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原生家庭的影響力(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一位母親和我談到她在教養上的困擾,她說自己每次看自己的女兒(老二、國中生)很容易會有情緒,忍不住就會責備女兒,但兒子(老大、高中生)就比較乖、比較貼心,她列舉了許多女兒的問題,尤其很會頂嘴、對抗,讓她情緒管控更困難。

在初步了解這位母親的情況以後......,進入另一階段的提問:
「妳中學時代的成長經驗是怎麼樣的?」我問這位母親。
「我過得很不好,讓父母很擔心...,很後悔!」母親流下了眼淚。
原來,她青少年的時候覺得父母不了解她、不愛她,所以,常常用對抗的方式去應對父母的管教,讓他們很頭痛,自己也在外面和一些朋友做了一些讓父母傷心的事情,現在想來很愧咎、很難面對。
「這樣的成長經驗,怎麼樣影響了妳面對女兒的方式?」我進一步的邀請她連結過去和現在的經驗。
她沈默了一陣子之後,找到這樣的聯繫:「......我不想要她像我當年一樣,跑到外面去、交了不好的朋友,所以嚴格限制她出去的時間,盡量待在家裡。」
「這是很好的連結,還有其他的部份嗎?...」我鼓勵她更多的找出不同層面的連結。
這次她沈默得更久,更加的若有所思:「......她和我當年的脾氣一樣很差,很容易生氣。」
「可不可以這樣說?你看到女兒生氣的時候,會比較容易想到當時的自己?」
「...好像是耶!從來沒有這樣想過,你這樣一說,我覺得好像真的是這樣,看到她發脾氣,我很難接受就更生氣了!」
......接下來,慢慢進入到協助她轉化的過程,在此暫時略過。

從上面這段對話,可以看到母親的情緒管控和教養女兒的方式,都和她的成長經驗有關。
首先,她青少年的成長經驗就是使用對抗、指責的方式表達憤怒,所以,現在面對母女衝突時,也會習慣性的使用相同的應對方式。
其次,她對當年的行為感到愧咎、懊悔,期待自己當年可以更加的循規蹈矩,得到父母的認可,不會傷了父母的心。但是,這樣的期待已經無法達成,現在希望自己的女兒不要走上同樣的路。這在薩提爾模式中,將當年這樣的期待,稱為「未滿足期待」,長大之後就下意識的在自己所建立的家庭或生活中,尋找實現的可能,只是實現這樣的期待的人,不只是是本人,還擴大包含了伴侶或是子女,甚至是其他人。
第三,這位母親對於當年自己的行為不能接納,也會讓她在想到這段時期的自己時,感覺到自己很糟糕,自我價值感也容易跟著變得低落。當看到女兒很像當年的自己時,就更容易產生憤怒的情緒,也許女兒的行為本身有讓她生氣的部份,但其實更氣的是對於當年自己的表現,只是沒有意識到,而以為都是對於女兒的生氣,也就因此不明白為何自己這麼容易動不動就對女兒生氣了!

有朋友看了這段對話,可能會問我,為何會開始詢問這位母親的成長經驗呢?除了當場這位母親描述對女兒的生氣時,在強度(很小的事情會生很大的氣)、頻率(經常性的)、對象(只針對女兒)上,都感覺到不太尋常。其實更重要的是,在我教學及會談的經驗裡,幾乎大部分人在大部分的困擾上,幾乎都可以連結到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身上除了帶著來自父母的生物基因以外,也都帶著來自家族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

從冰山看「文化基因」的傳承

在薩提爾模式的信念中認為,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在我們18歲之前,已經形塑了我們內在運作的主要模式了。18歲指的是我們成年的分界點,不過,這只是一個概略的、象徵性的說法,有些人可能更早或是更晚幾年。請看下圖:

