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路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尖峰時間的公車總是壅塞。起初,我投十二塊零錢,把自己塞進高大的身軀與身軀之間,後來是一張薄薄的,一面印著風景或傳統藝術作品的票卡,筆直插進刷票機,像上班打卡一樣,卡入卡出,幾秒之間,存在就化約為一串數字,在票的空白面排上了隊。
  這趟車,開在筆直的信義路上,公車專用道,車速不算快,且走且停。植在分隔島中的樹,不像仁愛路、敦化南路那樣枝葉扶疏,細長的軀幹,骨瘦嶙峋,有些連葉子也沒一片,好似初栽,得四圍繫上支撐,方能穩固。對照車內青春期瞬間抽高,微微駝肩的學子。椅背靠著,欄杆扶著,吊環拉著。整條街彷彿都是勉力精神起來的堅毅,和無蔭蔽的蒼白。
  清晨的車內沉靜,一張張面容相對無語。沒有手機的年代,若無心一路埋頭背誦單字,只得沒有焦距的,任憑眼球隨著景物相移。從一條窄縫,我得窺見偌大的車窗,在行進間震顫。窗外車輛和樓房,倏忽印入眼簾,又迅即流逝。好像滑過指間的陣風,一回神,總是不肯定適才的究竟。搭車次數多了,逐漸能細數大的標的。這頭是櫥窗裡裝飾華麗的婚紗店,下去有紅底白字招牌的皮鞋行,攤車羅列的傳統市場,整面綠沉沉的郵局,而後白色制服和卡其色制服的學生一起下了車,過幾站是粉色和藍色、黃色和條紋樣的,拖著步伐邁入窗外的風景。
  每個人對身處環境的最初認識,大概都是從一個點開始:家,學校,父母工作之地。在點的四圍,如水傾倒,由快而慢擴散漫延。然而於我,窗外的物事,都像是大屏幕裡的藝術電影,從來只是看,卻未必能領會。這大概源於幼時父母工作忙,我的城市地圖裡沒有什麼公園、遊樂場,上學圍在牆裡,不上學的時間就窩在家和自己玩,學校也是跨區。所以但凡出門,就是在不同的方向上搭車。東西向搭20、22、信義幹線,南北向坐235可自國父紀念館穿過城南城中,一路向新莊。基隆路上往來信義區、新店、木柵、基隆的車,更是四通八達。
  要說孰悉,各條路線的公車站名可比家附近的路名清晰得多。我好像也習慣了,在不動與移動之間,沒有逗留。這些移動的車輛,一道道劃開樓牆的柏油路面,地上鮮白的箭頭,像暗夜的一道光束,直直地帶著我向前。連接端點之間的只有眼前路。四圍無邊無際宛如深海的黑暗,在光暈潛過之後,都再度陷入沉寂。
  當時的我不知道,這一條上學的路,意味著什麼,又影響了我什麼。彷彿船上的水手,我只是聽令,跟著眾人搖槳,有時也偷著閒,空白的隨波逐流。我以為這樣的經歷,是再平常不過的事。遷戶籍,跨區就學,早出晚歸。不曾想,如果我就讀學區內的學校,是不是就會有更多家附近的玩伴,是不是就會有更多接地氣的故事,細碎的巷弄裡是否就會多一些屬於我的氣息。
  確實,我完全不是特例。這一路上,和我「殊途同歸」的學生多了。有些比我更早就上了車,在後排的座位上,為早起的困倦補上一眠。
  在還不夠自己搭車的年齡,好幾年時間,我搭乘私人經營的娃娃車上下學,每一趟車也都是「塞好塞滿」。現在流行的全美語、蒙特梭利、華德福之類的實驗教育,那時還不普遍。家長們追求的目標比較單一,就是升學率高、讀書風氣好。考試至上,學校的好壞,一番兩瞪眼。一窩蜂擠破腦袋的現象,倒是沒有改變。要進所謂的明星學校,沒有早三年五年去安排,恐怕還排不上隊。
  這種「類孟母情結」,雖也不是錯,但千年來好似已經成了一道標竿,考驗著為人父母到底對子女的教育上不上心。只是這終究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且不說內涵,以執行面來看也是。畢竟孟母的時代沒有高房價,沒有戶籍問題,人口問題,搬家換校好比吃飯,說遷就遷了,就是束脩要多備上幾份。然而現代人要與這標竿齊肩,付上的代價又何止如此。
  有一個同學,轉學而來,性格挺開朗,開學沒幾天就讓大家去他家玩。他說,新家只有六坪,語氣像炫耀家裡養了隻大象。可我們幾個小孩,也弄不明白這個「坪」是什麼單位,「六」又代表什麼概念。一日真的相約去參觀,像組隊到石窟探險,果然大開眼界。進門的空間既是客廳,是餐廳,是廚房,也是臥房,唯二的隔間是廁所和曬衣的小陽台。一張折疊式矮桌,讓孩子就地圍坐寫功課,飯煮好了就把書本收一收放碗盤;睏了,再把桌子折一折,沙發展一展,就是全家人的臥房。好像家家酒的迷你組合屋,小而巧,樣樣都有玄機。
