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不只東南亞:蘋果、稻鴨、原住民,《尋找台灣味》的前傳與後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本《尋找台灣味》於2020年5月初上市,網媒相關的宣傳以越南茶等東南亞篇章成為了主打。「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的意趣自帶光環,然而,身為作者之一,心中種有一股聲音吶喊著:「本書有一半的農業記事篇章是書寫臺灣,應該要把他們的亮點平衡宣傳才是。」
我與其他八位作者的田野研究期間皆有重疊之處,平時在408研究室大家也會互道、互嘲、互勵彼此的田野事蹟,也在2018年起和大家組成「地理角寫書團隊」,更是一同參與了這本書的產字過程。我在此分享其他四位書寫臺灣本島的農人記事,以及他們與我在製作本書過程的前傳與後記。

我與農作的距離,是尋找,還是台灣味?

起初團隊成員與編輯在發想書名時,比起追求「台灣味」的定義本身,本書的調性更指向「尋找」一詞的意義與過程,也成為我們撰寫初稿時的共識。農業在台灣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不可取代的歷史記憶,甚至說是台灣經濟奇蹟的部署前提也不為過。
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皆是宜蘭員山鄉的務農一代,犁田的牛曾經是他們家人般的存在,即便到了我這一代,親戚的各家庭中依然流傳著不吃牛的習慣。我的外婆至今已過耄耋之年,每次回去深溝村都可看到她在果菜園裡忙進忙出的身影,種了各式各樣的作物自給自足,外婆最自豪的是自產自銷的薑黃與桑葚。我在他們身上看到對土地的親密與情感的黏著,我想,這亦是台灣農民的部分縮影。

台灣的土壤,農人的羈絆

然而,隨著台灣社會結構的變遷,作物的選擇、農地的變更,乃至群族的議題,往往關係於大規模的自然災害與政治決策,直接地影響農民的日常生活。如彗岑在〈一顆蘋果,兩種觀點〉中,環山部落的蘋果地作為一種台灣高山水果的窗口,歷經九二一地震與敏督利颱風對高山水土保持的衝擊,高山農業活動的正當性往往成了眾矢之的,而採蘋果的人連同被化約成:為了龐大利益上山開墾的人。
得過文學獎的彗岑,其文風是我最欣賞的作者之一,平時的她就相當擅長將常見的動植物描繪的靈動,這個特質完整的體現在「種蘋果、採蘋果」的行文中,彷彿也閱讀到身為蘋果的委屈。而,與蘋果交錯的故事線另一頭,則是新佳陽泰雅族,將果樹轉作梨山茶的故事,思妤的〈高山的賭注〉中,道出族人從種植果樹到改種茶的挫折與轉機,雖然茶不是泰雅族的傳統作物,但在高山農業複雜的轉折中,卻意外成為部落行銷的亮點。「來啦,上山喝茶」成為族裡日後熱情吆喝的問候語。
對原住民來說,種植非傳統作物對他們的意義不僅是生存,宇忻的〈將苦澀與香醇置於一口〉起源於2019年莫拉克風災的肆虐,迫使屏東排灣族部落的遷村,也改變了他們原有賴以維生的農作方式。族人在長途跋涉也要種咖啡的過程中,怎麼轉變成族人心中的回家之路。
話說,關於宇忻文筆的轉折與也是令我印象深刻與敬佩(其心路歷程詳見這篇),大概在團隊第二還第三次校稿時,宇忻把原本看似平鋪直敘的環節、相同的事件改寫後,在閱讀上便有著層層帶出亮點的效果,這個用心也得到了左岸編輯的讚賞。莉靜的〈來一趟中年的冒險〉,文中的主人翁試圖將稻鴨作為一種有機農法,以降低化學肥料對地力的耗損為出發點。然而,有效實踐卻實為不易,稻鴨真的有那麼聽話?會不會反倒成「鴨害」?要怎麼養鴨也是一大問題。文中那位憨膽的中年阿伯,他們不斷地從有機實驗耕作過程中累積經驗,無論成敗,都為苑裡農田逸事帶來多彩的樣貌。