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1

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1

首先,在這個圖中區分了「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指的是在成年之前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在圖的左方可以看見大圈圈代表著原生家庭,小圈圈代表著作為小孩的你。所有箭頭指向「小孩」,代表著原生家庭(大圈圈)的種種影響力在形塑這個孩子,至少包括四個方面的影響,這四個層面就是我稱為「文化基因」的重要成分:
溝通姿態—父母之間以及面對孩子的溝通姿態,經過互動、學習,逐漸的演化出孩子原始的「求生存」姿態。比如,上個例子中的母親,當她幼年被父母指責,她也學會或選擇了如何對抗和指責,成年後成為母親,也用在她和女兒的衝突之中。
感受—成年後常常經驗到的情緒、可以如何體驗感受,以及是否可以顯露與表達感受,都和當年與父母、家人的互動中學習而來。對於這位母親,小時候經驗到大人的憤怒情緒的表達,他也學會同樣的方式表達,同時,掩藏了其他脆弱的情緒,如:悲傷、無力、失落...,這些都是不被允許發生的,更不能表現出來。
觀點—父母的反應、默契、規條,以及小時候的事件,形成我們的標準、價值觀、信念、對世界的看法。這位母親雖然在當年用對抗的方式面對父母的管教,但仍然在內心深處認同父母的大部分標準(如:守規矩、不在外面惹是生非),並用這樣的標準來管教自己的女兒。
期待—父母對我們的期待也形成我們對自己的期待,我們希望父母為我們做的卻沒有得到,形成我們對父母的「未滿足期待」。如上述這位母親的未滿足期待:「自己能步上正軌、得到父母的認可」,成為她管教女兒的潛藏力量,並且容易對女兒的言行產生過度的反應,無法控制,也不能理解。

以上這四個層面的經驗,最後都會匯聚成這個成年人的自我價值感,如你是怎麼對待自己的?兩個方向!一文所言,形成「我對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同時,也形成了他內在的運作過程-「冰山」,如圖中間部分所示,四個向右指出的虛線箭頭,是將原生家庭的影響力,內化成為成年人內在運作的四個層面的核心部分。

等到這個成年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之後,作為父母,就會像上圖的右方區域,四個向右指出的虛線箭頭,成為這個建立新家庭的父母的內在運作標準,而父母作為家庭的建築師,他們的影響力如同從中央散發出去的箭頭,代表著將自己內化的影響力無意識的展現出來,形塑這個新家庭的互動方式(溝通姿態)、情緒的對待和表達、價值觀與家庭規條的形成,以及對於自己、這個家庭、伴侶和子女的期待。

或許有的朋友會問,為何冰山中「渴望」和「生命力」不在這樣的傳承之內呢?主要的想法是,「渴望」、「生命力」是人類共有的部分,不管你在什麼樣的家庭中成長,這兩個部分和其他人是相同的,同樣的珍貴、同樣的質地,本質是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也因此,當我們可以接觸到、體驗到這兩個部分時,我們就會提昇和改變。這是我對於薩提爾模式的理解,也是我看一個人的信念。

另外,冰山中的「行為」部分,也深受原生家庭或成長經驗的影響,但由於這太過於明顯而普遍,再加上刻意要凸顯上述的四個層面,就不將它放進來增加複雜度,而模糊了薩提爾模式的焦點。

知道這些有什麼用?

了解這樣的框架,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外在情境上的變動和挑戰(孩子、伴侶、朋友...等的行為,或是環境的變化),而引發內在的困擾(強烈或揮之不去的情緒起伏、僵固或不合理的觀點、對某些想望的執念...)時,可以回頭看看自己過去的成長經驗,明白自己是如何被形塑、如何受影響的,更好的一種探究和思索是自問:「我是從哪裡學來的?」,當我們多了這樣的領悟時,將會因而感覺到放鬆、柔軟,內在也會感覺到完整、有力量,將會更容易做出適當的回應或是改變。

