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討好到管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近日從學弟的臉書上看到洪仲清心理醫師的文章,認為
討好

源自於缺乏主體性的自我認同和自信,

因為恐懼在關係中(兩人以上),

會被排拒和傷害,

會以「討好」來進行維繫關係的方式,

以求自我保護,

降低被攻擊和被拒絕的危險。

生活中似乎總有這樣的人:不自覺的看場面冷場就想出面救援,感到被需要就要想辦法滿足他人,害怕被嫌棄就努力當個好人。當我們總是希望討好他人的時候,彷彿喪失了自己。為了符合他人的標準而活,活得既辛苦又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哪。

我打趣著想,大寶最近的口頭禪是 “最好啦”、 “XX個頭”,大概只有學習好好講話的問題,而不需要擔心困在不自覺地討好情緒裡。

劉墉寫了一篇文章,主旨是想讓孩子優雅,教他「放低音量講話」。他舉幾個例子,關車門太大力、扭水龍頭太大力、總是會大聲講話,在外國人眼裡是一件奇怪的事,可能牽涉到國家的落後、黃種人(中國人)的刻板印象。所以能夠自我克制才是先進國家的國民樣貌。這是不是一種討好?

我印象很深,大學一門通識課老師,從國外回來。在課堂上說只有餵不飽自己國民的人,才會在路上邊走邊吃。當時課堂的主題是文明衝突,以一個國外回來的經驗者說這樣的話,似乎也頗有道理。只是我總是納悶:這些所謂先進國家,包容在哪裡?怎麼似乎只看到了歧視。

講起來,教養真的是件難事。每個人既是當了父母才開始學習當父母,除了把屎把尿、照顧溫飽,更難的是我們怎麼將自己覺得對的、好的傳給下一代?我們要去學習三歲、五歲、八歲的孩子生理發展,適時的引導他們心理學習,他可能還在空間迷航、容易跌倒,你能責怪他不懂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道理嗎?他可能習慣性說不要、因為想要嘗試自己控制自己的身體,你能放手讓他拿會燙傷或尖銳的物品嗎?

跨年的時候,我規劃帶家人開車繞台灣一圈。妻子擔心小孩受不了長途車程奔波,若是嘔吐或是不小心尿在車上我也會大受打擊,我說那吃暈車藥或包尿布或許可以解決問題。她卻覺得我很自私,強加自己的心願施加在小孩身上。
說起來,哪一趟親子出門遊玩不是如此?
大家都說小孩到了國中大概就不會跟著父母走了(除非要花大錢的出國旅遊),從小帶他們去迪士尼、去各地觀光打卡拍照留念,留的是誰的念呢?如果小孩根本對那個地方記憶模糊甚至毫無印象,能說我們總是在綁架孩子去我們想要的目的地嗎?難怪當他們掌控自己身體主權的第一件事就是反抗與父母出遊啊!(笑)

如果我們不自覺地將外國月亮當作自身文明進步的標準,將這種討好視為 “好”,還廣宣為一種教養目標,將自制與講話音量畫上等號,孩子因為討好父母而開始改變行為,我們有沒有可能扼殺了他們的生理需求而不自知?也許他們之所以不能控制自己的音量,正是因為需要高強度感官刺激才能充分學習的過程。難道國外的小孩就沒有吼叫、大力踏步?教他們區分場合控制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比隨時隨地控制音量更恰當?(從這點來說,我認為 <教孩子簡單正念>這本書中教的方法比較符合 “人性”,而不是用文化高低作為教養準則。)

而討好這種行為,未必是壞事。行為有其動機,光從行為本身很難論斷其利益是否良善。小說中的岳不群、江別鶴不過是更強化的代表。論語中也記載宰我問三年之喪,孔子既先反問汝心安否,又在他說心安之後評價他對父母之愛不夠。行為的動機在自己,評價在他人,自古即有明示。基於甚麼樣的動機我們願意討好父母,是聽父母的話、還是陪父母出遊、或是將他們的身教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當這些行為會被怎樣的解讀或評價,天下眾人之口悠悠,怎麼可能只有讚而無厭。該怎麼面對負面的聲音,保持內在情緒的平衡,才是相較於意識到自己處於慣性討好,更重要的事情。