作者們收到書後,第一個想到的是…

我的作者群朋友們在收到熱騰騰的書本後,第一個想到要感謝、要送的人是我們田野所遇到的人們,特別是書中所提及的人物。當莉靜還在蒐集碩論資料的時候,訪問了好多農民,其中,每每訪問老黑伯時,她不免戰戰兢兢。某次訪談結束,心情終於撥雲見日的同時還被狗盯上,其實對她、以及對我們大家而言,在參與觀察農民的憨膽與冒險歷程的同時,把自己丟到異地田野,就是一種冒險。
莉靜在撰稿本書初稿時,就先寄給阿伯們看,以為他們農務繁忙然後擱其一旁,沒想到,隔天就收到阿伯的來電,說他讀完了,還給了一些建議;兩天後,那位老黑伯也來電了,莉靜心驚驚地接起電話,半晌沉默後,電話那頭傳來:「寫的很好。」
其實,將書送給田野中的人物對我(們)來說心情是複雜的,會擔憂他們是否會不開心我把他們的故事所寫成的模樣、或是哪個段落寫得差強人意。因為對我們來說,他們不只是研究對象,更像是該領域中的重要朋友。所以,當獲得田野朋友的肯定,即使是短短四個字,就足以開心地無以復加了。

學術論文的「轉作」現場

有些人可能會懷疑(甚至當初的我們自己),研究生的集結之作該不會只是彼此論文枝節的「異質拼裝體」?然而,在團隊經過幾次的「批鬥大會」,如:「欸我不懂你這句話的意思」,「太學術」、「太文藝」等三番兩次的審查修正後,作品漸漸長成現在所見的出版樣態──在共同的關懷下,說自己的田野故事。
這四篇的共通點,主角之於農作都帶有著「某種冒險、克難」的意味,難道是偶然,還是作者群的私通或默契?其實,若說書名「台灣味」直意為台灣的味道(味覺上),我認為更深刻的涵義,在於這四篇正不約而同地描繪著農民在台灣農業的危機與轉機中,那種與台灣歷史不可分割、「對土地的羈絆、憨膽而堅韌」的台灣味(氣魄上)。
作者群中不乏親臨教學現場的國高中地理老師,他們也為艱澀的學術書寫「轉作」為親民文字,試圖將理論關懷埋於故事背後,背後的深意皆是關於台灣味在哪裡的叩問,更是另一種對台灣鄉土寫作的一手經驗嘗試。有時候我們都知道務農之人很辛苦,然而甚麼是「辛苦」、又在「掙扎」甚麼,與其兩字形容,不如透過親身參與農事與實際對談,將農民所經歷的事件與日常農事,梳理成書中的篇章精華,行文中的難言之隱與細微之處往往最是力道所在。不論是「學術轉作」集結的新穎呈現,抑或是台灣農事關懷的承先啟後,這本《尋找台灣味》必有書市上無可取代的定位。如果想了解台灣農民的生活片影,他們的文章絕對是口袋名單。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安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故事開始於一台行駛的轎車上,小學四年級的荻野千尋和父母,正從都市搬離至鄉下地區,在急駛叢林小路之中迷了路,來到一個陌生無人的神隱城鎮,千尋的父母吃了準備給神仙的菜餚,變成了肥豬的模樣,拉起了進入靈怪世界的布幕。
檳城的華人,或者說馬來西亞華人,除了語言混雜之外,迅速切換語言亦是種平凡的日常,多元文化著實地體現於地方生活空間,以及個人尺度的語言之中。剛開始和當地人閒聊或訪談的時候,對方講了一串華語混英語,我卻有「嗯?我剛剛聽了甚麼?」的感覺。
故事開始於一台行駛的轎車上,小學四年級的荻野千尋和父母,正從都市搬離至鄉下地區,在急駛叢林小路之中迷了路,來到一個陌生無人的神隱城鎮,千尋的父母吃了準備給神仙的菜餚,變成了肥豬的模樣,拉起了進入靈怪世界的布幕。
檳城的華人,或者說馬來西亞華人,除了語言混雜之外,迅速切換語言亦是種平凡的日常,多元文化著實地體現於地方生活空間,以及個人尺度的語言之中。剛開始和當地人閒聊或訪談的時候,對方講了一串華語混英語,我卻有「嗯?我剛剛聽了甚麼?」的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種植水果 我的故鄉位於東西橫貫公路的西邊,那裡的人們常常會爬到梨山的山頂去種植各式各樣的水果。無論是水蜜桃、蘋果還是梨子,每一樣都充滿了自然的甘甜與新鮮。每年到了豐收的季節,我們的家裡就會堆滿各種水果,而其中,蘋果的釀酒過程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只能待在家裡 我還在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年紀小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臺灣養豬產業遭遇大規模口蹄疫疫情後,「東園食品」蔡家三姐遭受重創。這篇文章講述她如何在逆境中秉持樂觀進取的態度,與家人團隊努力打拼,在產品上皆採用非油炸方式,並融入新意與傳統,創造出多款口味獨特的產品。文章內容適合使用「食品工廠」、「臺灣伴手禮」、「臺中市獎項」等關鍵字。
Thumbnail
以前住都市時,只認識香蕉。後來開始到有機店採買蔬果,偶爾會看到芭蕉。2015年移居台東長濱,有了自己的農地可以種植之後,發現長濱家家戶戶都種蕉,而且大多是芭蕉。吃了長濱出產的芭蕉,才知道芭蕉如此美味,更勝於香蕉,相較之下,香蕉的濃厚香味,倒有些膩了。
Thumbnail
