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6/07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原生家庭的影響力(下)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力,至少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與探索,其一是像上篇「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原生家庭的影響力(上)」所談的:家庭成長經驗會內化成我們的「行為反應模式和內在的運作習慣」,也就是薩提爾模式所談的「冰山」。
另一種角度,就是用人與人的「關係」,來看我們面對他人時,會如何受到過去原生家庭的影響,讓我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重覆過去的應對方式以及一對一的關係。
我們回頭(上一篇)看看那位容易看不慣自己女兒的母親,她和女兒之間常常因為管教過程而衝突,她說教(「超理智」的應對姿態)以及責罵(指責),而女兒也以頂嘴(指責)回應,這讓她更生氣。兩人的關係除了容易有衝突以外,雙方也想要避免衝突,而相互保持距離、減少交流,造成彼此疏離的感覺。
這位母親在夫妻的關係裡,也常常會要求先生能夠分擔更多的家事,有時先生會勉強去做(討好),但是當他做不到或很不想做時,就會被指責不負責任,幾次之後,先生就用加班、朋友聚會...等方式減少待在家裡的時間(打岔),兩人關係就變得更加的疏離。先生這樣的應對方式讓太太感覺到更強烈的失落感,累積更多委屈、不滿的情緒,所以在面對女兒時,極有可能這樣的情緒會疊加上去。
第三組一對一的關係是先生和女兒,對主角(這位媽媽)而言,先生對女兒的要求幾乎是言聽計從(討好),而女兒也因為爸爸不會責罵他、順應她的需要,也表現出比較和顏悅色的反應,兩人的互動相對而言比較頻繁。
上述這三組一對一的關係(母女、夫妻、父女)的描述,主要是來自這位主角(媽媽、妻子)的觀點,如果有機會去問其他兩人,他們一定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描述。
這三組兩人關係形成了三角關係,每一組兩人關係的改變,也會影響其他兩組關係產生變化,造成了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試著將這樣的狀態描繪成下圖的右半部,你可以一邊參看這圖的右半部,一邊回看上述三組關係的描述。
圖一:原生家庭與現在家庭的三角關係
圖一:原生家庭與現在家庭的三角關係
其中,關於溝通姿態(求生存姿態)的說明,前面的你是怎樣面對他人的?體會四個姿態!以及前後相關的篇章,已有充分的說明了,在此不再贅述,建議先了解四個求生存姿態,再回頭看這一篇。
上圖中兩人之間的關係線說明如下:
圖二:四條關係線
任意兩人(尤其是家人)有長期的關係,尤其在面對壓力的情況下,會慢慢的累積出下列四種關係,薩提爾模式用四種關係線來表示,其所代表的意義簡述如下: 細實線:代表普通的、接納的、少衝突的、正向的關係。 曲折線:代表風暴的、騷動的、憎恨的關係。 虛直線:有距離的、負向的、冷淡的關係。 粗實線:代表很緊密、很黏或糾纏不清的關係。
當然,這四種關係線不足以描述人際之間的複雜關係,但是,它有提綱挈領的效果,當我們把處在壓力下最容易出現的關係標示出來,會讓我們更清楚的看見複雜的動態影響。當然,如果只用一條關係線不足以表達兩人主要而明顯的狀態時,可以同時加上第二種關係線。
當主角(這位媽媽)回顧她的原生家庭,將她對於自己的父母、母女和父女的描述,用同樣的方式畫下來,就形成了圖一(原生家庭與現在家庭的三角關係)的左半部。
她小時候看見父母的互動,在有壓力的情況下,常會出現母親指責父親的情況,父親先採取迴避、不回應的方式面對(打岔),但當母親因此更生氣、責備得更厲害時,父親有時也會受不了,就反過來對罵。這樣的狀態讓她比較同情父親,認為母親不該常常如此責備父親。同時,也覺得父親就像母親所責備的不負責任,而對父親也感覺到不滿。
另一方面,母親對她有很多的期待,期待她照顧好弟妹,幫忙做很多家事,當她一旦沒有符合母親的標準時,就會常被打罵的方式對待。主角很小的時候雖然很想符合母親的期待而得到認可,但是因常感覺到失望(做得好時也得不到認可)、委屈(自己的努力都沒被看見)和不公平(作為老大就要做那麼多),累積到後來,尤其到了國中時期,就爆發了憤怒回嗆母親,然後產生更強烈衝突。
父親一開始並不介入母女的衝突,但是,來自母親要求他管教女兒的壓力,再加上女兒爆發的憤怒,讓他也感覺到女兒的不敬和不孝,於是也對女兒說出了重話。主角在父母兩方的指責以及不諒解之下,選擇了自暴自棄,把更多的時間到外面找朋友尋求支持與了解,於是一群朋友發展出他們自己玩樂與消磨時間的方式,到後來在她成年之後回顧時,感覺到後悔。

從關係看「文化基因」的傳承
如果把上述家庭三代之間的這些互動的故事,畫成兩個三角關係圖(如:圖一),可能會比較容易看見它們之間的關聯性。
最明顯的是,主角和女兒的互動,包括「應對姿態」和「關係線」,幾乎和當年母親和主角的互動方式是相同的。除了指責的姿態可能學自於父母的應對姿態以外,也可能學會了母親教養主角的方式,並且無意識的用這樣的方式教養女兒,而雙方的關係也都是衝突和疏離的。