本文的下篇將要用另一個角度談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也就是從關係看文化基因的傳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iau Yien Toh-avatar-img
2021/01/18
為什麼我以前小時候對母親都是討好的姿態,長大了對孩子卻是指責的呢?(剛好相反)
張天安-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1/22
因為你學到的是「關係」,「母親指責、女孩討好」的關係。所以,現在妳是母親了,所以不自覺的用母親當年的方式對待子女,這不是妳的錯,請看下一篇,有談這個部分。
avatar-img
張天安的沙龍
648會員
39內容數
分享我在薩提爾模式的學習經驗,讓更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藉此經驗有更加清晰、深入的學習歷程,以及學到重要的成長方法。
張天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6/05
家庭生活年表(family life chronology)的學習,將會形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在未來面對不同的難題和挑戰時,你會更快的回溯和連結到過去的記憶和體驗,覺察到當下如何受到過去的影響,並從中找到關鍵事件進行理解與轉化。
Thumbnail
2021/06/05
家庭生活年表(family life chronology)的學習,將會形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在未來面對不同的難題和挑戰時,你會更快的回溯和連結到過去的記憶和體驗,覺察到當下如何受到過去的影響,並從中找到關鍵事件進行理解與轉化。
Thumbnail
2021/05/28
即使親密關係的雙方無法同時學習薩提爾模式,也可以先由其中一方學習和成長,在關係中練習和自己連結、接納自己,轉化原生家庭的影響力,讓自己變得更完整,才有能力用一致性的方式和伴侶互動與溝通,促使伴侶也有機會用他的步調開始學習和改變,逐步走向可以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階段。
Thumbnail
2021/05/28
即使親密關係的雙方無法同時學習薩提爾模式,也可以先由其中一方學習和成長,在關係中練習和自己連結、接納自己,轉化原生家庭的影響力,讓自己變得更完整,才有能力用一致性的方式和伴侶互動與溝通,促使伴侶也有機會用他的步調開始學習和改變,逐步走向可以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階段。
Thumbnail
2021/05/23
如果你想要明白成年的自己是怎麼回事,以及可以如何改變,但暫時沒有足夠的條件參加工作坊,也能透過文字的說明,形成一個可行的探索過程。 重要的是,你願意投入自己的心力嘗試和體驗,若能有同好一起交流,就更有機會從中獲得豐富的學習。但不論如何,這樣豐富的學習不是來自於我或其他人,而是來自於你自己的生命經驗!
Thumbnail
2021/05/23
如果你想要明白成年的自己是怎麼回事,以及可以如何改變,但暫時沒有足夠的條件參加工作坊,也能透過文字的說明,形成一個可行的探索過程。 重要的是,你願意投入自己的心力嘗試和體驗,若能有同好一起交流,就更有機會從中獲得豐富的學習。但不論如何,這樣豐富的學習不是來自於我或其他人,而是來自於你自己的生命經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母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而兒子跟丈夫則是以他人的身份存在,女兒之於母親並非獨立的身份,而是與母親本人相同的角色」在書裡面或多或少應該可以找到一些社會大眾很常見的狀況,要是願意把自己丟進去在其中的話、也可以藉此看看自己的狀況,說不定有些事情可以在書裡面找到新的答案跟感覺。
Thumbnail
「母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而兒子跟丈夫則是以他人的身份存在,女兒之於母親並非獨立的身份,而是與母親本人相同的角色」在書裡面或多或少應該可以找到一些社會大眾很常見的狀況,要是願意把自己丟進去在其中的話、也可以藉此看看自己的狀況,說不定有些事情可以在書裡面找到新的答案跟感覺。
Thumbnail
生而為人,總是希望別人肯定自己,無論是外表、學業、成就,他人的稱讚能替自己增添信心,卻也能因為一句無心的話語輕易摧毀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自信,尤其是家人的叮嚀及意見都成為了無形的心理壓力。 比如我們時常聽到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提醒與叮嚀,換來的卻是女兒不耐煩的態度,其實我聽了非常有感,也完全能體會身為女兒的
Thumbnail
生而為人,總是希望別人肯定自己,無論是外表、學業、成就,他人的稱讚能替自己增添信心,卻也能因為一句無心的話語輕易摧毀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自信,尤其是家人的叮嚀及意見都成為了無形的心理壓力。 比如我們時常聽到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提醒與叮嚀,換來的卻是女兒不耐煩的態度,其實我聽了非常有感,也完全能體會身為女兒的
Thumbnail
「小孩會脾氣這麼差,肯定就是被妳影響的。」 「妳難道不知道小孩會被媽媽影響情緒嗎?為什麼妳還繼續這樣?」 母親的掌控慾 母親的話語 母親的慾望 母愛的毒性 母親的怨念 母親的關愛
Thumbnail