2014年,我們萌生移居鄉下、自耕自食的念頭。那年第一次來到台東海岸線,覺得這裡跟台灣其他地方的鄉下很不一樣,大概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吧。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大海,還有美麗的海岸山脈。尤其長濱這裡更是有種與世隔絕之感,離大城市花蓮和台東,都要兩個小時的車程。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工廠的污染...
Thumbnail
這本以真實歷史為基底的小說以閩南語為主的對白,書中主要描寫了香蕉與蕉農的故事,而且有日治時期到民國時期的腔調,相當推薦想了解臺灣香蕉曾經外銷歷史的朋友來閱讀。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我是2015年底移居台東後,才開始認識植物的。之前,只是個書呆子,沒種過植物。現在,很意外的成了農婦,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在農場上摸泥土、種植物。真是好大的轉變!雖是務農新手,但八年來摸過數十種植物,倒也學到一些心得,也深深迷上種植的樂趣和成就感。泥土和植物,真是上帝美好的創造物
Thumbnail
槺榔又稱台灣海棗,是從冰河時期留下來的原生植物,分布在台灣濱海一帶,能承受貧脊土壤、耐鹽抗旱,頭頂著尖刺葉形結穗如檳榔豆,高大筆直的槺榔樹突出於沙丘地表,至今西部沿海仍有許多村落以槺榔命名。 即使是一個小地方,也應該有自己的故事,本主題即以台南七股槺榔,一個位於曾文溪河口北岸的農場為出發的生活故事。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種植水果 我的故鄉位於東西橫貫公路的西邊,那裡的人們常常會爬到梨山的山頂去種植各式各樣的水果。無論是水蜜桃、蘋果還是梨子,每一樣都充滿了自然的甘甜與新鮮。每年到了豐收的季節,我們的家裡就會堆滿各種水果,而其中,蘋果的釀酒過程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只能待在家裡 我還在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年紀小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臺灣養豬產業遭遇大規模口蹄疫疫情後,「東園食品」蔡家三姐遭受重創。這篇文章講述她如何在逆境中秉持樂觀進取的態度,與家人團隊努力打拼,在產品上皆採用非油炸方式,並融入新意與傳統,創造出多款口味獨特的產品。文章內容適合使用「食品工廠」、「臺灣伴手禮」、「臺中市獎項」等關鍵字。
Thumbnail
以前住都市時,只認識香蕉。後來開始到有機店採買蔬果,偶爾會看到芭蕉。2015年移居台東長濱,有了自己的農地可以種植之後,發現長濱家家戶戶都種蕉,而且大多是芭蕉。吃了長濱出產的芭蕉,才知道芭蕉如此美味,更勝於香蕉,相較之下,香蕉的濃厚香味,倒有些膩了。
Thumbnail
2014年,我們萌生移居鄉下、自耕自食的念頭。那年第一次來到台東海岸線,覺得這裡跟台灣其他地方的鄉下很不一樣,大概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吧。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大海,還有美麗的海岸山脈。尤其長濱這裡更是有種與世隔絕之感,離大城市花蓮和台東,都要兩個小時的車程。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工廠的污染...
Thumbnail
這本以真實歷史為基底的小說以閩南語為主的對白,書中主要描寫了香蕉與蕉農的故事,而且有日治時期到民國時期的腔調,相當推薦想了解臺灣香蕉曾經外銷歷史的朋友來閱讀。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我是2015年底移居台東後,才開始認識植物的。之前,只是個書呆子,沒種過植物。現在,很意外的成了農婦,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在農場上摸泥土、種植物。真是好大的轉變!雖是務農新手,但八年來摸過數十種植物,倒也學到一些心得,也深深迷上種植的樂趣和成就感。泥土和植物,真是上帝美好的創造物
Thumbnail
槺榔又稱台灣海棗,是從冰河時期留下來的原生植物,分布在台灣濱海一帶,能承受貧脊土壤、耐鹽抗旱,頭頂著尖刺葉形結穗如檳榔豆,高大筆直的槺榔樹突出於沙丘地表,至今西部沿海仍有許多村落以槺榔命名。 即使是一個小地方,也應該有自己的故事,本主題即以台南七股槺榔,一個位於曾文溪河口北岸的農場為出發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