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Atiny Naya (給我一支蘆笛)﹕聆聽自然的呼喚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曾否細嚐拂曉之光
如品酒自以太之觴?
  〈Atiny Naya〉收錄在 Cesair 的第一張專輯《Dies, Nox et Omnia 日、夜與萬有》之中,是一首充滿阿拉伯風格的歡愉之歌,表面上描述了音樂為敘事者帶來的喜悅,實際上蘊藏著歸隱田園的渴望。
  〈Atiny Naya〉的歌詞出自二十世紀的黎巴嫩-美國詩人紀伯倫 (Gibran Khalil Gibran) 所創作的長詩《行列聖歌 (The Processions)》。
  紀伯倫 (1883-1931) 出生於黎巴嫩,年少時跟隨母親移居至美國,是一位作家、詩人、畫家及哲學家(雖然本人拒絕接受這個頭銜),傳世名作有《先知》、《沙與沫》、《淚與笑》等。他的詩作打破了傳統阿拉伯詩歌的題材、手法與格律,為當時的阿拉伯文學界帶來了新氣象。
  《行列聖歌》敘述了一位老人與年輕人在林地邊緣的對話。老人植根於文明之地與城市,年輕人則是森林的產物,個性無憂無慮,代表大自然與一體性,以樂觀的態度回應老人的陰鬱思想。〈Atiny Naya〉的內容便是年輕人熱愛自然生活的剖白。
  在 Cesair 的〈Atiny Naya〉之前,《行列聖歌》為世人帶來了黎巴嫩女伶菲魯茲 (Fairuz) 膾炙人口的作品《給我一支蘆笛並高歌 (Aatini al Nay wa ghanni)》。
請注意一開始的音量
英譯歌詞看這裡﹕Give me the Flute (Nay) and Sing - Lyrics Translate
  菲魯茲被譽為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歌手、黎巴嫩音樂界的標誌性人物,其地位可與法國女伶愛迪‧琵雅芙、美國搖滾樂之王「貓王」及瑞士歌手莉斯·阿西婭媲美。她演唱的《給我一支蘆笛並高歌》由黎巴嫩作曲家納布吉‧罕卡什 (Najeeb Hankash) 負責譜曲,至今仍風靡阿拉伯世界。
  Cesair 的版本旋律輕快,比較符合森林小子(誰)的心態,但我也喜歡菲魯茲版本那帶點哀怨的主旋律。Cesair 以愛爾蘭布祖基琴 (Irish bouzouki) 清脆的弦聲作開場,然後畫面出現了手搖琴 (Hurdy gurdy)、小提琴和迪吉里杜管 (Didgeridoo),還有皮鼓、指拔等敲擊樂器來應和這場豐富的音樂盛宴。

歌詞翻譯

1/ A’tinee-N-Naya Wa-Ghanni
Fal-Ghena Serru-L-Khuloud
Wa-Aneenu-N-Nayi Yabqa
Ba’da Ann Yafna-L-Wujoud
Give me the flute and sing
For singing is the secret of immortality
And the soughing of the flute remains
Even after the existence comes to an end
給我一支蘆笛 [1] 並高歌,
因歌聲暗藏永生的秘密。
縈繞不散的笛聲颯颯作響,
在萬物歸盡以後仍永存。
2/ Hal-Ettakhathta-L-Ghaba Methlee
Manzelan Douna-L-Qusour
Fa-Tataba’ta-s-Sawaqi Wa-Tassalaqta-s-Sukhoor
Have you ever taken the woods, as I have
To be a home instead of the castles?
So you followed the streams and climbed up the rocks
你曾想過捨棄石砌之城,
如我這般,視林木為家?
你該追隨溪流,攀上高山。
3/ Hal Tahammamta Bi-‘Etren Wa-Tannashfta Bi-Nour?
Wa-Sharibta-l-Fajra Khamran Fee Ku’oosen Men Atheer
Have you ever bathed in perfume and dried yourself with a light?
And drank the dawn as wine in goblets of ether?
你曾否以香料沐浴,
讓光芒拭抹你身?
你曾否細嚐拂曉之光
如品酒自以太
[2] 之觴?