「小孩會脾氣這麼差,肯定就是被妳影響的。」 「妳難道不知道小孩會被媽媽影響情緒嗎?為什麼妳還繼續這樣?」 母親的掌控慾 母親的話語 母親的慾望 母愛的毒性 母親的怨念 母親的關愛
Thumbnail
有大量的研究發現,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在未來的婚姻中確實可能表現出較低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差的婚姻適應能力,對婚姻有更多負面感受和更低的滿意度( Brown et al., 2015; Falcke et al., 2008)。 以下整理出了幾種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幸福的父母類型 1.期望很高的父母
Thumbnail
有大量的研究發現,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在未來的婚姻中確實可能表現出較低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差的婚姻適應能力,對婚姻有更多負面感受和更低的滿意度( Brown et al., 2015; Falcke et al., 2008)。 以下整理出了幾種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幸福的父母類型 1.期望很高的父母
Thumbnail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Thumbnail
「親愛的H你好,你會怎麼描述曾經或是正在身處的狀態?」 「父親出軌,離婚,媽媽過於依賴孩子,曾經兩個小孩被單獨丟在家好幾天,父母輪流離家出走。之後好幾年打官司,財產、監護權等等,身為長女的我幾乎都會陪媽媽去法院,有時候也會是列席人。家庭界線模糊。
Thumbnail
「親愛的H你好,你會怎麼描述曾經或是正在身處的狀態?」 「父親出軌,離婚,媽媽過於依賴孩子,曾經兩個小孩被單獨丟在家好幾天,父母輪流離家出走。之後好幾年打官司,財產、監護權等等,身為長女的我幾乎都會陪媽媽去法院,有時候也會是列席人。家庭界線模糊。
Thumbnail
在家庭議題當中,「母女之間」是女性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之一。母親與女兒是鏡射關係、是糾纏的共生關係,也是對話關係。 並不是每個女性都應該,或者適合成為母親,我的母親也是這樣。她不適合成為母親,也的確做得不「好」,但她始終認為自己「應該」要成為母親,一個「好的」母親。
Thumbnail
在家庭議題當中,「母女之間」是女性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之一。母親與女兒是鏡射關係、是糾纏的共生關係,也是對話關係。 並不是每個女性都應該,或者適合成為母親,我的母親也是這樣。她不適合成為母親,也的確做得不「好」,但她始終認為自己「應該」要成為母親,一個「好的」母親。
Thumbnail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教養方式承襲於父母,尤其是認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請不需自責或愧咎,這不是薩提爾女士的目的,她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竭盡所能而為的」,這裡說的父母,不只是指你本身作為父母,還包括你的父母,以及歷代的父母,你們都已經盡力而為了,這不是誰的錯,而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家庭動力。
Thumbnail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教養方式承襲於父母,尤其是認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請不需自責或愧咎,這不是薩提爾女士的目的,她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竭盡所能而為的」,這裡說的父母,不只是指你本身作為父母,還包括你的父母,以及歷代的父母,你們都已經盡力而為了,這不是誰的錯,而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家庭動力。
Thumbnail
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力,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外在情境上的變動和挑戰而引發內在的困擾時,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的成長經驗,明白自己是如何被形塑、如何受影響的,自問:「我是從哪裡學來的?」,當我們多了這樣的領悟時,將會因而感覺到放鬆、柔軟,內在也會感覺到完整、有力量,將會更容易做出適當的回應或是改變。
Thumbnail
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力,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外在情境上的變動和挑戰而引發內在的困擾時,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的成長經驗,明白自己是如何被形塑、如何受影響的,自問:「我是從哪裡學來的?」,當我們多了這樣的領悟時,將會因而感覺到放鬆、柔軟,內在也會感覺到完整、有力量,將會更容易做出適當的回應或是改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