我們既鼓勵他人做自己,又難以忍受那些只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為了尋找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平衡,衍生出人際關係的各種煩惱,甚至要花費一生的力氣去探尋自己的原則。就如同在教養孩子為善之前,先分辨甚麼才是善一樣困難。正因為如此困難,保留一絲開放與思辨的空間,更顯得重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39會員
143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2025/02/12
探討老年議題的書籍《老樣子》與《讓我照顧你》帶來的省思,從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角度,深入淺出地剖析老年生活與社會現象,並探討老年定義的演變與社會契約論的反思。
Thumbnail
2025/02/12
探討老年議題的書籍《老樣子》與《讓我照顧你》帶來的省思,從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角度,深入淺出地剖析老年生活與社會現象,並探討老年定義的演變與社會契約論的反思。
Thumbnail
2024/10/02
因緣際會翻到這本,剛好是在介紹天啟大爆炸的片段,上網google了一下,還真的確有其事。不禁覺得有趣,雖然作者套用甚麼賽亞人的梗來說這件神秘事件的原因對我來說不是太好笑,但是說明史實的過程在詼諧中又有出處考究,對我來說已經是相當實在的史學研究了。 後來花時間細讀全書,作者本身也是一個有趣的人,
Thumbnail
2024/10/02
因緣際會翻到這本,剛好是在介紹天啟大爆炸的片段,上網google了一下,還真的確有其事。不禁覺得有趣,雖然作者套用甚麼賽亞人的梗來說這件神秘事件的原因對我來說不是太好笑,但是說明史實的過程在詼諧中又有出處考究,對我來說已經是相當實在的史學研究了。 後來花時間細讀全書,作者本身也是一個有趣的人,
Thumbnail
2024/09/21
這篇文章探討了兩本社工相關書籍的不同觀點,深入分析社工在面對孤老殘貧人士時的挑戰與無奈,以及社會資源和政策對於此類問題的影響。作者反思了自身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歧視心理,並強調了社會對這些人群的包容與支持的重要性,呼籲我們應關注社會體制的調整,提升對弱勢群體的照顧。
Thumbnail
2024/09/21
這篇文章探討了兩本社工相關書籍的不同觀點,深入分析社工在面對孤老殘貧人士時的挑戰與無奈,以及社會資源和政策對於此類問題的影響。作者反思了自身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歧視心理,並強調了社會對這些人群的包容與支持的重要性,呼籲我們應關注社會體制的調整,提升對弱勢群體的照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一次挑這本最主要是希望有像自己的人也會找到心裡的出路,因為路人甲自己的出生大家有很大的期待,父母雙方都是家族裡最會讀書的小孩,可是路人甲喜歡讀書,不擅長背書。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拼命符合我父母或工作上主管的期許或是目標,到最後才了解到最重要的是自己。 討好的人有許多反應的呈現,像是: 1.不停地順應
Thumbnail
這一次挑這本最主要是希望有像自己的人也會找到心裡的出路,因為路人甲自己的出生大家有很大的期待,父母雙方都是家族裡最會讀書的小孩,可是路人甲喜歡讀書,不擅長背書。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拼命符合我父母或工作上主管的期許或是目標,到最後才了解到最重要的是自己。 討好的人有許多反應的呈現,像是: 1.不停地順應
Thumbnail
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Thumbnail
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Thumbnail
20210405舊文 這幾年中國很流行實境秀節目,藝人們在節目上「展示」他們的日常生活,滿足了觀眾想一窺明星日常的好奇心;再加上呈現的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小事,就跟我們一般人生活一樣,所以會讓觀眾特別有共情,很有代入感。 其實控制慾的另一面常常是「極其的討好」。 ****
Thumbnail
20210405舊文 這幾年中國很流行實境秀節目,藝人們在節目上「展示」他們的日常生活,滿足了觀眾想一窺明星日常的好奇心;再加上呈現的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小事,就跟我們一般人生活一樣,所以會讓觀眾特別有共情,很有代入感。 其實控制慾的另一面常常是「極其的討好」。 ****