4/ A’tinee-N-Naya Wa-Ghanni
Fal-Ghena Serru-L-Khuloud
Wa-Aneenu-N-Nayi Yabqa
Ba’da Ann Yafna-L-Wujoud
Give me the flute and sing
For singing is the secret of immortality
And the soughing of the flute remains
Even after the existence comes to an end
給我一支蘆笛並高歌,
因歌聲暗藏永生的秘密。
縈繞不散的笛聲颯颯作響,
在萬物歸盡以後仍永存。
  接續一段節奏愈來愈快的吟唱我不知道 Monique 唱的是甚麼,但這一段絕對是畫龍點睛的一筆,將整首歌的高潮一再推進,猶如深陷樂音之中無法自拔,進入狂喜狀態。

註釋

  1. 蘆笛 (Nay)﹕雖然大家都將「Nay」譯作「蘆笛」,但是我不清楚這種常見於中東音樂的木管樂器的中譯是甚麼。如果用「蘆笛」去搜尋,跑出來的結果可能是「排笛」,跟實際的「Nay / Ney」不一樣。Nay (連結含圖示)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源自波斯,笛身背後有一孔,前面開五至六孔,垂直演奏。
  2. 以太 (Ether)﹕又稱乙太,是一種用來解釋光波傳播現象的假定媒介,隨著人們愈來愈了解光的本質,乙太被證實並不存在。紀伯倫用「美酒」比喻「拂曉」、用「以太」比喻「拂曉的光芒」,亦即鑄造酒杯之物,勸人投身自然之美的意境創新又夢幻,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另有英譯版本譯作「神造之杯 (divine cups)」,雖然一般人對形而上顯現的想像來自「耶穌光/雲隙光」,但與以太相比似乎失去了與光互相呼應的浪漫美感,變得太具體了。

  如果喜歡我寫的東西,或是希望給予一點支持,歡迎運用下方的 LikeCoin Button 為這篇文章拍手(最多 5 次),感謝!

參考資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3會員
67內容數
本出版專題以介紹異教民謠及相對小眾的另類音樂為主。 異教民謠作品的靈感多來自各國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文學作品,可單純當作充滿異域風情的音樂欣賞,也可視為一種歷史和文學的活化,以音樂作為傳播媒介,讓大家對古老土地的人事物產生興趣。 透過疏理作品內容進行自我學習之餘,也與大家分享這些富有特色的音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羽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埃努瑪‧埃利什》記述了巴比倫帝國版本的創世史詩,由原始神交合生出眾神為起始,中間歷經舊神與新神的鬥爭,最後以讚美眾神推舉的「眾神之神」馬爾杜克作為結束。這首史詩訴說著我們耳熟能詳的創世過程﹕秩序取代混亂、光明戰勝黑暗,同時藉由強調政治正當性及統治合法性的過程,奠定巴比倫與其守護神馬爾杜克的地位。
Cesair 是來自荷蘭的異教民謠樂團,音樂定位為「史詩民謠與神話音樂」。樂團成員認為他們的音樂不該被定義為「異教民謠」,因「異教」一詞暗示該音樂帶有一定程度的靈性概念或為了與某種類型的宗教作出區分,與樂團的定位並不契合。儘管如此,Cesair 跟 Omnia 都被視為荷蘭最具代表性的異教民謠樂團。
法國新民謠樂團 SKÁLD 的成員 Pierrick Valence 拍攝了一系列平均不超過五分鐘的短片,透過簡潔的說明和演奏示範來介紹樂團所使用的民謠樂器。承接上一篇,這一篇將會依序介紹口簧琴、特羅辛根里拉琴、克拉維克里拉琴、薩滿手鼓、號角及德西馬。
法國新民謠樂團 SKÁLD 的成員 Pierrick Valence 拍攝了一系列平均不超過五分鐘的短片,透過簡潔的說明和演奏示範來介紹樂團所使用的民謠樂器。這一篇將會依序介紹北歐詩人提琴、尼古赫帕、齊特琴、塔爾哈帕琴和芬蘭古琴。
SKÁLD 是在 2018 年成立於法國的新民謠樂團,以北歐神話故事為靈感,希望為古北歐詩歌注入新生命,重新訴說維京人和北歐眾神的故事。在第一張專輯中,他們以古北歐語和英語演唱,其表演方式活潑,著重以不同手法描述樂音背後的故事,營造惹人遐想的「音景 」,跟北歐詩人一樣強調語言和音樂所塑造的氛圍。
