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繪本|雪是誰的?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張蓓瑜的第一本繪本 — — 《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用鮮明的黃色,講述哲學家班雅民受納粹迫害而逃亡的故事,算是少見先在國外發表,然後才有中文版的繪本。
她的第二本繪本,則是與德國作家Antonie Schneider合作 — — Snow for Everyone! (《雪是誰的?》嗯,德文是問句,英譯版是驚嘆號,中譯本再度回到問句)。
在台灣的童書界,算是相當稀有的宗教書籍。因為它並不是處理台灣常見的宗教信仰(比如媽祖),而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廣義)基督教,所謂「世界三大宗教」的主題。在台灣算是較為邊緣的宗教信仰,因此多數人可能會對這三個宗教的衝突與紛爭感到陌生而遙遠。
故事的背景是耶路撒冷,亦即三大宗教的交匯處。不下雪的聖城,竟然下起了雪。三個分別來自三個宗教的朋友們,開始爭論起,到底雪是誰創造的?是你的God還是我的God?我的神才是真的,你的不是。
氣呼呼的三個孩子,分別跑去詢問各自宗教系統中的老師。我非常喜歡各自老師們的回答 — — 「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證明奧祕,你就失去它了。」
就在三個孩子們爭執不休時,他們捧著的、難得落下的雪,就靜悄悄地融化了,「只剩下一灘一灘的水,流淌在石頭間。」沒有人來得及享受難得的雪。

我在五月時曾針對這本繪本寫了一點感想,大抵是關於有些基本教義派的基督徒,習慣將其它宗教信仰者統統打成「拜偶像」,產生強烈的比較意味,並且不自覺地流露出傲慢感,誠如繪本中的三個孩子,吵著「我的神才是真的」。
此種將其它宗教視為「拜偶像」並竭力「傳福音」,非要領人「受洗成為基督徒」的「宣教」模式,似乎在基督新(興)教派內佔主流,在初期來台的宣教士們,也出現很多這種殖民心態的宣教。而很多教會便一窩蜂地研發出各種策略,就是為要讓教會信徒的人數能夠蓬勃地增生,否則就是「辜負」了基督徒的大使命。
也許因為我並不是那麼熱衷於教會事務,對於「想要讓很多人進到教會受洗成為基督徒」,始終是抱著疏離的態度。也許也因為,很多自稱「基督徒」的,活得一點都沒能見證新生命,因此直銷式地徒增帳面上受洗人數,而往往失了我所認知的基督教教導與精神,此種態度與想法,我並不認同。而我也認識許多非基督徒,但其生命所活出的價值,卻相當基督式。
所謂「宣教」,就純粹只是要增加人數,增加教會數目嗎?不朝這個方向去,就不是「宣教」嗎?
這個想法按在我心底很久,只是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直到前幾日的一篇文章,一本書,點醒了我。
在2018年的一篇文章〈中港社運神父甘浩望:抗爭勝利了,反而是我的大失敗?〉,甘浩望神父提到:「「以前傳教人是要令人入教會領洗,成為基督徒。但梵蒂岡第二次大會之後,就是1962年至1965年之後,傳福音的使命已經改變了:不是叫人入教會,而是看大教會的新天新地是怎樣,看天國的發展是怎樣。這是新的觀念,即教會不過是一粒種子令天國發展,而天國是在所有人中間發展——包括其他宗教、其他不同思想的人如馬克思主義者……傳教者做得好,是屬於天國的發展。」
同樣的,在今年五月的一次演說中,教宗方濟各同樣提及「將福傳與勸人改變信仰相混淆的危險。他說:福傳乃 是見證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是祂充滿吸引力:本篤十六世說過,教會的成長是因著這吸引力,而非勸人改變信仰。宣講耶穌基督不是為這個天主教團體尋找新會員,而是讓人看到耶穌:讓人在我個人、我的行為中看到祂;讓耶穌在我的生命中發揮作用。這就是福傳。」
所謂宣教,並不是叫人改變信仰,也不是增加教會的間數,而是讓人看到基督耶穌如何在我身上活著。事實上,教會這個建築物,從來就不是上主最終「臨在」的地方;上主並不只「存在」於教會的建物之內。整個宇宙都由衪所創,最終衪將「在萬物之中,在萬物之上。」(林前15:28 。原文:使得上帝是全部裡面的全部。英譯:God may be all in all)。
耶穌在宣揚的,是建立教會建築嗎?並不是。衪所宣揚的,一直都是上帝國的信息,誠如甘浩望神父所言,最終的新天新地,是在「所有人中間發展」。莫特曼也有類似的說法:「許多人想到,彌賽亞國度在地上開始之前,一個新的、「永恆的福音」(啟14:6)將要傳給萬民……假如這涉及到末日的基督國度,那麼那個福音必須是「普遍性的國度講道」:這個講道不再呼求人到教會,而是使人皈依國度的盼望」。(《來臨中的上帝》,頁 245)。
