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討好到管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日從學弟的臉書上看到洪仲清心理醫師的文章,認為
討好
源自於缺乏主體性的自我認同和自信,
因為恐懼在關係中(兩人以上),
會被排拒和傷害,
會以「討好」來進行維繫關係的方式,
以求自我保護,
降低被攻擊和被拒絕的危險。

生活中似乎總有這樣的人:不自覺的看場面冷場就想出面救援,感到被需要就要想辦法滿足他人,害怕被嫌棄就努力當個好人。當我們總是希望討好他人的時候,彷彿喪失了自己。為了符合他人的標準而活,活得既辛苦又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哪。
我打趣著想,大寶最近的口頭禪是 “最好啦”、 “XX個頭”,大概只有學習好好講話的問題,而不需要擔心困在不自覺地討好情緒裡。

劉墉寫了一篇文章,主旨是想讓孩子優雅,教他「放低音量講話」。他舉幾個例子,關車門太大力、扭水龍頭太大力、總是會大聲講話,在外國人眼裡是一件奇怪的事,可能牽涉到國家的落後、黃種人(中國人)的刻板印象。所以能夠自我克制才是先進國家的國民樣貌。這是不是一種討好?

我印象很深,大學一門通識課老師,從國外回來。在課堂上說只有餵不飽自己國民的人,才會在路上邊走邊吃。當時課堂的主題是文明衝突,以一個國外回來的經驗者說這樣的話,似乎也頗有道理。只是我總是納悶:這些所謂先進國家,包容在哪裡?怎麼似乎只看到了歧視。

講起來,教養真的是件難事。每個人既是當了父母才開始學習當父母,除了把屎把尿、照顧溫飽,更難的是我們怎麼將自己覺得對的、好的傳給下一代?我們要去學習三歲、五歲、八歲的孩子生理發展,適時的引導他們心理學習,他可能還在空間迷航、容易跌倒,你能責怪他不懂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道理嗎?他可能習慣性說不要、因為想要嘗試自己控制自己的身體,你能放手讓他拿會燙傷或尖銳的物品嗎?

跨年的時候,我規劃帶家人開車繞台灣一圈。妻子擔心小孩受不了長途車程奔波,若是嘔吐或是不小心尿在車上我也會大受打擊,我說那吃暈車藥或包尿布或許可以解決問題。她卻覺得我很自私,強加自己的心願施加在小孩身上。
說起來,哪一趟親子出門遊玩不是如此?
大家都說小孩到了國中大概就不會跟著父母走了(除非要花大錢的出國旅遊),從小帶他們去迪士尼、去各地觀光打卡拍照留念,留的是誰的念呢?如果小孩根本對那個地方記憶模糊甚至毫無印象,能說我們總是在綁架孩子去我們想要的目的地嗎?難怪當他們掌控自己身體主權的第一件事就是反抗與父母出遊啊!(笑)

如果我們不自覺地將外國月亮當作自身文明進步的標準,將這種討好視為 “好”,還廣宣為一種教養目標,將自制與講話音量畫上等號,孩子因為討好父母而開始改變行為,我們有沒有可能扼殺了他們的生理需求而不自知?也許他們之所以不能控制自己的音量,正是因為需要高強度感官刺激才能充分學習的過程。難道國外的小孩就沒有吼叫、大力踏步?教他們區分場合控制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比隨時隨地控制音量更恰當?(從這點來說,我認為 <教孩子簡單正念>這本書中教的方法比較符合 “人性”,而不是用文化高低作為教養準則。)

而討好這種行為,未必是壞事。行為有其動機,光從行為本身很難論斷其利益是否良善。小說中的岳不群、江別鶴不過是更強化的代表。論語中也記載宰我問三年之喪,孔子既先反問汝心安否,又在他說心安之後評價他對父母之愛不夠。行為的動機在自己,評價在他人,自古即有明示。基於甚麼樣的動機我們願意討好父母,是聽父母的話、還是陪父母出遊、或是將他們的身教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當這些行為會被怎樣的解讀或評價,天下眾人之口悠悠,怎麼可能只有讚而無厭。該怎麼面對負面的聲音,保持內在情緒的平衡,才是相較於意識到自己處於慣性討好,更重要的事情。