這首歌參考的原作據說由北歐詩人 Hornklofi 撰寫,他是挪威第一任國王「金髮」哈拉爾所任命的桂冠詩人。歷史學家對哈拉爾王的理解不多,他是生活在八、九世紀的人,但提及他生平的史料最早來自十二、十三世紀,資料極度缺乏。因此,Hornklofi 的詩作有時被視為理解哈拉爾王生平的重要參考資料。
《埃努瑪‧埃利什》記述了巴比倫帝國版本的創世史詩,由原始神交合生出眾神為起始,中間歷經舊神與新神的鬥爭,最後以讚美眾神推舉的「眾神之神」馬爾杜克作為結束。這首史詩訴說著我們耳熟能詳的創世過程﹕秩序取代混亂、光明戰勝黑暗,同時藉由強調政治正當性及統治合法性的過程,奠定巴比倫與其守護神馬爾杜克的地位。
Cesair 是來自荷蘭的異教民謠樂團,音樂定位為「史詩民謠與神話音樂」。樂團成員認為他們的音樂不該被定義為「異教民謠」,因「異教」一詞暗示該音樂帶有一定程度的靈性概念或為了與某種類型的宗教作出區分,與樂團的定位並不契合。儘管如此,Cesair 跟 Omnia 都被視為荷蘭最具代表性的異教民謠樂團。
法國新民謠樂團 SKÁLD 的成員 Pierrick Valence 拍攝了一系列平均不超過五分鐘的短片,透過簡潔的說明和演奏示範來介紹樂團所使用的民謠樂器。承接上一篇,這一篇將會依序介紹口簧琴、特羅辛根里拉琴、克拉維克里拉琴、薩滿手鼓、號角及德西馬。
法國新民謠樂團 SKÁLD 的成員 Pierrick Valence 拍攝了一系列平均不超過五分鐘的短片,透過簡潔的說明和演奏示範來介紹樂團所使用的民謠樂器。這一篇將會依序介紹北歐詩人提琴、尼古赫帕、齊特琴、塔爾哈帕琴和芬蘭古琴。
SKÁLD 是在 2018 年成立於法國的新民謠樂團,以北歐神話故事為靈感,希望為古北歐詩歌注入新生命,重新訴說維京人和北歐眾神的故事。在第一張專輯中,他們以古北歐語和英語演唱,其表演方式活潑,著重以不同手法描述樂音背後的故事,營造惹人遐想的「音景 」,跟北歐詩人一樣強調語言和音樂所塑造的氛圍。
這首歌參考的原作據說由北歐詩人 Hornklofi 撰寫,他是挪威第一任國王「金髮」哈拉爾所任命的桂冠詩人。歷史學家對哈拉爾王的理解不多,他是生活在八、九世紀的人,但提及他生平的史料最早來自十二、十三世紀,資料極度缺乏。因此,Hornklofi 的詩作有時被視為理解哈拉爾王生平的重要參考資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春野、怪奇比莉、上山...... 從歌手到獨立樂團,在下篇,也將推介數首吸引我深深深深的新歌喔 ♡
Thumbnail
生了好久,終於滿意這一曲,後面有特意做變奏,是我喜歡的樣子。甜甜淡淡的,飛到我喜歡的山裡面,什麼煩惱都不再有,拿來當睡前音樂剛好。 本來要做東方傳統與西方的Fusion,但二胡人工合成實在的不像樣,只能說太難聽,耳朵無法接受...就快放棄時,這曲像是老天對我的憐憫,管他fusion不fusio
Thumbnail
維也納隨想曲出版於1910年,是奧地利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Fritz Kreisler最早以自己的名字發表的作品之一。Kreisler以演奏家身分迎來演奏生涯的第一次高峰,但作為作曲家,他大部分的作品卻不用自己的名字發表。該曲透過對小提琴技巧和音樂的巧妙處理,展現出維也納宮廷風情。值得反覆琢磨和聆聽。
Thumbnail
《季候鳥》是魔音樂團的第一首歌,藉由對遠古失落文明的馳想,哀悼失落的情感…… 《有故事的歌·有歌的故事》全球首張以原創歌詞透過AI生成華語/粵語之小說歌曲正規專輯(收錄20首歌曲)。全輯歌詞出自原著中文奇幻小說《魔音》。(原版共9部,2008至2012香港出版。重啟擴充新版現於網絡連載中)……
其實,她一開始並不是土生土長的塔尼特子民。 誠然,她是個沙漠人,打從具有意識起便曉得這個斬釘截鐵的事實,她出生在夢一般的永恆綠洲,踩著松軟的沙粒甚至不會留下腳印,本能促使她就這麼走過無數藩城,一遍一遍吟唱古老而悠遠的歌。
Thumbnail
莎意爾詩是一種馬來舊體四行詩。雖稱作「四行詩」,但其實行數不一定只有四行,也可能是八行或者更多。史上最早記載的莎意爾詩,出自17世紀享有盛名的印尼蘇門答臘詩人兼散文作家哈姆札·泛蘇力(Hamzah Fansuri)的手筆,他其中一首留存下來的莎意爾詩〈Syair Perahu〉篇幅超過160行。