在此,我要先停下來,有幾點要提醒閱讀此文的朋友: 1.首先,如果你也像主角一樣,發現自己的教養方式承襲於父母,尤其是認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請不需自責或愧咎,這不是薩提爾女士提出這些回顧成長經驗的方法的目的,她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竭盡所能而為的」(「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P.20,張老師文化出版),這裡說的父母,不只是指主角這位母親,還包括她的父母,以及歷代的父母,他們都已經盡力而為了,這不是誰的錯,而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社會文化與家庭動力,透過個人傳遞給下一代,而我們可以做的是,學會這些方法覺察內化在我們身上的動力,並將好的部份傳承下去,不好的部份經過我們的轉化成為資源,也可以傳遞下去,而削弱或終止負向的影響力。 2.上述對於代代相傳的關係的理解,並不代表著這是「因果關係」,而是主角本身根據自身的經驗與詮釋,而產生的「連結與領悟」。「因果關係」是把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當做原因,而認定必然會產生這樣的教養的後果,如:這位母親(主角)小時候被指責,長大後就會指責孩子。或是,雙方如果互相指責,就一定會產生衝突和疏離的關係。當然,上述這兩種因果推論,是有可能發生的。但如果是以這樣的角度是看、甚至用分析的方式,去看待主角的經驗,就會讓主角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而物化了主角,我相信這是薩提爾女士極力要避免的部分。因此,薩提爾模式不是「將個人與家庭經驗,變成一個抽象理論」的取向,而是尊重每一個獨特的家庭和個人,以他們所體驗到的真實經驗作為出發點,想要更加的解構被污名化的經驗(家暴、性侵害...),讓個人從中解脫,提昇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並且還有一套方法可以轉化這些經驗,從受害者轉變成一個擁有主動和選擇權力的個體,這也是我個人寫這段文字的情感與期待。 3.承上,圖一所畫出來的情況,是主角(這位媽媽)的體驗和詮釋,不是事實。這一點理解很重要,我們、助人者或是她的家人都不用去爭辯實際上發生的事實是如何,因為即使在同一個家庭中,兄弟姊妹的體驗和詮釋都會不同,更何況是不同成長經驗的人之間,沒有誰的是比較對或錯。那麼,既然可能不是事實,為何要去以個人的體驗和詮釋作為基礎,去進行進一步的自我探索與轉化呢?因為,以「個人的體驗和詮釋」而不是「事實」作為基礎,是尊重一個人的主體性,同時,也相信這是一個開放、好奇與探索的旅程,主角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的有更加清明而形成整體的理解,如果發現了新的訊息、多了更多不同角度的理解,沒有理由不會進行修正和新的整合,這個過程可以一直持續下去,我們稱之為成長
說了這麼多,再次回到主角的領悟和學習是什麼?
另一個很明顯的連結是,主角的夫妻關係也和當年父母的關係很類似。主角和母親有相同的指責姿態,丈夫和父親也都有打岔的部份,這些相同的部份,會讓我們對於過去的學習如何影響到現在的我們,有更多的理解。同樣的,不同的部份也會讓我們去探索,有可能是和什麼經驗有關。比如說,主角小時候對於父親的不認同(父親逃避責任、指責母親、不了解自己),有可能成為她選擇相反特質的伴侶的參考,這大部分是下意識的選擇,看起來先生比較可能負責任、不容易指責他人、個性溫和...,而讓她被吸引、也做出了選擇。只是結婚之後,實際生活所產生的需求和壓力,可能會認為對方軟弱、沒有擔當...,最後先生出現的迴避,讓她認為和當年對父親的不負責任是相同的。
上述所說的這位母親僅僅是一個例子,作為代代相傳的關係影響力的說明,你的情況一定有很多部分是不同的,但我們可以從不同的生命經驗中看見類近的人性反應,豐富我們的生命,也可以學到一個自我探索的方法,更加的認識自己身上有哪些過去的學習還在影響著我們。就如同下圖:
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2
如果我們先了解當前自己的家庭關係,如④⑤⑥的一對一的關係,形成了現在家庭的三角關係,除了可以了解自己的家庭動力以外,還可以透過原生家庭的一對一的關係①②③,以及所形成的三角關係,來找到作為一個成年人的自己(現在的自己)是如何受到當年的自己(幼年的自己)的體驗所影響與形塑的,包括薩提爾模式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自我價值感」--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是如何受到父母的關係,以及當年的父母對待幼年自己的方式而形成的。
不過這裡要提醒的是,案例出現的平行關係(夫妻④vs.父母①、母女⑥vs.母女②)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也有可能是交錯的,比如主角和子女的關係⑥可能和父母的關係①,是有相同或差異的連結。重要的是,用好奇、開放的態度去尋找④⑤⑥與①②③有可能的連結,而不是符合某一種規則,或尋找一個特定的答案。

你可以做什麼?
第一,認識你自己。 如果你願意,也有好奇和時間,可以像上述這位母親,先畫出自己現在家庭的三角關係,如果你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可以先挑其中一位讓你覺得比較困難的關係。如果你結婚了但還沒有孩子,也可以先畫夫妻關係作為開始。如果你還沒有結婚,可以選擇交往的對象,或是你所在乎的、很親近的、長期的朋友,作為一個開始。然後再去畫出原生家庭的三角關係,並進行連結和探索,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背後各自有什麼樣的成長經驗影響著你?這樣更加深入的認識自己,有時可以因為這樣的理解,而得到很好的抒解與放鬆:「原來是這樣啊!」、「原來這不是我的錯!」...。
第二,轉化原生家庭經驗,讓現在的你更有選擇、更有力量、更加的完整! 這部份是我們的目標,也是後續會再多加著墨的部份,敬請期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