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在家工作》是內向型人格的解答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作者:徐豫(Anita 御姊愛)
出版社:寫樂文化
《在家工作:從職場裡自由,在生活中冒險的個人實踐》
在家工作聽起來是多麽令人嚮往的一件事!作者以她長達 6 年的實踐經驗,從各種不同面相切入,引領讀者進一步了解這個議題。
列舉幾篇喜好的章節:

#8

書中第 8 章在談如何打造自僱者的專業形象,有一個 tips 讓我印象深刻,大意是說作者當時還是一人公司的時候,得親自處理報價和議價之類的事,但礙於公眾人物身份,不好意思扮黑臉;後來額外申請了一個名為「克莉絲汀」的 Email 帳號,其實這個「虛擬助理」就是作者本人,有了這個可以暢所欲言的中間渠道以後,接洽上順暢許多。
搭建一人公司與客戶中間的緩衝橋樑
.

#12

遠端在家工作的人多半是創業者,成功的關鍵是什麼?第 12 章給了兩大方向 ——「個人品牌」與「社群經營」。所有做生意的人一定都知道「價值 > 價格」這個熱銷公式,個人品牌能夠產生非你莫屬的價值感(價值 ↑ ),而接案者往往淪為價格戰(價格 ↓ )。因此,在一人創業這條路上,長治久安之計,必須建立品牌力,而社群經營則是壯大其影響力的養分,必須悉心照料,與網友互動。
社群經營灌溉個人品牌
.

#14

有個令人會心一笑的名詞 — — 白領三寶:團購、韓劇、KTV,在第 14 章出現。真實的職場生活往往不是只要把份內工作做好即可,太多時候我們必須在工作之餘與人交際互動。但每個人的社交「好球帶」寬窄大小不一,有些不諳此道,或稱之為「內向型人格」的人,面對這樣的職場主流文化,倍感勞神傷形;或是得刻意「切換」成外向者,迎合職場期待,作為遮掩真實自我的保護色,但這樣的「假扮」無法支撐太久。
我非常喜歡這章對內向型人格精準到位的分析(第 179~180 頁),心有戚戚焉。而作者認為遠端工作的模式,既可以避開低質量社交,獨處工作甚至更能創造專業效率,恰好是內向型人格的解答。
遠端工作是內向型人格的解答
.
最後要補充的是,書中也花了不少篇幅講述在家工作所遭遇到的挑戰和難處。因為很多人(包括我,在尚未閱讀此書以前)對在家工家的表面印象就是「悠閒的、爽爽的」,突然想到要平衡報導一下。

謝謝各位看到這邊,隨文附上我的〔讚賞公民 2.0〕〔圍爐〕〔其它平台〕鏈結,歡迎來坐坐、拍打餵食 ❤️。
🌱 成為我的讚賞公民👇
https://liker.land/leo7283/civic 免費獲邀進圍爐

