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喜歡亞利山德.奧菲利浦(Alexandre O. Philippe)的電影?儘管他本人並不喜歡伴隨「紀錄片」這個分類而來的,某種客觀公正之素樸想像,他更想創造、介入,並在原先的基礎上堆疊更多新區塊,但這也正是我們對他所探討的主題所需要的一切了。
2019 年 11 月,我在金馬影展與亞利山德.奧菲利浦進行簡短訪談。那年他帶著兩部當年出品的新片來到金馬影展放映,《迴異:異形誕生》(Memory - The Origins of Alien)與《超信仰分析:大法師》(Leap of Faith: William Friedkin on The Exorcist)。後者是他在創作上面一次新的嘗試,花費六天的時間與《大法師》(The Exorcist,1973)導演威廉.佛萊德金共處,並且進行六天的長篇訪談。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想像並看見菲利浦在筆記本上把一切攤開、重組的過程,這是一場一對一的碰撞與重現,儘管他本人的聲音大多時候隱沒在攝影機鏡頭之後。
熟悉他的觀眾可能還看過他早期的一些紀錄片,在金馬影展獲得大量好評的《驚魂記中計》(78/52,2017),他重現電影中的經典場景貝茲旅館,並且邀請各方幕後參與者,甚至是純粹喜歡電影的影迷來到其中進行對話。他重造太空艙場景,意圖為異形立下註解的《迴異:異形誕生》,還有另一部邀請到賽門.佩吉參與的《活人生吃全都錄》(Doc Of The Dead,2014)也都接近這個表現形式。我們能在這些作品裡看出他喜好重現情境、加入活潑元素的個人色彩。許多影迷認識他的時間則可能更早,《喬治盧卡拎老師》(The People vs. George Lucas,2010)曾經在金馬影展放映,那部電影處理星際大戰的影迷狂熱、觀眾對抗作者的戰爭,而關於電影本身的討論直到今天都還沒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