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造成依戀障礙的五大類型父母,你中了嗎?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愈來愈近,心靈距離卻越來越遠......
愈來愈多「被手機帶大的孩子」,愈來愈多不善言語、不懂如何與孩子相處的父母,也愈來愈多「依戀障礙」的孩子......

自我檢測

以下是我根據依戀研究所整理的表格,有興趣的話可以去google搜尋「依戀」,會有很多相關知識,可以自我檢測,若是父母可以觀察寶貝有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箭頭所指方向由低到高為嚴重程度。
依戀障礙檢測表

五大父母類型

  1. 冰山型父母:
    特點:使孩子感到難以親近
    你有沒有過在哺乳時滑手機、注意力不在孩子身上的時候?當孩子求表揚、求抱抱的時候有沒有拒絕他,不耐煩的叫他去一邊玩?平常會不會都在做自己的事,沒有和孩子培養感情,花時間陪陪他?
    孩子對於情感的敏銳度是很高的,一點點不耐煩、一些無心的小動作他都看在眼裡。
    ➡此類型教養出來的孩子通常獨立穩重,不太會與人相處,不易敞開心扉交朋友、不輕易相信他人。
  2. 直升機父母:
    特點:過度保護、介入,緊迫逼人的父母
    這類型的父母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現在社會很多的「媽寶」都是這麼出來的,放不下手的父母、學不會長大的孩子,爸媽總是跟在孩子的周圍,把一切打點好,孩子只要負責讀書就好,缺什麼父母都會解決。
    ➡此類型教養出來的孩子挫折忍受力低落,不具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3. 破壞型父母:
    特點:使用言語暴力/肢體暴力/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
    這類型父母只要孩子不聽話就會以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使孩子心生恐懼,進而達到父母要的效果。
    ➡此類型教養出來的孩子自尊心低落、沒有自信,容易有自虐、自殘的現象發生。在與人相處中也較容易發生暴力傾向。
  4. 家家酒型父母:
    特點:將婚姻當兒戲的家長,以自己的需求為第一
    家家酒型父母思維幼稚,會把孩子當做朋友,將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有些會讓孩子承擔自己的責任。
    ➡此類型教養出來的孩子在往後容易吃很多苦頭,將很多不屬於自己的責任都歸納到自己身上,難以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
  5. 糖果屋父母:
    特點:把自己的人生「延伸」到孩子身上,試圖操控孩子的人生
    糖果屋父母會將孩子的人生規劃「妥當」,忽視孩子真正想到的東西,把自己想要的模樣強加到孩子身上,此類型父母最常說「我這麼做都是為他好......」
    ➡此類型教養出來的孩子如果沒有達到父母期望會非常自卑,覺得自己沒有用處。達到成就的孩子,很多也會感到空虛,贏得了地位與財富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沒有嘗試、摸索,就好像看著別人走過很多路、有不同的人生體驗,自己卻只有一條路走到底的感覺。
其實,孩子也是人,有自己的想法、思考模式,希望更多的爸爸媽媽們能夠傾聽孩子的想法,站在一個聆聽者的角度,給予孩子們客觀的建議,根據經驗分析利弊,讓孩子自己摸索、抉擇,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avatar-img
5會員
7內容數
嗨!我是陌珊,一名理想主義者,努力追求更好的自己,現在的我開始新的一段旅程,開始學習在網上寫文章,將我所擁有的工具分享出來,希望幫助更多人的生活變好。 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章,為了不錯過任何一篇,請把我放到你的追蹤名單中。 如果你願意,幫我點 LikeCoin ,你的支持是我寫文章的動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陌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簡單的書寫,改變你的一生 早晨例行 早上起床時,想想活著是多麼大的特權   -可以呼吸、思考、享受、去愛。 你的一天將過得如何,取決於你用什麼方式開啟早晨。 早晨例行是為了讓你的大腦「開機」
簡單的書寫,改變你的一生 這是你嗎? 每天的行程: 早起就是上班,好不容易熬到下班,累得跟什麼一樣 回家還要面對一大堆煩人的事,或者回家洗洗睡 隔天再重複一樣的生活。 有一大堆想做的事,卻因為疲憊、拖延,到現在都沒達成? 多少次給自己立下目標,卻又把目標放棄, 你,還記得嗎? 當初立了什麼目標?
原來,拖延症是需要被原諒的。 原來,拖延症是大腦對於壓力應變機制下的產物。 原來,拖延症是可以解決的。
最簡單的書寫,改變你的一生 早晨例行 早上起床時,想想活著是多麼大的特權   -可以呼吸、思考、享受、去愛。 你的一天將過得如何,取決於你用什麼方式開啟早晨。 早晨例行是為了讓你的大腦「開機」
簡單的書寫,改變你的一生 這是你嗎? 每天的行程: 早起就是上班,好不容易熬到下班,累得跟什麼一樣 回家還要面對一大堆煩人的事,或者回家洗洗睡 隔天再重複一樣的生活。 有一大堆想做的事,卻因為疲憊、拖延,到現在都沒達成? 多少次給自己立下目標,卻又把目標放棄, 你,還記得嗎? 當初立了什麼目標?
原來,拖延症是需要被原諒的。 原來,拖延症是大腦對於壓力應變機制下的產物。 原來,拖延症是可以解決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最近在英國的心理治療界有個議題:有許多被成年子女疏遠的父母,認為是在心理治療國過程中,心理師間接、直接引導子女跟父母疏遠、甚至不再往來。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父母因為手機分心而疏忽了小孩的情緒、互動與安全,國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與文章探討。以下列出一些重點: 年幼的兒童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看手機,會直接感覺被忽略。 分心的父母,對兒童情緒表達的細微訊號,敏銳度會降低 分心的父母,常會草率地回答或回應小孩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Thumbnail
書中談及過度的教養可能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主張父母放下過度管教,創造理解和諧的教養環境。
Thumbnail
過去,人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單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得知可惡的父母不在少數。不是從小狠心虐待,就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童心靈受創,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發展。   古人也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現在因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最近在英國的心理治療界有個議題:有許多被成年子女疏遠的父母,認為是在心理治療國過程中,心理師間接、直接引導子女跟父母疏遠、甚至不再往來。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父母因為手機分心而疏忽了小孩的情緒、互動與安全,國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與文章探討。以下列出一些重點: 年幼的兒童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看手機,會直接感覺被忽略。 分心的父母,對兒童情緒表達的細微訊號,敏銳度會降低 分心的父母,常會草率地回答或回應小孩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Thumbnail
書中談及過度的教養可能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主張父母放下過度管教,創造理解和諧的教養環境。
Thumbnail
過去,人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單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得知可惡的父母不在少數。不是從小狠心虐待,就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童心靈受創,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發展。   古人也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現在因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