換句話說,更重要的、該擺在首位的,應是宣揚上帝國度的盼望,為著嶄新的「新」天新地的終末到來而預備,而不是為了虛胖的教會汲汲營營。而終末何時開始?就在基督耶穌死而復活後即啟動。每一個洗禮認信的基督徒,也共同參與了基督的入死出生,開啟了個人的終末時刻,「要戰戰兢兢,不斷努力來完成你們自己的得救」(腓2:12)。
上帝國的福音,不在於爭論雪是誰創造的,而是讓雪不成為一灘一灘的水。基督徒的聚集,乃是懷著終末的盼望成為天國的種子,期盼和平與公義的臨到。而上帝國,總是出乎意料並超越我們的想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0會員
165內容數
從神學連接繪本、文學、哲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bu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適逢第44屆金鼎獎的名單出爐,在「優良出版品推薦名單」的項下,我看到了去年在女書店,逛到新上架且知道非買不可的《性意思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張亦絢的書寫,像手術刀的精準與鋒利,翻過去掀起來把千瘡百孔都裸現出來。當時剛好為了交一篇稿,《性意思史》給了我很多靈感,將文章重貼至此,算是對張亦絢的致意。
意外,成了上主得以介入的空隙,把「將來」帶入。對利亞來說,失明是意外,被嫁給雅各是意外,她的生命,在既有的結構下,原是沒有「將來」的。但上主都看到這些意外(31節),最後打開了利亞的子宮,使被憎恨的利亞,至少有生育能力,在生生不息中有了「將來」。
在《我做得到!小工程師蘿西》(文/Andrea Beaty。圖/David Roberts。李紫蓉譯)的故事中,描述一位富工程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小女孩蘿西(Rosie)。繪本的企圖很明顯,即試圖消融性別刻板印象,鼓勵小女孩們也能夠有成為工程師的夢想。當中很關鍵的一個原素,即是取材自二戰時期美國的文化符
作者:朱諾.狄亞茲 繪者:李歐.埃斯皮納索 譯者:何穎怡 「所有關於阿貝拉入獄、家人陸續過世的事,可是世代都必須緘口的祕密,想要重建那段歷史,就像企圖解開斯芬克斯的謎語。探掘所得僅有耳語,如此而已」(《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奧斯卡.哇塞短暫奇妙的一生》,頁259)。 創傷太悲慟,可以的話,千瘡百孔
廉恩的拼貼 — — 瓦楞紙、牛皮紙、紙膠帶、報章雜誌、IKEA的廣告紙、描圖紙,搭配上蠟筆色鉛筆水彩(請原諒我不專業的媒材分辨能力)恰如其份地展現了城市組裝與複合的氣韻。
適逢第44屆金鼎獎的名單出爐,在「優良出版品推薦名單」的項下,我看到了去年在女書店,逛到新上架且知道非買不可的《性意思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張亦絢的書寫,像手術刀的精準與鋒利,翻過去掀起來把千瘡百孔都裸現出來。當時剛好為了交一篇稿,《性意思史》給了我很多靈感,將文章重貼至此,算是對張亦絢的致意。
意外,成了上主得以介入的空隙,把「將來」帶入。對利亞來說,失明是意外,被嫁給雅各是意外,她的生命,在既有的結構下,原是沒有「將來」的。但上主都看到這些意外(31節),最後打開了利亞的子宮,使被憎恨的利亞,至少有生育能力,在生生不息中有了「將來」。
在《我做得到!小工程師蘿西》(文/Andrea Beaty。圖/David Roberts。李紫蓉譯)的故事中,描述一位富工程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小女孩蘿西(Rosie)。繪本的企圖很明顯,即試圖消融性別刻板印象,鼓勵小女孩們也能夠有成為工程師的夢想。當中很關鍵的一個原素,即是取材自二戰時期美國的文化符
作者:朱諾.狄亞茲 繪者:李歐.埃斯皮納索 譯者:何穎怡 「所有關於阿貝拉入獄、家人陸續過世的事,可是世代都必須緘口的祕密,想要重建那段歷史,就像企圖解開斯芬克斯的謎語。探掘所得僅有耳語,如此而已」(《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奧斯卡.哇塞短暫奇妙的一生》,頁259)。 創傷太悲慟,可以的話,千瘡百孔
