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出一桌豐盛菜餚給老闆,你會出什麼樣的菜?營業額就像是上菜一樣,你要怎樣才能讓老闆滿意?營業額不是用喊的,誰大聲誰就贏,要細細去思考如何上這桌菜。
營業額不管是滿漢全席的功夫大菜或者是精緻獨特的菜,都是要出一桌老闆能接受的菜色,也就是說你給老闆怎樣的員工KPI值。每家公司都有計算的方式,對於一個業務人員來說,「業績」就是最具體的KPI,當然業績可以細分的更多。每年總是要訂出年度營業額,年底就是要檢視達成率,而現實是你想的營業額和老闆想的營業額,常常都是不一樣的數字,但營業額又不是喊拳,誰喊得大聲誰就贏,與其讓老闆喊數字,不如問問身為業務的你,真的懂怎麼算出營業額嗎?
業務不是只出一張嘴,還要用腦去思考分析,不僅僅推估自己的營業額,還得推估對手的實力,才能超前部署贏得勝利。
剛開始做業務的那幾年,我也不會預估營業額,我發現我的主管都會拿支筆,在紙上寫一堆數字,後來才知道那是他在預估營業額。當時公司每一季都有舉辦業務競賽,遊戲規則很簡單,每個team主管拿出一萬現金,季度結算後營業額最高的全拿,總經理還會個人額外加碼,當時台中營業處共有四個team,但每個team的成員人數不同,因為比的不是達成率,而是營業額,所以乍看之下,人數越多的team就越有贏面,最硬的一場戰役就是我們六個人對抗三十個人,只有一個單位的人數比我們少,約莫五個人,該單位的主管總是嚷著不公平,想拉攏我們主管說服總經理改變賽制,偏偏我們主管就是抱定人多不一定贏的意念參賽。
長達三個月的比賽,每週都會公布每個單位的個人與團隊業績,每週我們開內部會議時,主管總是會了解每個人手上進行洽談的客戶數,然後推算每個人的營業額,我當時都覺的他很神,怎麼有辦法推算,後來我才知道,他根據我們每個人過往平均的營業額推估每個人的貢獻度,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做調整,然後他會規劃他自己該補上多少個人業績,甚至連什麼時候補都得算好,他也會推估對方的營業額,我曾經問他:「可是你怎麼知道對手還有多少營業額?也許都在最後幾天才報出來啊!」他總是氣若神定的說:「他們單位真正有貢獻度的就這幾個,有幾個是基本盤,就是業績比較平均穩定的,有幾個業績落差比較大,但是按他們以往的績效和現在的狀況推估,應該差不多是XXX的數字了,所以我們大概還要做XXX贏業額才能穩贏。」
那年,六人對三十人的硬戰,狠狠贏了二個季度。
分析自己的營業額組成,找出數字背後的風險,了解數字的意義,才知道如何將營業額轉換成實際數字,才知道該怎麼經營客戶與市場。
在那之後,我慢慢摸索出師父推估營業額的方式,幾次套用之後,我開始懂得去拆解自己的營業額組成內容,分析出營業額背後的一些風險。
我會先在負責的區域市場中,找出貢獻基本盤的客戶數,因為我們做的都是B2B,所以某種程度來說,業績高低跟我面對的B績效有關係,所以平時就要有機會多跟B交流市場看法,因為這會影響B的績效,也會影響我的績效,基本盤打得越扎實,越能避免系統性風險,而基本盤客戶的素質越好,即使面對像這樣的全球性突發的疫情影響,就越能抗壓,甚至逆勢成長。
營業額有超過七成以上都是由基本盤客戶貢獻,同樣的時間,花在維繫既有客戶遠比開發新客戶的效益高許多,但這不代表不去做開發,所謂花無百日好,萬一基本盤客戶出了狀況,你又沒有新的客戶補上營業額空缺,就會大大影響業績達成率,所以短期來看,穩固基本盤,但放長來看,開發新客戶就是為了要把基本盤擴大,扎根扎得深。開發新客戶也不是大海撈針似的作法,就像是捕魚一樣,總得知道那裡有魚,才往哪裡去,才有辦法撈到魚啊!
介於新客戶和基本盤客戶之間的曾經交易過的客戶,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群,為什麼交易過的客戶沒有持續交易?是因為我們無法提供符合的品項?還是客戶轉單到我們的競爭對手?又或是過往的交易經驗有什麼不愉快?這樣的客戶,只要信任度沒有全面崩盤,基本上都可以重新修復,讓他們往基本盤靠近。
如果自己手上的營業額貢獻度過於集中單一客戶,就得要格外小心,就像房子應該要有四根柱子支撐,但你卻用一根很壯的柱子撐著,一旦柱子倒了(客戶抽單或轉換供應商),自己就被殺的措手不及了,雞蛋別放同一藍子裡,說的不只是投資理財,營業額估算也是如此。還有一種包著糖衣的營業額,也是業務要格外小心的,這樣的營業額數字很漂亮,但數字背後可能是風險或是非常態,比如說:突然出現的疫情商機、久未下單的客戶下單(我手上就有客戶平均2-3年才下一次大單。)這類就不能列入常態性的營業額估算,不然會讓自己高估實力。
弄清楚手上有哪些材料,才能決定該出什麼菜色,不管出的菜色如何,總要展現功夫,才能讓老闆吃得滿意啊!
#海邊小鎮的工作日誌之營業額上桌囉
#營業額不是用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