  這樣的小套房雖然常見,可一般預期住上的會是學生或單身上班族,至多新婚夫妻吧。可我這同學,底下還有一弟一妹,紮紮實實的五口之家。若是換個學區,往遠一些的地方找房,勢必能有更寬敞的居住空間。然而這是一對父母的信念,為了孩子甘願付上的代價。
  相較之下,有親戚住在目標學區的我們家,遷入戶籍就不是那麼困難,只是入學之後如何接送是個問題。新生報到的那日,一個婦人和一個年輕男子站在校門外,似是發廣告傳單。婦人捲捲的短髮落在耳下,男子貌似二十來歲,略微圓潤的臉上頂著一副細框眼鏡。母親和他們攀談許久,原來正是看準了跨區就讀,父母工時長的商機,專司接送孩子的生意。一家四口,媽媽承攬行政工作,父子三人負責開車,一台小巴,一台大巴,除了我的小學,還有相鄰的其他學校,都是他們的業務範圍。
  那時的安全法規大概還不嚴謹,營業的兩台巴士都經過改裝。原先橫排的座椅,改為直向,自駕駛座後方延伸至車尾,兩側窗下各一列,中間走道再裝一長椅,背靠背又是兩列。靠窗的座椅與中間設計高低落差,小腿一縮即可容納對面的膝蓋,像一凹一凸的卡榫,幾無縫隙,錯落的近乎完美,毫無閒置空間。一台小巴,一次竟得以塞進三、四十個小蘿蔔頭。但見齒輪般的小孩們,身著校服,頭頂校帽,面向面,腿碰腿,書包餐袋環抱膝上,白著臉挨著擠著。那畫面,若不是短胳膊短腿,你會真以為看見的是軍用卡車,正預備將這群扛著一身裝備,面色慘澹前途未卜的現役軍人,送上戰地。
  此後,我也加入了這條行軍隊伍。為了配合車子滿城市接人的路線,在距離上課時間還久的清晨,我就要自睡夢中爬起,顫顫巍巍在城市裡繞行。放學後搭車的學生更多,家遠的排第二批。等車子送完一輪再回過頭來接,真正進家門,天空都是昏黃灰暗了。
  以前總以為,學校離家很遠很遠。長大後才知道,一條路所以周折漫長,不一定是因為距離。有時,只是承載的太重。那些保護,期盼,成全,甚而是彌補,都在此刻扛在孩子肩上,一道匯成長長的車流。
  而今,那些曾經繞過的路,我大多忘了。記得的是開車的大哥哥有時會在成功國宅前的一個小攤停下,給我們幾個晚歸的孩子,買黑輪或養樂多喝。或者在等車回來之前,我們一群年齡不一的小夥伴,在校門口你追我跑玩鬼抓人、紅綠燈,避開警衛的視線攀搖桑樹,把奼紅艷紫的桑葚給搜括下來,或抽幾根矮仙丹的蕊,揚著下巴向同伴示範「這花可是能吃的」。
  相比早晨整個腦袋的渾沌,連上七節課的消耗,這會兒終究是精神解放。如果說通勤與課堂,是一種行進狀態,物事都如流星大步向後飛逝,停不下,抓不住。那在校門口的等待和遊戲,就是四維時空的靜止。那樣身體與環境的聯繫,不是背誦,不是傳說,不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細胞與細胞之間的真實感知,將蕊稍細微而濃郁的甜,果實清新的酸澀,枝幹粗硬的皮孔,慢動作一般沁入神經末梢。
  而最終,記憶深處能提出來回味的,也就是這些行進之間的幾段逗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1會員
5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巷中之巷,謂之弄,據說起源於宮中之路。落在我家附近倒是頗能詮釋那種不甚明媚的景象。小徑如阡陌縱橫,拐彎之後總還有無數的彎可拐,走到看來應該只能稱為「防火間隔」的窄縫,就一人寬,並肩走不了,沒想到都還有門戶。
在陽光之於屋宇還不是奢侈品的時候,小時候的窗,光線只能曲折於浮雕著朵朵相連,開滿了整面玻璃的四瓣小花,蜿蜒地,像走在崎嶇未完全開闢的山間小徑,射入內室時,已減去一半的亮。而窗外的景緻,無論一棵樹或一個人,原先分明俐落的流線,都會暈成不規則的朦朧色塊,愈遠愈渙散。
從我家步行十秒的巷裡,有一間小小的餃子店。比鄰而居三十多年,我卻從未吃過一次。父母和賣餃子阿嬤的互動,是微笑寒暄,有什麼用不著的東西就拿到店前「相送」,但面對餃子,他們心裡有那麼一面隱形屏障,不能揭去,也不能跨越。......