Thumbnail
《季候鳥》初試啼聲……(小說《魔音》原創歌曲) 有誰共鳴? 我們總是到了最後,才想起把曾經的都記憶起來…… 《季候鳥 Migratory Birds》 這是“魔音樂團”的第一首歌,藉由對遠古失落文明的馳想,哀悼失落的情感。當時,他們都不知道,這首歌其實在預言他們的未來。
Thumbnail
在那個不經意的年代,口琴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窮人心中的鋼琴,是夢想和希望的載體。我們的故事,從一部深入人心的日劇《阿信》開始,其中女主角在絕境中透過一首愛爾蘭民謠“夏日最後的玫瑰”找到了重生的勇氣。那是口琴的魔力,能在最黑暗的時刻照亮前行的路。
Thumbnail
我誠心認為前年,雅維茱芮的《藤蔓》是我心中當年原住民專輯的最佳。那時沒有把評論放在方格子中,只有在臉書上發表。這邊擷取其中一段介紹,若有興趣不妨去聽看看以電子樂編曲的前作。
Thumbnail
奧菲斯一邊走進冥界,一邊奏着他的七弦琴,向冥王唱出他的悲哀:『我們的一切都是向您暫借,或早或晚,都必須歸還。但她是一朵太早摘下的蓓蕾,請您讓歐利蒂絲再次回到我身邊!』
Thumbnail
春野、怪奇比莉、上山...... 從歌手到獨立樂團,在下篇,也將推介數首吸引我深深深深的新歌喔 ♡
Thumbnail
生了好久,終於滿意這一曲,後面有特意做變奏,是我喜歡的樣子。甜甜淡淡的,飛到我喜歡的山裡面,什麼煩惱都不再有,拿來當睡前音樂剛好。 本來要做東方傳統與西方的Fusion,但二胡人工合成實在的不像樣,只能說太難聽,耳朵無法接受...就快放棄時,這曲像是老天對我的憐憫,管他fusion不fusio
Thumbnail
維也納隨想曲出版於1910年,是奧地利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Fritz Kreisler最早以自己的名字發表的作品之一。Kreisler以演奏家身分迎來演奏生涯的第一次高峰,但作為作曲家,他大部分的作品卻不用自己的名字發表。該曲透過對小提琴技巧和音樂的巧妙處理,展現出維也納宮廷風情。值得反覆琢磨和聆聽。
Thumbnail
《季候鳥》是魔音樂團的第一首歌,藉由對遠古失落文明的馳想,哀悼失落的情感…… 《有故事的歌·有歌的故事》全球首張以原創歌詞透過AI生成華語/粵語之小說歌曲正規專輯(收錄20首歌曲)。全輯歌詞出自原著中文奇幻小說《魔音》。(原版共9部,2008至2012香港出版。重啟擴充新版現於網絡連載中)……
其實,她一開始並不是土生土長的塔尼特子民。 誠然,她是個沙漠人,打從具有意識起便曉得這個斬釘截鐵的事實,她出生在夢一般的永恆綠洲,踩著松軟的沙粒甚至不會留下腳印,本能促使她就這麼走過無數藩城,一遍一遍吟唱古老而悠遠的歌。
Thumbnail
莎意爾詩是一種馬來舊體四行詩。雖稱作「四行詩」,但其實行數不一定只有四行,也可能是八行或者更多。史上最早記載的莎意爾詩,出自17世紀享有盛名的印尼蘇門答臘詩人兼散文作家哈姆札·泛蘇力(Hamzah Fansuri)的手筆,他其中一首留存下來的莎意爾詩〈Syair Perahu〉篇幅超過160行。
Thumbnail
《季候鳥》初試啼聲……(小說《魔音》原創歌曲) 有誰共鳴? 我們總是到了最後,才想起把曾經的都記憶起來…… 《季候鳥 Migratory Birds》 這是“魔音樂團”的第一首歌,藉由對遠古失落文明的馳想,哀悼失落的情感。當時,他們都不知道,這首歌其實在預言他們的未來。
Thumbnail
在那個不經意的年代,口琴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窮人心中的鋼琴,是夢想和希望的載體。我們的故事,從一部深入人心的日劇《阿信》開始,其中女主角在絕境中透過一首愛爾蘭民謠“夏日最後的玫瑰”找到了重生的勇氣。那是口琴的魔力,能在最黑暗的時刻照亮前行的路。
Thumbnail
我誠心認為前年,雅維茱芮的《藤蔓》是我心中當年原住民專輯的最佳。那時沒有把評論放在方格子中,只有在臉書上發表。這邊擷取其中一段介紹,若有興趣不妨去聽看看以電子樂編曲的前作。
Thumbnail
奧菲斯一邊走進冥界,一邊奏着他的七弦琴,向冥王唱出他的悲哀:『我們的一切都是向您暫借,或早或晚,都必須歸還。但她是一朵太早摘下的蓓蕾,請您讓歐利蒂絲再次回到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