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教學書議:《最高學以致用法》

以「輸入」來概括各種知識獲取,以「輸出」來概括各種成果展現,日本學者樺澤紫苑直接了當地指出:
大多數人以為,輸入:輸出應該要是9:1或8:2。但從大腦科學的角度來看,3:7才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或說最有助於自我成長。也就是說,當基礎知識量到達一定程度,輸出所花的時間心力,應該要是輸入的兩倍以上。
這個數字乍看之下很驚人,但它背後蘊含的原理,卻能應對兩種常見困擾:一是明知自己應該學習,卻總難以進入狀況;二是學習遇到瓶頸,好像已經成長停滯。
若撇開生理或情緒因素不談,之所以不進狀況,是因為在潛意識當中,並未感到這有持續且正向的回饋。而對於學習瓶頸,通常是因為資訊量已經很多,但缺乏有系統的整理與連結,導致質持續停留在同一水平。
怎麼辦?輸出就是答案。當然,這需要有計畫地輸出,而不是亂輸出一通。
首先,最簡易的輸出方式,不外說給別人聽、寫給別人看,在熟人間、朋友圈或同溫層,這通常都能得到正向回饋。尤其在部落格與社群網站興盛的網路時代,輸出並得到回饋的成本,其實已經降得非常低。如果它能以可積累的形式呈現,譬如按讚數、觀看流量或累積創作字數,就能使回饋感更明顯。
其次,講出來或寫出來的時候,我們會盡量讓聽眾讀者好理解,所以也就會在不自覺間,努力把已知資訊組織成有順序、有條理的脈絡。而在這樣的組織過程中,往往能夠觸發更有價值的想法或表述法,進而使成長曲線明顯上揚。
這就代表,如果規劃地好,輸出完全可以提供正向回饋、協助突破瓶頸。事實上,這兩者還是互補關係:因正向回饋的積累而突破瓶頸,又因突破瓶頸而得到正向回饋。
也就因為如此,書中的主要內容,就是介紹各種輸出方式與技巧,以及蒐集回饋、善用回饋的具體做法。其實這些東西,在人際溝通、自我成長或網站經營的書籍裡,多少都會提到。我認為其中一個比較特別的點,也是值得推薦給高中大學生的點,叫做「發送情報」。
所謂發送情報,就是找個自己有興趣、已涉獵的主題,開始蒐集一切相關資訊,然後弄個部落格用力寫、每天寫,當然還要在朋友圈內宣傳一下,說自己現在是XX研究者,專門發送XX情報。這個做法看似無甚特別,其實導向了輸出可帶來的大部分好處。
不僅如此,樺澤紫苑還根據自己看過的案例,歸納出了100-300-1000的升級法則:100篇文代表固定粉絲、300篇文代表搜尋排名靠前、1000篇文代表能靠這個過活。
按照這一標準,資訊蒐集真的要夠多夠準,而且必須學著捕捉各種反應或差異,否則到後來會沒東西可寫。不過在服務業市場激增、上層需求與細微體驗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這些或許是不得不磨的技巧吧。
而且若能累積出一定數量,就是非常好的學習歷程。從哲學或思辨的角度看,我會建議學生寫影評、劇評、小說評或動漫評,並慢慢建構出自己的寫作風格。
==
樺澤紫苑著,賴郁婷譯《最高學以致用法》,臺北:春天,202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