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情緒勒索》二三事釐清

作者: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唐娜・費瑟(Donna Frazier) 譯者:杜玉蓉 出版社:究竟
情緒勒索〔全球暢銷20年經典〕:遇到利用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控制你的人,該怎麼辦?
情緒勒索〔全球暢銷20年經典〕:遇到利用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控制你的人,該怎麼辦?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有一天滑到一篇商周文,文章開頭一位母親叫猛看漫畫的女兒趕快寫功課:「你再這樣媽媽要生氣囉!」女兒竟頂嘴道:「妳知道妳現在在情緒勒索我嗎?」
「情緒勒索」一詞很多時候被濫用了,淪為數落、指責他人的令箭;或是把這四個字用得很爽,幫對方貼上「不可理喻」的標籤,作為拒絕溝通的擋箭牌。
為此,找了原著《情緒勒索(全球暢銷20年經典)》來看,探求書中真意。

何謂情緒勒索?

擁有超過40年執業經驗的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心理學博士的蘇珊‧佛沃,在 1997 年首先提出「情緒勒索」的概念,去描述一種親密關係中彼此較勁的力量拉鋸,歷經六個階段
要求 → 抵抗 → 壓力 → 威脅 → 順從 → 舊事重演
用白話一點的方式講,像是:如果你不照我的方式做,你肯定會不太好過,而你也屈服了。
接下來,釐清幾個容易令人誤會的觀念。

◾ 一個巴掌拍不響
情緒勒索是一樁「交易」,而非「單方的行為」,如果沒有另一方的「默許(見前述的六個階段)」,情緒勒索根本無法存在。
「你情我願」是情緒勒索的重要元素。
拿情緒勒索一詞,單方面地控訴他人的不是,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也有違作者原意。

◾ 沈默的施暴者
勒索區分為四種型態:施暴者、自虐者、悲歌者和欲擒故縱者,施暴者可再細分為積極施暴者和消極施暴者;大致上,顧名思義都很好理解,唯獨「消極施暴者」(p74)想要個別拉出來討論一下。
因為「勒索」給人的既定形象,我們常把主動表達強烈言語及行為反應的一方視為勒索者;但有另一種低頭生悶氣的人,顯現「沈默施暴者」的特質,擺出一副冷冰冰、一語不發的態度,一般人是很難忍受的。面對這樣的酷刑,幾乎每個人都會棄械投降。
他們的目標是迫使你甘拜下風,會有以下行為:
  • 不理會你的抗議
  • 堅持他們在性格及動機上絕對優於你
  • 對於你們之間真正的問題採取逃避態度
通常我們越要求悶不吭聲的人說些話時,他們會越抗拒,因為他們害怕面對我們,以及自己的憤怒。
最令人無法招架的情緒勒索就是沈默的施暴,因為他們從不說出自己的感覺。

界線設定 ≠ 情緒勒索
書中舉了丹妮絲和艾美的故事(p54),兩個人均為接案的自由工作者,彼此常互相加油打氣。後來丹妮絲在工作上有了嶄新的突破(出版攝影作品集),起初艾美看起來也很高興,但不久後,她表示有點嫉妒,對照自己的停滯不前,要求暫時不要談這個話題。丹妮絲雖然覺得有點壓抑,但他很喜歡艾美,所以試著按照他的規矩來。
乍看之下,艾美逼著丹妮絲按照他的方式去做,並且主控了雙方的談話,對丹妮絲來說一定很不好受。這是情緒勒索嗎?
事實上,艾美只是忠實反映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任何人都有權在話題上設限;適時採取「界線設定法」並不等於威迫和施壓(見前述的六個階段),僅是重申所能接受的行為範疇罷了,縱使這造成了衝突和不悅,但是和情緒勒索完全扯不上關係。
不要把每一次衝突、激烈辯論,尤其是針對雙方權利義務的設限,都當成情緒勒索。

◾ 放掉受害者心態
我們不可能離群索居,在伴侶、親子、職場間,當別人對你有所期待,就一定會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要求。換言之,被勒索的課題是家常便飯
問題的癥結點不在於「是否遭到勒索」或「誰誰誰勒索我」,那只會讓人陷入被害者思維,四處向人「討拍」,彷彿有說不完的委屈和苦衷要傾吐,數落加害者的種種不是。
一段親密關係中有情緒勒索的要素在,並不代表這段關係已經判定為失敗
重點應擺在「如何妥善應付勒索者」並聚焦回自己的個人議題,我們需要誠實地面對,以及徹底改變與情緒勒索者相處的既定模式,學習用一個更健康、舒服的方式重建親密關係的正軌。

尾聲

這本書還有很多可以談的,尤其是「化知識為行動」的後半部,那些應對的行為策略,不單單只適用於情緒勒索的戰場,也能套用在日常生活上,畢竟一切都離不開溝通。
附上自行歸納整理的心智圖架構,做為伴讀時的導航。
以Xmind編製|原圖點我

謝謝各位看到這邊,隨文附上我的〔讚賞公民 2.0〕〔圍爐〕〔其它平台〕鏈結,歡迎來坐坐、拍打餵食 ❤️。
🌱 成為我的讚賞公民 👇 https://liker.land/leo7283/civic 免費獲邀進圍爐 ❏ 🌱 追蹤【中書神經系統】 廣播資訊不漏接 好書金句/書市快訊/心智圖(Mind Map) ❏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 👇 【FacbookMastodonMattersMediu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