Thumbnail
近日從學弟的臉書上看到洪仲清心理醫師的文章,認為 討好 源自於缺乏主體性的自我認同和自信, 因為恐懼在關係中(兩人以上), 會被排拒和傷害, 會以「討好」來進行維繫關係的方式, 以求自我保護,
Thumbnail
近日從學弟的臉書上看到洪仲清心理醫師的文章,認為 討好 源自於缺乏主體性的自我認同和自信, 因為恐懼在關係中(兩人以上), 會被排拒和傷害, 會以「討好」來進行維繫關係的方式, 以求自我保護,
Thumbnail
可能是因為我不知道怎麼樣去消化吸收不適合我的「好意」。 好像當別人給我意見而我不照著做,別人就會不開心的感覺。後來我算是明白,保持距離是非常好的方式。
Thumbnail
可能是因為我不知道怎麼樣去消化吸收不適合我的「好意」。 好像當別人給我意見而我不照著做,別人就會不開心的感覺。後來我算是明白,保持距離是非常好的方式。
Thumbnail
為何你凡事都說好?好好先生真的就是好人?好好小姐真的就能得到大家的喜歡和滿意?  習慣在關係中討好的人,常把自己放在其次的位置上,總是會說:「我沒關係」、「我不要緊」、「都可以」,似乎要有自己的看法跟感受,或需求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Thumbnail
為何你凡事都說好?好好先生真的就是好人?好好小姐真的就能得到大家的喜歡和滿意?  習慣在關係中討好的人,常把自己放在其次的位置上,總是會說:「我沒關係」、「我不要緊」、「都可以」,似乎要有自己的看法跟感受,或需求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Thumbnail
我知道打罵教育不對,我知道。 不過好聲好氣講過了,理性溝通過了,真的就完全沒用! 講他幾句好的,他還嫌奇怪? 那個猴死囝仔就是不聽話,你要我怎麼辦?
Thumbnail
我知道打罵教育不對,我知道。 不過好聲好氣講過了,理性溝通過了,真的就完全沒用! 講他幾句好的,他還嫌奇怪? 那個猴死囝仔就是不聽話,你要我怎麼辦?
Thumbnail
Kung Fu :成立"兒童永春愛好協會"是我曾經的夢想 前陣子有朋友抱怨自己的隊友跟自己愛乾淨的程度不一樣,所以生活上感覺很吃虧。因為對方可以輕易地覺得舒適自在,但是自己卻總是要為小地方感到不舒服。好像守規矩的總是會被不守規矩的人欺負。 霸凌好像也是這樣。 昨晚大寶跟我確認今天是禮拜天,明天是禮
Thumbnail
Kung Fu :成立"兒童永春愛好協會"是我曾經的夢想 前陣子有朋友抱怨自己的隊友跟自己愛乾淨的程度不一樣,所以生活上感覺很吃虧。因為對方可以輕易地覺得舒適自在,但是自己卻總是要為小地方感到不舒服。好像守規矩的總是會被不守規矩的人欺負。 霸凌好像也是這樣。 昨晚大寶跟我確認今天是禮拜天,明天是禮
Thumbnail
討好傾向的人,常誤以為只要別人對他提出觀點或意見,都代表是他不好、他有錯、他的問題。他們總是很理所當然認為,只要和別人的意見不同,或是觀點有差異,自己一定是那個有錯的人。他們很快的就會說「對不起,是我的錯」,或是「對不起,你說的對」,幾乎在沒有思考和辨識的情況下,立刻的認為一定有什麼是自己疏乎...
Thumbnail
討好傾向的人,常誤以為只要別人對他提出觀點或意見,都代表是他不好、他有錯、他的問題。他們總是很理所當然認為,只要和別人的意見不同,或是觀點有差異,自己一定是那個有錯的人。他們很快的就會說「對不起,是我的錯」,或是「對不起,你說的對」,幾乎在沒有思考和辨識的情況下,立刻的認為一定有什麼是自己疏乎...
Thumbnail
「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 等春暖花開,就會有一批駿馬任我們挑選 不要刻意去巴結一個人 用暫時沒有朋友的時間,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等到時機成熟,就會有一批朋友與你同行 用人情做出來的朋友只是暫時的,用人格吸引來的朋友才是長久的 所以,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屠呦
Thumbnail
「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 等春暖花開,就會有一批駿馬任我們挑選 不要刻意去巴結一個人 用暫時沒有朋友的時間,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等到時機成熟,就會有一批朋友與你同行 用人情做出來的朋友只是暫時的,用人格吸引來的朋友才是長久的 所以,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屠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