🌱 追蹤【中書神經系統】👇
廣播資訊不漏接 好書金句/書市快訊/心智圖(Mind Map)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
FacbookMastodonMattersMediu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8K會員
716內容數
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免費訂閱電子報 https://creatoreconomyimo.substack.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職場上,每個人都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這不僅僅是關於薪資、福利或工作環境,更涉及到自我品牌的建立。了解自己的職場身份,並且根據自身目標進行調整,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定位自己並提升職場競爭力。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人設思考法」來打造職場品牌,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Thumbnail
在寫作和網路創業的路途上,我常問自己:「我是不是應該回去上班?」然而,《點子就要秀出來 Show Your Work!》這本書給了我答案。它教導我們如何在不打擾他人的前提下,透過網路分享我們的創作內容並贏得喜愛。這是知識工作者的黃金時代,讓我們勇敢展示自己的創意,並透過每日分享,持續吸引和啟發他人。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成為一人公司的過程,以及創業者面臨的挑戰和思考。書中提到了許多重要觀念,如自我價值、內心動力和業務拓展。這將對那些有志於擁有自己事業的人提供深刻啟發。
Thumbnail
是否需要經營個人品牌和社群媒體,已成為現下多數人關心的議題。本文提供一些新觀點幫助大家思考在持續快節奏的職場生活中,透過社群媒體經營個人品牌的必要性。
Thumbnail
這本書以「打造夢幻工作、實現自主人生」為主題,從察覺自己真正的興趣開始、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夢幻職涯,並實現自主人生,開啟人生新旅途。本書談到了許多有關生涯規劃以及提升自我能力的方法和建議,並包含了作者的個人故事和經歷。閱讀者可以透過本書獲得一些珍貴的啟示和激勵。
Thumbnail
作家黃麗群在「抱住那個問題」中提出一個問題:「職業這件事,是一個人成立自我景觀最重要的根系嗎?」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從追逐卓越的菁英形象到改變心態,實現快樂的自己。文章中提到的關鍵字有企業教練、工作效能、自我覺察、自我價值。
Thumbnail
自雇者,指的是不為特定雇主工作,獨立經營其專業或業務的人。特點是高度自主性和靈活性。不僅可自定工作時間和地點,也能自主選擇工作和客戶。賦予個人更大的自由度,但也需要自行管理業務風險和收入的不穩定性。 自雇這種工作型態日漸受到關注,代表一種新型態的職業選擇權,也反映現代工作者對工作自由與彈性的渴望。
Thumbnail
在經營個人品牌的過程中,逐步過渡到全職經營個人品牌可能是更為穩健的方式。這篇文章分享從正職到兼職經營個人品牌的經驗和見解,大家在做出職業轉變的決策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和能力慎重考慮。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亞莉珊卓·拉弗奈爾,現在零工經濟正夯,許多平台業者打著:當自己的老闆,自己的時間自己做主的口號,吸引許多人想在空閒的時間去多做一點兼差貼補家計,作者訪問了Uber、Lyft、TaskRabbit幾個平台的工作者,透過採訪來了解這零工經濟對勞工造成的影響。 最一開始我是想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職場上,每個人都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這不僅僅是關於薪資、福利或工作環境,更涉及到自我品牌的建立。了解自己的職場身份,並且根據自身目標進行調整,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定位自己並提升職場競爭力。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人設思考法」來打造職場品牌,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Thumbnail
在寫作和網路創業的路途上,我常問自己:「我是不是應該回去上班?」然而,《點子就要秀出來 Show Your Work!》這本書給了我答案。它教導我們如何在不打擾他人的前提下,透過網路分享我們的創作內容並贏得喜愛。這是知識工作者的黃金時代,讓我們勇敢展示自己的創意,並透過每日分享,持續吸引和啟發他人。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成為一人公司的過程,以及創業者面臨的挑戰和思考。書中提到了許多重要觀念,如自我價值、內心動力和業務拓展。這將對那些有志於擁有自己事業的人提供深刻啟發。
Thumbnail
是否需要經營個人品牌和社群媒體,已成為現下多數人關心的議題。本文提供一些新觀點幫助大家思考在持續快節奏的職場生活中,透過社群媒體經營個人品牌的必要性。
Thumbnail
這本書以「打造夢幻工作、實現自主人生」為主題,從察覺自己真正的興趣開始、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夢幻職涯,並實現自主人生,開啟人生新旅途。本書談到了許多有關生涯規劃以及提升自我能力的方法和建議,並包含了作者的個人故事和經歷。閱讀者可以透過本書獲得一些珍貴的啟示和激勵。
Thumbnail
作家黃麗群在「抱住那個問題」中提出一個問題:「職業這件事,是一個人成立自我景觀最重要的根系嗎?」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從追逐卓越的菁英形象到改變心態,實現快樂的自己。文章中提到的關鍵字有企業教練、工作效能、自我覺察、自我價值。
Thumbnail
自雇者,指的是不為特定雇主工作,獨立經營其專業或業務的人。特點是高度自主性和靈活性。不僅可自定工作時間和地點,也能自主選擇工作和客戶。賦予個人更大的自由度,但也需要自行管理業務風險和收入的不穩定性。 自雇這種工作型態日漸受到關注,代表一種新型態的職業選擇權,也反映現代工作者對工作自由與彈性的渴望。
Thumbnail
在經營個人品牌的過程中,逐步過渡到全職經營個人品牌可能是更為穩健的方式。這篇文章分享從正職到兼職經營個人品牌的經驗和見解,大家在做出職業轉變的決策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和能力慎重考慮。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亞莉珊卓·拉弗奈爾,現在零工經濟正夯,許多平台業者打著:當自己的老闆,自己的時間自己做主的口號,吸引許多人想在空閒的時間去多做一點兼差貼補家計,作者訪問了Uber、Lyft、TaskRabbit幾個平台的工作者,透過採訪來了解這零工經濟對勞工造成的影響。 最一開始我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