巷中之巷,謂之弄,據說起源於宮中之路。落在我家附近倒是頗能詮釋那種不甚明媚的景象。小徑如阡陌縱橫,拐彎之後總還有無數的彎可拐,走到看來應該只能稱為「防火間隔」的窄縫,就一人寬,並肩走不了,沒想到都還有門戶。
在陽光之於屋宇還不是奢侈品的時候,小時候的窗,光線只能曲折於浮雕著朵朵相連,開滿了整面玻璃的四瓣小花,蜿蜒地,像走在崎嶇未完全開闢的山間小徑,射入內室時,已減去一半的亮。而窗外的景緻,無論一棵樹或一個人,原先分明俐落的流線,都會暈成不規則的朦朧色塊,愈遠愈渙散。
從我家步行十秒的巷裡,有一間小小的餃子店。比鄰而居三十多年,我卻從未吃過一次。父母和賣餃子阿嬤的互動,是微笑寒暄,有什麼用不著的東西就拿到店前「相送」,但面對餃子,他們心裡有那麼一面隱形屏障,不能揭去,也不能跨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大概在20多年前吧,那時還是大學生,也有一次印象深刻的搭車經驗。
Thumbnail
關注外縣市的大學聽眾們,都會有印象深刻,大部分都要做火車,或者是巴士回到家吧,在那個距離高鐵開通的前一年,那時候手機還不是無線上網吃到飽,大家在火車上都在做什麼呢? 在大學的時候我搭車都是從永康火車站搭,這個火車站很神奇,因為通常火車站周圍都有可能是熱鬧非凡的市場,或者是有各樣的便利商店咖啡店的地
Thumbnail
有了摩托車之後,不再有地區性的設限。而工作的選擇性也多廣泛了點。 雖只有國中畢業學歷的我,但感恩父母給了我算聰慧的頭腦,感恩自己不想因學歷緣故,而鞭策自己精進求知、改變自己素質、提升能力的心態。 於是我的求職路線延伸到離家20到30分鐘的路程。 自從家鄉員林到台中跟著媽媽住約有半年吧!台中我也大致熟
Thumbnail
「我們要搭的是哪一班車啊?」『剛剛跑走的那一班。』高中時期的搭公車初體驗,就這麼荒唐但快樂。
讀三專的時候,一開始是通車的。那班公車只有景美女中和我們在排隊,然後車一來,景文高中就往上擠在前頭。我跟景文的校方反應過很多次,完全沒有用。所以我就選擇了在學校附近租房子,只是不想跟這種人在同一個地方。 民主最基本的素養,是容許不一樣的聲音。有一些人會利用這種容許,而做出很詭異的行為。沒有必要去檢
Thumbnail
  為響應五一勞動節,原定今日回台中的車票,也因疫情升溫退票了(免手續費)。身為臺鐵的「老乘客」,與臺鐵的回憶最早可溯及幼稚園時的戶外教學,老師帶著全班買票搭車。而臺鐵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則是到高中時期,因當時周五都會和同學到廟東晚自習,晚自習後便會一同走至車站搭車,印象中晚上9點多的區間
蒼天了無生氣,星光閃閃來照明,就送走了漫漫長夜。我靜靜閉著眼,所有的感覺都變遲鈍了,彷彿直退回歸屬之地,急速的時間,我就坐在一間平凡的教室內上課,母親跟親戚匆忙地走出門外,要準備搭公車,她們身穿同款樣式的外套,非常好認,我緊緊跟了上去,剎那想到,心越是一成不變,越能尋逐方向。 搭上巴士,車門差點夾
Thumbnail
我前往火車站。 到了車站, 上了月台, 想著那一邊才是正確的方向, 但實際上也許沒有思考。 我等著火車來,似乎快到上學時間。 因為種種路障,上學只能坐火車,而火車到校只需要一分鐘。 我送小男孩上火車,他獨自坐上火車。 我在窗口叮囑他一些事。 我問他是否知道在那裡
