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不想動的我,像壓著浮球生活

我曾經以為自己是憂鬱傾向,我悲觀、微厭世,但又還可以正常生活。
直到我認識內在醫治,我才發現是我的特質和錯誤的價值觀,讓我長期處在壓抑的情緒裡(甚至習慣到像呼吸一樣自然),長期憋著一口氣的生活,費力、壓抑、憋悶。
我一方面覺得自己老是沒做甚麼,應該追求再有用一點、再多做一點、再做好一點;一方面又覺得好累,我甚麼都不想做。
活著挺無聊,但要去死又太痛。
國小國中我都是班上二三名,第一名們又好看又聰明又努力,我一方面覺得我永遠贏不過人家,那麼努力幹甚麼;一方面又覺得很安心,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多好。
考上高中,班上有 44 個人我就剛好考 22、23 名,班上 42 個人就考 21、22 名,在中間的名次讓我又自卑又安心,在中間就是安全的。
到了大學,班上 20 人我是第 10、11 名,繼續待在我的 50%。
我想,反正從國中到高中、大學,那麼多聰明的人在一起,輸給別人也沒什麼好丟臉的(吧)。
我過著長期沒有動力的生活。
2019 時我因為媽媽大力推薦,到以利亞之家參加課程,學習內在醫治的知識,怎麼服事別人,怎麼接受服事。
簡單來說,就是「從果子去找根」──你現在有什麼重複困擾你的模式?
每一期的課程都有一次被服事的機會。在 2020 年 11 月 1 號的這次服事,我說,我好沒動力,怎麼辦。
輔導幫助我去檢視我現在的生活,還有我最早最早,有這種感覺是甚麼時候?
我覺得……我好像一直都這樣,呼吸淺淺的,僵硬的活在框框裡,小心翼翼地待在中間,不可以太好,也不可以太差。
後來我們談到在當初我媽媽懷我的時候,他換了新工作才發現自己懷孕了,對職場文化的認知,讓他覺得現在不是公開的好時機,想一直到同事發現才說。我覺得那時候的我,也感覺到想體貼媽媽,要乖乖地隱藏自己,不能有太多動作,不能成為媽媽的困擾。
我在那個時候就下了一個決定,我不能動。
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個誓言就一直影響著我。我非常害怕失衡的狀況,維持現狀永遠對我是最安全的。但其實「維持」本身就需要耗費很大的能量,因為力道不可以太大,表現太好對我來說很危險;又不可以施力太小,因為做得太差、不能滿足期待,我又覺得很內疚。
不想動的我,像壓著浮球在生活,所以儘管看起來沒做太多事,「維持不動」就已經很累了。
浮球想要浮起來,我卻想要一直把它壓在水面下,累死了。

看到這裡,你可以試試看憋氣一分鐘,

身體不能有任何起伏或動作,感受一下憋氣是甚麼感覺。

我憋這一口氣憋了二十五年。
感謝主,很慶幸在二十五歲的這一年,我終於把這一口氣呼出來了。
我的沒有動力,來自我的自我設限,所以在解開誓言後,我的頭腦終於和心連結,明白「偶爾失衡也沒關係,試試看也沒關係」。現在的我,還在恢復能量的旅程上,但是可以動了。
鬆開浮球後,多了原本壓抑的能量,我開始寫部落格、參加活動、繼續完成之前自學的課程、聯絡好久不見的朋友,還有很多要去完成的計畫!
每個人失落的原因各不相同,療癒的路也不一樣。謹以此文紀念我的 2020,希望我的故事能給你一些啟發。
願我們都成為有靈的活人,真實的活著。

如果你對更多我的療癒之旅有興趣,歡迎追蹤「我到底去了哪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