我們既鼓勵他人做自己,又難以忍受那些只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為了尋找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平衡,衍生出人際關係的各種煩惱,甚至要花費一生的力氣去探尋自己的原則。就如同在教養孩子為善之前,先分辨甚麼才是善一樣困難。正因為如此困難,保留一絲開放與思辨的空間,更顯得重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7會員
142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的其他內容
2022新年的時候,跟家人一起到宜蘭度假,偷了閒和岳父一起看這部片。 本來有點擔心他沒看過1、2集會不會看不懂,開始播放之後又擔心劇情似乎有點陳悶,似乎有違過去華麗爽片的風格。
去年聖誕節的時候,帶著孩子們在親戚家嘗試體驗做餅乾,親戚的孩子要考國中了,近青春期的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大寶跟他打招呼沒有回應,我打趣她說:妳不夠漂亮啦!轉頭問小哥哥:如果她是美女的話,你會回答嗎?得到的是一個聳肩。 青春期的孩子大概就是這樣,不需考量應對進退的禮儀,反正彼此有交流到就好。
 作者:大澤真幸 譯者:顏雪雪 衛城出版 當一本書要寫給所有人的時候,就像在餐廳點炒飯可以看出廚師的基本功,往往最容易展現作者的深度與廣度。社會學我當然是個門外漢,有興趣不過就是看個見樹又見林>這種類似社會觀察的書罷了。 這本書從馬克思˙韋伯的憂鬱症情緒談起,再從亞里斯多德的社會序列(
臉書的朋友教孩子要有主見,教她們試著說出霜淇淋的評價和理由,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享。 前陣子看其中也有類似的例子,看到一家機車行,讓孩子試著估算每個月的營收和怎麼改善的建議。 語言是有種魔力的,誰也很難反駁。但有時候也會變得只流於形式。在我家,孩子們在家裡打鬧嗑碰
書寫 茶行老闆的學習筆記>,算是對自己所學做一點整理,在書寫的過程中也有助於省思自己不足的地方。很多時候,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準則,能說出一個好理由嗎?如果不行,是因為目前的科學研究尚未到達此領域,還是因為他可能只是一個尚待驗證的假設? 豆子的分類從何而來?顏色、外觀、口味特徵?如果簡單可以讓我
2022新年的時候,跟家人一起到宜蘭度假,偷了閒和岳父一起看這部片。 本來有點擔心他沒看過1、2集會不會看不懂,開始播放之後又擔心劇情似乎有點陳悶,似乎有違過去華麗爽片的風格。
去年聖誕節的時候,帶著孩子們在親戚家嘗試體驗做餅乾,親戚的孩子要考國中了,近青春期的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大寶跟他打招呼沒有回應,我打趣她說:妳不夠漂亮啦!轉頭問小哥哥:如果她是美女的話,你會回答嗎?得到的是一個聳肩。 青春期的孩子大概就是這樣,不需考量應對進退的禮儀,反正彼此有交流到就好。
 作者:大澤真幸 譯者:顏雪雪 衛城出版 當一本書要寫給所有人的時候,就像在餐廳點炒飯可以看出廚師的基本功,往往最容易展現作者的深度與廣度。社會學我當然是個門外漢,有興趣不過就是看個見樹又見林>這種類似社會觀察的書罷了。 這本書從馬克思˙韋伯的憂鬱症情緒談起,再從亞里斯多德的社會序列(
臉書的朋友教孩子要有主見,教她們試著說出霜淇淋的評價和理由,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享。 前陣子看其中也有類似的例子,看到一家機車行,讓孩子試著估算每個月的營收和怎麼改善的建議。 語言是有種魔力的,誰也很難反駁。但有時候也會變得只流於形式。在我家,孩子們在家裡打鬧嗑碰
書寫 茶行老闆的學習筆記>,算是對自己所學做一點整理,在書寫的過程中也有助於省思自己不足的地方。很多時候,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準則,能說出一個好理由嗎?如果不行,是因為目前的科學研究尚未到達此領域,還是因為他可能只是一個尚待驗證的假設? 豆子的分類從何而來?顏色、外觀、口味特徵?如果簡單可以讓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不要討厭慣於討好的自己。委屈自己、討好他人是一種生存策略,如果你總是這麼做,代表這能為你帶來某些好處。只要你討好,就能讓事情處於控制之中,或舒緩氣氛讓自己感覺舒服。如果不斷討好讓你覺得疲憊,可以躲到無人的地方休息一會,但不要因此責備自己懦弱。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不要討厭慣於討好的自己。委屈自己、討好他人是一種生存策略,如果你總是這麼做,代表這能為你帶來某些好處。只要你討好,就能讓事情處於控制之中,或舒緩氣氛讓自己感覺舒服。如果不斷討好讓你覺得疲憊,可以躲到無人的地方休息一會,但不要因此責備自己懦弱。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