒有立場,而沒有明確立場在當今世界,是一件政治不正確的事情。
    可是立場本來就是流於表面的形式,一樣來看上面的例子。我既可以為了不明背景的陌生人,向殺人犯撒謊,騙其離去;我也可以說實話,讓殺人犯進屋內,再夥同陌生人一起智取殺人犯。表面看來我在說謊與吐實之間反反覆覆,如果上面兩件事情是一件發生在前,一件在後,那我的做法就不一致;但我的邏輯卻很明確,也就是保護弱勢,制止暴力。
    可是很多人卻跟前面所提到的「禮節」犯了同樣的錯誤,僅執著於表面的現象與行動,卻沒有內在的思想與靈魂,如果借用上述的角度重新看待古代聖賢的教導,相信類似這種煥然一新的地方是處處可見的!
    古人說「修身」,指的便是這種透過實踐、反思、調整的智慧。而我認為「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深刻意義也在於此。重點不是老師教的一招一式,而是能否有睿智的名師,把真正的意涵傳授予己,並且解答自己在實踐中所產生的問題,從而因材施教。這也讓大家再次體會到,孔子的偉大之處。
    當然名師難尋,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從今天起吧!可以試著主動跟大家打招呼。透過這樣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善我們自己的行為與心性,也能夠幫助我們交到更多真誠的朋友,也許人生的名師,就藏在這些人當中,也未可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