廉恩的拼貼 — — 瓦楞紙、牛皮紙、紙膠帶、報章雜誌、IKEA的廣告紙、描圖紙,搭配上蠟筆色鉛筆水彩(請原諒我不專業的媒材分辨能力)恰如其份地展現了城市組裝與複合的氣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送給慕道友的聖誕禮物 假如,你身邊有個對基督教信仰特別有興趣的慕道朋友,又剛好在聖誕節時期,會想要送什麼樣的禮物來加深順便洗腦對信仰的渴慕呢? 聖經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送他一本聖經準沒錯!前提是,要送當然就是要送封面看起來美美的、值得收藏的捨不得拿來讀也沒關係、看起來翻不壞的,既美觀又能當
Thumbnail
最近因為藍白國會毀憲亂政,連帶在基督教群體裡面引起波瀾。 或許這就是上帝的旨意,畢竟有識之士等這種機會等一段時間了,讓我可以把過去寫的文章拿出來不斷轉貼,因為這其實也不是新的事情,只是沒有好時機可以談而已。 馬太福音裡有兩個段落,耶穌親自表達對於神蹟奇事的觀點,一段是在第十二章,我之前寫過「有關
Thumbnail
感謝上帝感動很多人在青鳥行動中開始認識教會,但如果有人最近開始對教會感到興趣,還是提醒一下,因為那會是文化衝擊,你打算進去一個其實你並不熟悉的文化圈裡面,而且跟台灣傳統文化有段差距的圈子,所以請不要有太多浪漫的想法,更不要一時衝動就說要受洗(雖然有些教會會說這叫聖靈的感動,但我還是提醒一下,聖經裡提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尋找和回歸之路。從童年時對教會的記憶,到後來對信仰的疑問和迷惘,最後透過一位牧師的引導重新認識了基督,找到真正的信仰。文章中深刻訴說了作者的內心轉變和重生,是一篇充滿感動和啟發的見證故事。
Thumbnail
這本書有意思,雖說看書名像是某種神學書籍,其實算是某種複合類型,其實包不少台灣歷史,尤其是教會史。 當然還有台灣政治運動的內容,畢竟書名就有政治兩個字,而且作者還是台灣有名的宗教歷史董芳苑牧師。 本書內容有點雜,而且有重複內容,因為這本書事由董牧師過去的一些演講告、短文彙整起來的,在同一個主題的
我有位曾任全球最大基督教慈善基金會台灣區會長的教授老友, 前兩周, 我們討論宗教文化哲學議題, 他寫到: 歐美有個比例的所謂「天主教」和「基督教」徒,都是把週日的彌撒和主日聚會當成「社交場所」,「教會團體」和政黨與社會團體也相異不大。回首中古世紀歐洲天主教的歷史,也是讓人懷疑誰是「老大」?天父還是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送給慕道友的聖誕禮物 假如,你身邊有個對基督教信仰特別有興趣的慕道朋友,又剛好在聖誕節時期,會想要送什麼樣的禮物來加深順便洗腦對信仰的渴慕呢? 聖經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送他一本聖經準沒錯!前提是,要送當然就是要送封面看起來美美的、值得收藏的捨不得拿來讀也沒關係、看起來翻不壞的,既美觀又能當
Thumbnail
最近因為藍白國會毀憲亂政,連帶在基督教群體裡面引起波瀾。 或許這就是上帝的旨意,畢竟有識之士等這種機會等一段時間了,讓我可以把過去寫的文章拿出來不斷轉貼,因為這其實也不是新的事情,只是沒有好時機可以談而已。 馬太福音裡有兩個段落,耶穌親自表達對於神蹟奇事的觀點,一段是在第十二章,我之前寫過「有關
Thumbnail
感謝上帝感動很多人在青鳥行動中開始認識教會,但如果有人最近開始對教會感到興趣,還是提醒一下,因為那會是文化衝擊,你打算進去一個其實你並不熟悉的文化圈裡面,而且跟台灣傳統文化有段差距的圈子,所以請不要有太多浪漫的想法,更不要一時衝動就說要受洗(雖然有些教會會說這叫聖靈的感動,但我還是提醒一下,聖經裡提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的尋找和回歸之路。從童年時對教會的記憶,到後來對信仰的疑問和迷惘,最後透過一位牧師的引導重新認識了基督,找到真正的信仰。文章中深刻訴說了作者的內心轉變和重生,是一篇充滿感動和啟發的見證故事。
Thumbnail
這本書有意思,雖說看書名像是某種神學書籍,其實算是某種複合類型,其實包不少台灣歷史,尤其是教會史。 當然還有台灣政治運動的內容,畢竟書名就有政治兩個字,而且作者還是台灣有名的宗教歷史董芳苑牧師。 本書內容有點雜,而且有重複內容,因為這本書事由董牧師過去的一些演講告、短文彙整起來的,在同一個主題的
我有位曾任全球最大基督教慈善基金會台灣區會長的教授老友, 前兩周, 我們討論宗教文化哲學議題, 他寫到: 歐美有個比例的所謂「天主教」和「基督教」徒,都是把週日的彌撒和主日聚會當成「社交場所」,「教會團體」和政黨與社會團體也相異不大。回首中古世紀歐洲天主教的歷史,也是讓人懷疑誰是「老大」?天父還是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