Thumbnail
校園裡的下午最後一堂課的鈴響了起來,學校裡所有的學生都連忙背起書包向外走去。時不時還摻雜著車長的大喇叭聲,「20號往桃園中山路到中壢的車要開了!」趕著搭車的新生,急急忙忙地在各個遊覽車車前查看路線,深怕搭錯了車。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大概在20多年前吧,那時還是大學生,也有一次印象深刻的搭車經驗。
Thumbnail
關注外縣市的大學聽眾們,都會有印象深刻,大部分都要做火車,或者是巴士回到家吧,在那個距離高鐵開通的前一年,那時候手機還不是無線上網吃到飽,大家在火車上都在做什麼呢? 在大學的時候我搭車都是從永康火車站搭,這個火車站很神奇,因為通常火車站周圍都有可能是熱鬧非凡的市場,或者是有各樣的便利商店咖啡店的地
Thumbnail
有了摩托車之後,不再有地區性的設限。而工作的選擇性也多廣泛了點。 雖只有國中畢業學歷的我,但感恩父母給了我算聰慧的頭腦,感恩自己不想因學歷緣故,而鞭策自己精進求知、改變自己素質、提升能力的心態。 於是我的求職路線延伸到離家20到30分鐘的路程。 自從家鄉員林到台中跟著媽媽住約有半年吧!台中我也大致熟
Thumbnail
「我們要搭的是哪一班車啊?」『剛剛跑走的那一班。』高中時期的搭公車初體驗,就這麼荒唐但快樂。
讀三專的時候,一開始是通車的。那班公車只有景美女中和我們在排隊,然後車一來,景文高中就往上擠在前頭。我跟景文的校方反應過很多次,完全沒有用。所以我就選擇了在學校附近租房子,只是不想跟這種人在同一個地方。 民主最基本的素養,是容許不一樣的聲音。有一些人會利用這種容許,而做出很詭異的行為。沒有必要去檢
Thumbnail
  為響應五一勞動節,原定今日回台中的車票,也因疫情升溫退票了(免手續費)。身為臺鐵的「老乘客」,與臺鐵的回憶最早可溯及幼稚園時的戶外教學,老師帶著全班買票搭車。而臺鐵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則是到高中時期,因當時周五都會和同學到廟東晚自習,晚自習後便會一同走至車站搭車,印象中晚上9點多的區間
蒼天了無生氣,星光閃閃來照明,就送走了漫漫長夜。我靜靜閉著眼,所有的感覺都變遲鈍了,彷彿直退回歸屬之地,急速的時間,我就坐在一間平凡的教室內上課,母親跟親戚匆忙地走出門外,要準備搭公車,她們身穿同款樣式的外套,非常好認,我緊緊跟了上去,剎那想到,心越是一成不變,越能尋逐方向。 搭上巴士,車門差點夾
Thumbnail
我前往火車站。 到了車站, 上了月台, 想著那一邊才是正確的方向, 但實際上也許沒有思考。 我等著火車來,似乎快到上學時間。 因為種種路障,上學只能坐火車,而火車到校只需要一分鐘。 我送小男孩上火車,他獨自坐上火車。 我在窗口叮囑他一些事。 我問他是否知道在那裡
Thumbnail
校園裡的下午最後一堂課的鈴響了起來,學校裡所有的學生都連忙背起書包向外走去。時不時還摻雜著車長的大喇叭聲,「20號往桃園中山路到中壢的車要開了!」趕著搭車的新生,急急忙忙地在各個遊覽車車前查看路線,深怕搭錯了車。